格利泽667

格利泽667英語:,又称HR 6426或MLO 4)是天蝎座的一个三恒星系统,离地球大约6.97秒差距(22.7光年)。除了三个相互有引力约束的恒星系统外,它还包括第四个光学密近成员(视星等为12),这个第四成员与上述三恒星系统没有引力约束,但用裸眼看来这四颗星就仿佛是一颗暗星,视星等为5.89。该系统有着相对较高的运行速度,每年超过1角秒。

Gliese 667 A/B/C
Diagram showing star positions and boundaries of the constellation of Scorpius and its surroundings
天蠍座星圖,紅圈即為格利泽667所在位置。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星座 天蠍座
星官
赤經 17h 18m 57.16483s[1]
赤緯 −34° 59 23.1416[1]
視星等(V) 5.91/7.20/10.20[2]
特性
光谱分类K3V/K5V/M2[2]
U−B 色指数0.83/???/1.17
B−V 色指数1.03/???/1.57
变星类型A:疑似變星
B:未知
C:耀星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0 km/s
自行 (μ) 赤经:1129.76[1] mas/yr
赤纬:−77.02[1] mas/yr
视差 (π)146.29 ± 9.03[1] mas
距离22 ± 1 ly
(6.8 ± 0.4 pc)
绝对星等 (MV)7.07/8.02/11.03
詳細資料
格利泽667AB
質量0.73 / 0.69[3] M
半徑0.76 / 0.70[2] R
金属量 [Fe/H]–0.59[4] dex
格利泽667C
質量0.31[5] M
半徑0.42[2] R
亮度0.0137[5] L
溫度3,700 ± 100[5] K
自轉105 days [5]
年齡2-10[5] Gyr
軌道
伴星格利泽667B[6]
繞行週期 (P)42.15 yr
半長軸 (a)1.81"
偏心率 (e)0.58
倾斜角 (i)128°
升交点黃經 (Ω)313°
近心点 曆元 (T)1975.9
近心點幅角 (ω)
(secondary)
247°
其他命名
142 G. Scorpii, HD 156384, HR 6426, CD34°11626, SAO 208670, HIP 84709, LHS 442/442/443.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系外行星資料庫资料
ARICNS资料
系外行星百科资料

恒星系统

系统中最亮的两个成员格利泽667A格利泽667B之间形成一个偏心轨道,軌道離心率0.58,平均距离12.6天文单位或1.8角秒,最近至5天文单位,最远至20天文单位[note 1][7]。軌道週期大約是42.15年,並且軌道平面和從地球觀測的視線夾角128°。環繞兩顆較亮成員星的格利泽667C的轨道较远,至少距離230天文单位,或相当于30角秒[5][8]

格利泽667A

三星系統中最大的格利泽667A是一颗光谱型为K3V的橙矮星[2]质量为太阳的73%[3],半徑則是太陽的76%[2],但光度只有太阳的12-13%[9]。該恆星的金屬量是遠低於太陽的26%[4],视星等6.29,絕對星等7.07(假設忽略了星際物質消光)。

格利泽667B

格利泽667B是一颗光谱型为K5V的橙矮星,质量为太阳的69%[3],或者是主星的95%。它的可見光度为太阳的5%,视星等7.24,绝对星等8.02。

格利泽667C

格利泽667C是三星系統中體積最小的成員星,质量为太阳的31%[3],半徑則是太陽的42%[2],是一颗光谱型为M2V的红矮星。它的光度只有太陽的1.4%,表面有效溫度 3,700 K[5]。如此的表面溫度讓它的表面呈紅色 M 型恆星[10]。它的视星等10.25,绝对星等11.03。目前已知它擁有至少5顆,可能最多7顆行星。

自格利泽667C的表面起算,它的行星系第二顆行星格利泽667Cc軌道位於適居帶中央。在該行星格利泽667Cc上,格利泽667C的角直徑是1.24°,是從地球所見太陽角直徑的2.3倍[note 2]。格利泽667C在格利泽667Cc的天球上占據的面積將是在地球的天球上太陽面積的5.4倍,但是它的面積仍只占格利泽667Cc天球的0.003%,或者是在格利泽667Cc天頂時占據0.006%。

