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義渡碑

永濟義渡碑,是分別位於臺灣南投縣濁水溪兩岸名間鄉濁水福興宮竹山鎮社寮紫南宮的兩座義渡碑,列為南投縣文化資產

永濟義渡碑(名間鄉)
位置濁水福興宮
建成时间光緒五年(1879年)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碑碣
评定时间2018年12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永濟義渡碑(竹山鎮)
位置社寮紫南宮
建成时间光緒五年(1879年)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碑碣
评定时间2018年12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緣由

臺灣早期渡船在民營方面,常有勒索之事發生,僅對貧弱者造成重大負擔,也讓行旅者飽受困擾,因此為往來行旅者提供公益性質的義渡,即在此種背景下產生[1]

其中住在濁水溪附近的董郁文,受兒子董榮華教師簡化成鼓勵下,率先捐了佛銀六百元,想在濁水到沙連堡的要津作義渡,獲吳聯輝、陳再裕贊助,但董郁文不久就遽逝,因此計畫中斷。董榮華繼承父志,得吳光亮、吳聯輝、陳梓都、陳再鑾、張敬祠、曾理養、陳漂意、林登榜、蕭慶雲、簡廷俊、張炳煌、吳朝良、陳震電、陳振英、劉時勤、陳正吉、蔡大清、陳冷泉、莊鍾英、黃聰亮、陳合成、簡化成、董啟章、曾秉彝、陳存德、曾長春、張廷標、林瑞隆、林祈和、陳瑞奢、黃慶豐、洪兆祥、陳宗知、莊文蔚、吳上珍、莊和田、陳瑞祿、陳世祥、魏良樹、陳鼎興、吳倉育、陳隆盛、吳清福、曾振國、吳赤牛、陳文梓、吳新興、高江和、莊梓虔、巫會扁、莊如掇、洪其昌、莊深坑、陳佛送、吳老力、洪正春捐助,以兩千八百元在獅尾堀、猐仔寮、牛崎脚、咬狗坑、清水碑口溝等地,購買每年總可收四百石的田地作為義渡費用。[2]

經營

義渡碑文由簡化成撰書,文首敘濁水溪湍激勢如黃河不利商旅,次述董郁文等人商議倡建義渡始末,再記捐款籌募名錄、義田賣方與地址、支應租納、筏夫工資諸費,末列議定義渡船務各項規定[2]。除碑文外,董郁文的子孫董獻廷,保有百餘件義渡史料,有渡船契、義渡田契、丈單、執照、腰牌、義渡公記等[3]

碑於光緒五年(1879年)由董鍾奇等,以一佰元各於濁水溪南岸的社寮紫南宮、北岸的濁水村福興宮勒石立碑,兩碑文字稍有差異[2]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主任陳正昇表示,永濟義渡規定每日卯時至申時義渡,每日最末班船,雖然僅載客一人,亦必須為其撐渡,以示此一事業為公平服務,不拘人數或對象,不僅在當時,即在現代亦應是公益事業的典範[1]。義渡的地點是視溪水的多少、寬窄、平穩度而遷移[4]。枯水期架設臨時竹橋三處,春秋架橋兩次,到了雨季則好動用船夫運渡往來商旅[5]。此服務在1911年8月才交由日本政府接辦,成立財團法人繼續經營,直到1934年6月間,因集集吊橋竣工而終止[1]。該吊橋到1960年依然再用[6]集集攔河堰興建後,濁水溪水流量不再大量,枯水期更只是涓涓細流[7]

紀念

1988年2月26日,內政部公告指定永濟義渡碑為三級古蹟[8]。3月10日,台灣省政府函請有關縣市政府將列為第三級古蹟的明寧靖王墓、永濟義渡碑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妥為保存[9]

1995年,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獲得董郁文後人通知,表示他們擁有一百多件的未公開資料,可以詮釋當時渡口及義田、義渡的情形,當時正好名間鄉籍的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吳淑惠,在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黃富三教授的指導下,致力這項研究[5]。同年10月,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展覽永濟義渡古文書資料[3]

2001年3月20日,縣府出版南投縣六大觀光風景線折頁導覽圖,其中杉林溪風景線包含永濟義渡碑、紫南宮、萬年亨衢碣、竹山照鏡台[10]。7月1日,社寮文教基金會舉行文化活動,在永濟義渡碑、社寮甘泉井、陳武舉人宅等放置戳印,集滿十個就可得到陶藝茶杯,吸引二百多名民眾參加[11]

2004年12月25日,紫南宮與福興宮,因感於永濟義渡的因緣,舉行百年首次會香,紫南宮廟方沿濁水溪南北兩岸碼頭的舊址繞境。主事者在濁水溪搭妥一座竹橋,抵達名間鄉濁水村。[12]

參考

  1. 阮正霖. . 《聯合報》. 1997-06-05 (中文(臺灣)).
  2. 許淑容. .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2016-10-28 [2020-06-29] (中文(臺灣)).
  3. 王祖弘. . 《中國時報》. 1995-10-04 (中文(臺灣)).
  4. 盧義方. . 《中國時報》. 1994-08-18 (中文(臺灣)).
  5. 盧義方. . 《中國時報》. 1995-08-06 (中文(臺灣)).
  6. . 《聯合報》. 1960-11-30 (中文(臺灣)).
  7. 葉明憲. . 《中國時報》. 2006-02-25 (中文(臺灣)).
  8. 葉明憲. . 《中國時報》. 1996-11-23 (中文(臺灣)).
  9. . 《聯合報》. 1988-03-11 (中文(臺灣)).
  10. 魏裕鑫. . 《中國時報》. 2001-03-21 (中文(臺灣)).
  11. 葉明憲. . 《中國時報》. 2001-07-02 (中文(臺灣)).
  12. 陳紹聖. . 《聯合報》. 2004-12-26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