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細胞

死亡細胞(英语:,中国大陆又译作「」)是一款融合Roguelike類銀河戰士惡魔城要素的遊戲,由Motion Twin團隊開發。遊戲從2017年5月開始搶先體驗階段,2018年8月7日於WindowsMacOSLinuxPlayStation 4Xbox One任天堂Switch等平台正式發售,2020年6月2日在Android平台發售。

死亡細胞
    类型Roguelike類銀河戰士惡魔城
    平台Microsoft WindowsMacOSLinuxPlayStation 4Xbox One任天堂SwitchiOSAndroid
    开发商Motion Twin
    发行商Motion Twin
    Merge Games(歐美實體版)
    H2 Interactive(台灣實體版)
    哔哩哔哩游戏(中国大陆)
    引擎Heaps.io[1]
    模式單人
    发行日2018年8月7日

    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個被不明細胞寄生的屍體,在地牢中探索並尋找出路。地牢中充滿各種武器裝備、道具等收集要素,但也要注意陷阱和死靈生物的威脅。玩家也需要收集「細胞」來換取角色能力與武器的升級。每次死亡便會失去身上全部的細胞與裝備,並從最初的關卡重新開始,此外地圖都是隨機生成。開發團隊Motion Twin表示本作受到《以撒的結合》不少的啟發。[2]

    遊玩方式

    主角手持斧頭與大型敵人進行戰鬥

    官方形容《死亡細胞》是一款「Roguevania」-結合RoguelikeMetroidvania(類銀河惡魔城)的自創名詞。本作具備Roguelike的隨機生成地圖、永久死亡機制,以及類銀河戰士惡魔城的非線性關卡、角色成長等要素。[3]玩家操作一具生前是地牢囚犯的屍體,這具屍體被一團細胞寄生而開始行動。遊戲地圖分為數個大型地城關卡,在探索過程中擊敗怪物、收集武器裝備、金錢以及「細胞」。這種細胞主要由擊殺敵人來獲得,作為一種貨幣來跟NPC換取新能力或新裝備,諸如增加回血藥劑的使用次數、提升可回收的金錢數量、改變武器附加屬性...等等,[4]但只有在每個地城的起點才能跟商人交易這些細胞。流程中玩家有機會取得特定武器裝備的「藍圖」,擁有藍圖並找到商人,才能花費細胞解鎖新的武器或道具。一旦玩家死亡,之前在流程中收集到的細胞、武器、裝備以及部分金錢都會被回收,然後以空身的狀態從最初地城重新開始。[5]解鎖過藍圖的武器裝備雖然不可能永遠留在身上(死後就被回收),但會隨機出現在地城之中。

    遊戲的戰鬥概念類似「魂系列」-高難度的敵人、高機率的死亡、在死亡中學習經驗。[4]戰鬥的變化性與自由度很高,角色操作直覺且流暢,打擊感充足。主角可以翻滾來閃避敵人攻擊,裝備盾牌可進行防禦或盾反,武器諸如刀、劍、弓、槍、鞭等,有近程也有遠程,此外還有像冰凍炸彈、自動射擊的箭塔等輔助裝備,多元化的要素讓玩家自由搭配並創造新的戰鬥策略。

    遊戲的Steam版支援工作坊功能,讓玩家可分享自創的遊戲模組[6]此外也支援實況模式,實況主透過Twitch實況遊戲,觀眾可進行投票並對遊戲過程直接產生影響,例如決定寶箱開出何種武器、怪物的強度高低、回復角色血量等諸多效果。[7]

    開發

    《死亡細胞》的開發團隊Motion Twin從2001年開始便專注於製作免費網頁遊戲手機遊戲。後來該工作室發覺遊戲市場日趨複雜,追求獲利的過程也逐漸讓人感到疲乏,因此他們決定照其自身的興趣來開發一款新遊戲-結合像素風格與高難度的硬派小眾作品。[8]以撒的結合》對於本作影響甚深,《以撒》讓玩家可以自由「選擇」獲得的道具,Motion Twin認為這就是該類型遊戲的最大樂趣。[2]

    最初開發時,Motion Twin將遊戲設計成塔防為主的形式,戰鬥模式主要是放置砲塔或其他陷阱來迎擊怪物,但Motion Twin隨後便發現這種方式並不有趣。他們從《絕地要塞2》的工程師職業獲得了靈感,工程師本身戰鬥力不算特別強大,但能使用砲塔與建築等輔助技能來影響戰局。《死亡細胞》學習了這種模式,塔防與陷阱道具轉變為輔助技能之一,戰鬥以近戰武器為主。[2]Motion Twin不想讓玩家只能使用單一武器或技能,因此設計了50多種不同的武器與技能,此外也加入了R

    oguelike的要素,每局新遊戲遇到的敵人配置、武器道具都是隨機生成,以避免產生重複感,並保持戰鬥的獨特性與新鮮感。[2]