行星系统

畫家筆下的格利泽667Cb,背景可見格利泽667A/B聯星系。
畫家筆下的潛在適居行星格利泽667Cc表面,可見天空中的三合星系統。

天文學家量測格利泽667的徑向速度時,於2009到2013年間先後確認了格利泽667C旁有5顆系外行星:格利泽667Cb格利泽667Cc格利泽667Ce格利泽667Cf格利泽667Cd,另外還有2顆尚未確認行星的訊號(格利泽667Cg可能性較高,而格利泽667Ch仍存疑)[5][11]。初始分析指出,該系統的行星質量不能在其質量下限兩倍以上,否則系統會不穩定。從地球方向觀測該系統時,它的軌道傾角會略有限制[11]

格利泽667Cb是由 HARPS 團隊宣布和其他29顆行星發現於2009年10月19日,而格利泽667Cc則是由相同團隊由2011年11月21日的論文預印本公開[12]。然而,後者正式宣布發現則是於2012年2月2日由卡內基研究所哥廷根大学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所著的論文中公開[5][13]。在該正式論文中,格利泽667Cc被認為是液態水最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之一,並且是潛在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14]。格利泽667Cc更進一步的軌道分析和更精確的軌道參數結果都已經發表[5]。基於母恆星的熱光度,格利泽667Cc表面接收的輻射通量將相當於地球表面的90%[9],不過照射到格利泽667Cc表面的電磁波段大多落在屬於不可見光的紅外線。基於黑體的溫度計算,格利泽667Cc接收的電磁輻射波段將比地球表面更廣泛,因此表面平均溫度將稍高於地球(277.4 K,地球表面平均溫度254.3 K),並且它的位置比地球更接近母恆星的適居帶熱邊界。

格利泽667C的行星系
成員
(依恆星距離)
质量 半長軸
(AU)
轨道周期
()
離心率 傾角 半径
b 5.94 - 12 M 0.050 432 ± 0.000 001 7.2006 0.112 >30°
h (未确认) M
c ≥3.86 - 7.8 M 0.125 07 ± 0.000 06 28.1231 0.001 >30°
f  M °
e  M °
d (未确认) M
g  M °

註釋

  1. 基於使用公式 計算的軌道離心率值。
  2. . 是從行星上所見母恆星視直徑(本例子中即為格利泽667C), 是地球上所見太陽視直徑。 是太陽的表面有效溫度, 是恆星的表面有效溫度。 是恆星與太陽光度比例, 是恆星與行星距離,單位天文單位。

参考資料

  1. van Leeuwen, F.,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07, 474 (2): 653–664, Bibcode:2007A&A...474..653V, arXiv:0708.1752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078357
  2. Pasinetti Fracassini, L. E.; et al,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February 2001, 367: 521–524, Bibcode:2001A&A...367..521P, arXiv:astro-ph/0012289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000451 Note: see VizieR catalogue J/A+A/367/5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Tokovinin, A.,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September 2008, 389 (2): 925–938, Bibcode:2008MNRAS.389..925T, arXiv:0806.3263可免费查阅, doi:10.1111/j.1365-2966.2008.13613.x
  4. Cayrel de Strobel, G.; Soubiran, C.; Ralite, N.,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uly 2001, 373: 159–163, Bibcode:2001A&A...373..159C, arXiv:astro-ph/0106438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010525
  5. Anglada-Escude, Guillem; et al,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February 2012,, accepted [2013-06-27], Bibcode:2012arXiv1202.0446A, arXiv:1202.0446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6. Söderhjelm, Staffan,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anuary 1999, 341: 121–140, Bibcode:1999A&A...341..121S
  7. Bowman, Richard L. . [2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12日).
  8. Philip C. Gregory. . arXiv:1212.4058可免费查阅.
  9. Sven Wedemeyer-Böhm. .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201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10. , Australia Telescope, Outreach and Education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December 21, 2004 [201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11. Anglada-Escudé, Guillem; Tuomi, Mikko; Gerlach, Enrico; Barnes, Rory; Heller, René; Jenkins, James S.; Wende, Sebastian; Vogt, Steven S.; Butler, R. Paul; Reiners, Ansgar; Jones, Hugh R. A. (PD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3-06-07 [2013-06-25]. doi:10.1051/0004-6361/201321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30).
  12. Bonfils, X.; et al,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11,, submitted, Bibcode:2011arXiv1111.5019B, arXiv:1111.5019可免费查阅
  13.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Presseinformation: Wissenschaftler entdecken möglicherweise bewohnbare Super-Erde - Göttinger Astrophysiker untersucht Planeten in 22 Lichtjahren Entfernung. Nr. 17/2012 - 02.02.2012. Announcement on university homepage, retrieved 2012-02-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4. Chow, Denise. . Space.com. February 2, 2012 [February 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格利泽667
  • . SolStation. [July 9,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 . SolStation. [April 27,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31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