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鐸 (雜誌)
创刊
中国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中国留日学生社团「学术研究会」亦期望贡献一力,于是在1916年6月于日本东京创办《民铎》杂志。初定为季刊,後又改为月刊、双月刊[1]。
《民铎》初期以「民主主义」为主导,立社思想是「促进民智、培养民德、发扬民力」及「网罗各门著述,纯从根本上讨论是非得失」,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及爱国色彩。其内容多为论文,兼有诗词、戏剧、小说等,不分栏目。期間,雜誌因發表斥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文章而被日本政府查封。
雜誌主要撰稿者有朱谦之、杨昌济、郭绍虞、易家钺、严既澄、张东荪、黎锦熙、梁漱溟、耿继之、徐志摩、范寿康、李大年、欧阳竟无、盛朗西、章锡琛、陈兼善、樊仲云、黄卓、周予同、许兴凯、杨东荪等。李大钊和郭沫若也发表过文章和新诗。
转型
自1918年12月1日第1卷第5号起,杂誌社迁往上海,同时宣称「本誌今后之责任,纯以阐扬平民精神,介绍现代最新思潮为主」,逐渐偏向学术性,针砭时弊及反对帝国主义的文章日渐减少,学术性文章增多。雜誌最終成为纯学术刊物。
1919年至1928年期间,雜誌改由「学术研究会」的李邦藩(李邦藩,字石岑)單獨主编。李邦藩以尼采的「奋斗意志」或「灵的觉醒」为主导办刊,使之成为译介西方哲学思潮的刊物,主要是系统介绍尼采、柏格森、哲姆士、康德各大师的哲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雜誌亦发表各家论著,介绍其他哲学学派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及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其基调是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
後期
1928年以後,雜誌的主導思想转向辩证唯物论,開始系统介绍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例如杨东荪的《思想界之转变》、《狄慈根哲学》、《从自然科学的唯物论到辩证唯物论》,以及许兴凯的《演绎法、归纳法与辩证法的唯物论》等文,都重点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并指出它是当时「最科学、最正确和最新」的哲学思想,馬恩二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创始者」。
同時,《民铎》也刊载过少数反马克思主义、反民主主义及反对自由恋爱的文章。
1931年1月,《民鐸》停刊,總共出刊10卷共52期(其中第1卷出7期,第2—10卷各出5期)。
参考及外链
- 《上海出版志》编辑委员会.《上海出版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