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超科

梁龍超科学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超科,包含了某些地表上曾出現過最長的動物,例如:超龍梁龍迷惑龍、以及雙腔龍。大部分的梁龍超科恐龍擁有非常長的頸部、以及鞭狀的長尾巴,四肢與體型細長,頭部形狀類似頭,釘狀牙齒只位於頜部前部;然而,叉龍科是蜥腳下目之中,唯一一科重新演化成為短頸部的恐龍,牠們的短頸部被推論為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的適應演化。這種短頸部的適應演化在短頸潘龍身上達到高度特化。

梁龙总科
化石时期: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
梁龍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龙类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总科: 梁龙总科 Diplodocoidea
Marsh, 1884
模式種
长梁龙 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演化支
  • 简棘龙科 Haplocanthosauridae
  • 梁龙形类 Diplodocimorpha
異名
  • 雷巴齊斯龍超科 Rebbachisauroidea
    Bonaparte, 1997
梁龍超科的演化樹,從左到右依序為:梁龍科叉龍科雷巴齊斯龍科
數個梁龍超科的頭顱骨頂側,依序為:尼日龍梁龍迷惑龍春雷龍叉龍拖尼龍

一個針對梁龍超科的口鼻部外形、牙齒磨損狀況的研究,提出迷惑龍、梁龍、尼日龍雷巴齊斯龍具有方形的口鼻部、牙齒有大面積的凹處、牙齒有接近平行的磨損痕跡,顯示牠們是以接近地面、無特定食物來源的植被為食;而叉龍春雷龍拖尼龍的口鼻部狹窄,叉龍的牙齒磨損痕跡粗糙,顯示牠們是以中等高度植被、特定植物為食[1]

梁龍超科與腕龍科的關聯性低,因為牠們的脊椎的排列方式可以減輕重量,並接受極大的壓力。梁龍超科在晚侏儸紀白堊紀早期分布於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

分類學

[2]

參考資料

  1. . [201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1).
  2. Tschopp, E.; Mateus, O.; Benson, R.B.J. . PeerJ. 2015, 3: e857. PMC 4393826可免费查阅. PMID 25870766. doi:10.7717/peerj.857.开放获取
  •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