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英語:)是指将气管导管通过上呼吸道插入气管内,以保障呼吸道通畅的医疗操作。全麻手术中,病人无法自主呼吸,而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呼吸道保证病人通气的主要方法。[1]

插管使用之氣管內管置放示意圖

历史发展

  • 最早在1880年就有关于William Macewen使用金属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报道,这是气管插管的开端。[2]
  • 1917年Ivan Magill使用了红橡胶管作为气管导管,增加了导管的弧度和弹性,减少了气管插管的并发症。[3]
  • 1949年,双腔支气管导管问世并用于临床,为双肺隔离通气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二战后,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聚氯乙烯被用于制作气管导管。1964年聚氯乙烯气囊的问世,是气管导管的又一个重大进步。

适应症

  •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
  • 危重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
  • 非手术患者需气管插管治疗者。
  • 任何原因導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常用器械

  • 气管导管(分为:气管内管、气管切开导管、气管切开纽扣三大类)
  • 喉頭镜
  • 插管导丝
  • 袋瓣罩甦醒球
  • 異物夾
  • 双腔支气管导管
  • 支气管封堵导管
  • 高級呼吸道二氧化碳監測儀
  • 局部麻醉药凝胶潤滑
  • 聽診器

氣管內管插管操作步驟

使用聽診器並先聽診胃部,確認不在食道內,再聽兩側肺底、肺尖來檢查氣管內管位置正確。

步驟一:檢查口中有無異物。步驟二:先以袋瓣罩甦醒球給。步驟三:挑選合適大小的葉片,並檢查喉頭鏡正常。步驟四:挑選適合大小的氣管內管,並檢查氣囊是否會漏氣;放入插管导丝(不可超過 Murphy eye[4])折至適合弧度,並於氣囊上塗抹局部麻醉药凝胶潤滑(如利多卡因)。步驟五:先以拇指交叉法打開嘴巴,再以左手置入喉頭鏡,並將舌頭往左推(必要時可先進行抽吸,有異物時以異物夾移除,注意此時很容易造成牙齒頸椎斷裂)。步驟六:向前斜上方提起喉頭鏡,可以看到聲帶。步驟七:插入氣管內管,並通過聲帶。步驟八:將氣囊停止於通過聲帶後1至2.5公分,以牙齒作為深度定位标准。步驟九:抽出插管导丝,並打氣10毫升固定氣囊。步驟十:氣管內管接上甦醒球後,手壓通氣,並先聽診胃部,確認不在食道內,再聽兩側肺底、肺尖來檢查氣管內管位置正確。步驟十一:通氣六次后,接上高級呼吸道二氧化碳監測儀(on ET-CO2)。步驟十二:固定氣管內管。

註:

  • 氣管內管無法插入時,可考慮氣切
  • 如有異物但無法以異物夾移除時,可將異物用氣管內管推入右支氣管,進行左肺通氣(one lung ventilation),到手术室再以支气管镜移除异物。實務上,不可行(此方法適用於救護車上,沒有手术室的醫院,離手術室很遠或病況危急無法移動患者
  • ET-CO2可反映CPR的品質及位置,如果數值為0,可能是插入食道死亡。數值需大於10mmHg以上,才為高品質CPR。
  • 因氣管內管有通過聲帶1~2.5公分,所以拔管後可能會沙啞[5][6]

参考文献

  1. 王世泉. .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 29. ISBN 7-80194-591-3 (中文).
  2. Macmillan, M. (PDF).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0, 257 (5): 858–9. PMID 20306068. doi:10.1007/s00415-010-5524-5.
  3. Magill, I. . The Lancet. 1921, 197 (5096): 918. doi:10.1016/S0140-6736(00)55592-5.
  4. Krzanowski, T Jay MD; Mazur, Wieslaw MD A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urphy Eye of an Endotracheal Tube, Anesthesia & Analgesia: June 2005 - Volume 100 - Issue 6 - p 1854-1855 doi: 10.1213/01.ANE.0000152190.42078.91 https://journals.lww.com/anesthesia-analgesia/fulltext/2005/06000/a_complication_associated_with_the_murphy_eye_of.54.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 [2022-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中文(中国大陆))
  6. . 安妮怎麼了?-急救教育設計服務. [2022-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