    Motion Twin選擇Steam平台的搶先體驗方式推出測試版遊戲,以便了解玩家的喜好,並能及時獲得關於遊戲機制與平衡度的反饋。[8]製作團隊的首席設計師Sébastien Bénard曾估計在搶先體驗時期有40%到50%的變化內容是透過玩家反饋而來的。[6]2017年5月10日,遊戲在Steam上推出搶先體驗,支援Windows系統。2017年11月在GOG平台發售,提供了另一個遊戲購買途徑。[9]2018年1月,官方表示將在PlayStation 4Xbox One任天堂Switch等家機平台推出,也期望能在PC和家機同步推出正式版遊戲。[10]2018年6月26日,在搶先體驗期間推出MacOSLinux版本。[11]

    2018年8月7日,遊戲結束了搶先體驗階段,正式版於PC和家機平台同步發售,[12]PS4與Switch繁體中文版也一同發售,[13]歐美地區的PS4與Switch實體版也將在8月中發售。[14]

    2021年2月4日,哔哩哔哩正式代理该游戏在中国大陆的发行权,游戏名称改为《重生细胞》。[15][16][17]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MetacriticPC:91/100[18]
    PS4:87/100[19]
    NS:92/100[20]
    XONE:89/100[21]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Destructoid9/10[22]
    Game Informer9/10[23]
    GameSpot9/10[24]
    PC Gamer美国90/100[25]

    《死亡細胞》在搶先體驗階段便已受到不少玩家好評,正式版發售後亦獲得媒體普遍的讚賞。遊戲的PC版在Metacritic上獲得了91/100的媒體平均分數。

    GameSpot給予遊戲9/10的分數。評論者認為遊戲是Roguelike以及《銀河戰士》的平台遊戲類型的結合。即使Roguelike類型具有的隨機重置特性與《銀河戰士》的角色成長機制,兩者看似互相衝突,但《死亡細胞》將這兩種類型的特色融合得恰到好處。遊戲機制讓玩家必須不斷經歷死亡的過程,並從失敗中學習。遊戲中充滿各種危險的陷阱與敵人,但在畫面與音效上也會給予玩家充足的提示,例如每個敵人身上都會發光、每種敵人的造型顏色都很鮮明。雖然玩家死亡後就會變得一無所有,但仍能透過收集「細胞」來解鎖升級要素,讓玩家產生逐漸進步的動力。遊戲唯一的缺點,可能是達成部分升級要素所需的收集過程有些過於冗長。[24]

    PC Gamer給予遊戲90/100的分數。評論者認為本作結合了《惡魔城》複雜的地圖設計、《黑暗靈魂》的高風險流程、《暗黑破壞神》的武器隨機數值、《Spelunky》的隨機生成地圖等要素。遊戲華麗的美術風格、人物動畫、音效設計都令人滿意。遊戲的隨機生成機制讓玩家充滿新鮮感,但也可能會讓玩家容易產生挫折。雖然可以收集細胞來解鎖永久的能力或裝備升級,但在每局的流程中不一定能即時撿到合適的武器或裝備,最終導致該局失敗。[25]

    游戏荣获2018年TGA最佳动作游戏奖,[26]2018年金摇杆奖最佳独立游戏。

    銷售

    自2017年5月搶先體驗階段發售一週內銷量便已達成收支平衡,官方原先期望發售一個月內達到3萬銷量,結果在一週內就已超過。在搶先體驗一年後,銷量已超過73萬份。[27]

    參考資料

    1. 创作出Dead Cells的游戏引擎 Heaps.i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ndienova.2019-03-13.[2021-02-24].
    2. Couture, Joel. . Gamasutra. 2017-07-07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3. Foxall, Sam. . PCGamesN. 2017-04-22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7).
    4. Caldwell, Brendan. . Rock Paper Shotgun. 2017-05-16 [2017-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5. Williams, Mike. . USGamer. 2017-03-11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7).
    6. Horti, Samuel. . Gamasutra. 2018-08-01 [201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7. Grubb, Jeff. . Venture Beat. 2018-08-07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7).
    8. Chan, Stephanie. . Venture Beat. 2017-04-19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9. . GOG.com. [2018-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10. Sarkar, Samit. . Polygon. 2018-01-25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6).
    11. O'Conner, Alice. . Rock Paper Shotgun. 2018-06-26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12. Wales, Matt. . Eurogamer. 2018-05-10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
    13.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18-08-07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14. Kirstin Swalley. . Hardcore Gamer. 2018-07-05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15. . m.k.sohu.com.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16. . mejoress.com.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17. . nintendolife.com.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18.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19.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20.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1.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22. Chris Carter. . Destructoid. 2018-08-11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23. Andrew Reiner. . Game Informer. 2018-08-06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24. Starkley, Daniel. . GameSpot. 2018-08-06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7).
    25. Chris Thursten. . PC Gamer. 2018-08-06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26. Craig Chapple. . PC Games Insider. 2018-12-07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27. Alex Calvin. . PC Games Insider. 2018-05-01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