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志

汉志,又称希贾兹阿拉伯语:羅馬化al-Ḥijāz直译屏障漢志阿拉伯語發音:[alħɪˈdʒaːz])是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的一片区域,境内有麦加麦地那吉达塔布克延布塔伊夫等城市。在沙特阿拉伯,这里亦被称作“西部省份”。[1]它西临红海,北至约旦边境,东抵内志,南至亚西尔地区[2]区域内最大的城市是吉达——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麦加麦地那分别是本国第四大和第五大城市。汉志地区是阿拉伯半岛最国际化的区域。[3]

汉志

Al-Ḥijāz
上图:伊斯兰教圣地——Al-Masjid Al-Ḥarām(禁寺),四面环绕克爾白(居中),坐落于麦加。这里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每年数百万穆斯林朝圣的地方。下图:展示麦加、麦地那、吉达、延布、塔布克这几座城市的汉志地图。红色轮廓为汉志地区在沙特阿拉伯的位置;绿色区域是1923年的汉志王国
上图:伊斯兰教圣地——Al-Masjid Al-Ḥarām禁寺),四面环绕克爾白(居中),坐落于麦加。这里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每年数百万穆斯林朝圣的地方。
下图:展示麦加麦地那吉达延布塔布克这几座城市的汉志地图。红色轮廓为汉志地区在沙特阿拉伯的位置;绿色区域是1923年的汉志王国
汉志的位置
坐标:23°30′13″N 40°51′35″E
区域巴哈省麦加省麦地那省塔布克省

汉志地区因伊斯兰圣城麦加[4]和麦地那[5][6][7]——伊斯兰教最神圣的两座城市坐落于此而著名。作为伊斯兰教两座圣城的所在地,汉志地区在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意义重大。汉志地区是沙特阿拉伯人口数量最大的地区;[8]与沙特阿拉伯其他区域一样,主导语言是阿拉伯语,区域内使用最广的方言是漢志阿拉伯語。汉志人民族源流多样。[3]

根据伊斯兰传统,汉志地区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他出生于麦加,当地人认为这座城市由先知易卜拉欣以实玛利,以及女族长夏甲建立。[9][10]早期的穆斯林征服之后,这片区域成为他的帝国的一部分,后期又成为一系列哈里发国的一部分。这些哈里发国始于正统哈里发,接下来是倭马亚王朝,最后是阿拔斯王朝奥斯曼帝国部分控制了这片区域;帝国解体后,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汉志王国,后于1925年由邻国内志苏丹国征服,建立起内志与汉志王国[11]1932年9月,内志与汉志王国合并入沙特领土的哈薩綠洲卡提夫,形成统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国。[12][13]

汉志地区的经济以朝觐收入为主,有手工业轻工业。在吉达有石油化学工业。

词源

汉志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动词ḥajaza),来自阿拉伯语词根ḥ-j-z),意为“分隔”。[14]这里由于将东部的内志和西部的帖哈麥隔开而得名。

历史

史前与古代时期

2012年的歐拉市。照片前景是这座城市的考古区域,背景是希贾兹山脉

一至两处巨石棚墓已发现于汉志地区。[15]

汉志地区包含Mahd adh-Dhahab(“黄金摇篮”)(23°30′13″N 40°51′35″E)和一个现已干涸的水源。这个水系曾通过Wādi Al-Rummah和Wādi Al-Bātin两个水系向东北流经600英里(970进入波斯湾。由波士頓大學和Qassim大学领导的考古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系活跃于公元前2500–3000年。[16]

马苏第称,汉志地区北部曾是猶大王國的附属地;[17]布特鲁斯·布斯塔尼称,居住于汉志的犹太人建立了主权国家。[18]德国东方学家Ferdinand Wüstenfeld称犹太人在汉志北部建立了国家。[19]

汉志地区北部曾是佩特拉阿拉伯罗马行省的一部分。[20]

撒立哈时期

玛甸沙勒(即“撒立哈城”)刻着“孤独的城堡”的岩石

沙特阿拉伯和汉志第一个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承认的世界遗产瑪甸沙勒Al-Ḥijr(“布满岩石的陆地”)这个名字可见于《古兰经》,[21]类似于佩特拉,此处因石雕建筑而闻名。[22][23]这些建筑由賽莫德人建造。因为有猜测称伊斯蘭教的先知撒立哈被派遣到赛莫德人那里,这里还有一个别称叫Madāʾin Ṣāliḥ(“撒立哈城”)。[24][25][26][27][28][29]在赛莫德人从玛甸沙勒消失后,这里又受到其他族群的影响,如首都位于佩特拉的納巴泰人。之后这里处于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的路线上。[20][30][31][32]

后续历史

汉志地区因为两座圣城的存在而相继由众多帝国统治。此区域处于正统哈里发国中央,尤其在公元632至656年其首都为麦地那。接下来的多年里,汉志地区大多数时候都在埃及奥斯曼帝国等宗教势力控制下。汉志地区在奥斯曼人丧失对它的控制后成为独立国家。

短暂独立

1916年,奥斯曼宗主国对阿拉伯半岛的控制权终结后,侯赛因·本·阿里成为独立的汉志王国的领导人。[33]1924年,阿里·本·侯赛因继位成为汉志国王。而后本·沙地继侯赛因成为内志与汉志国王。在1926至1932年间,本·沙地将这两个区域作为独立单位来统治,称为内志与汉志王国

当代沙特阿拉伯

1932年9月23日,内志与汉志王国合二为一,成为沙特王国。[34]这一天就是沙特的国庆日。[35]

文化

宗教

汉志地区的文化背景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伊斯兰教发端的城市就坐落在汉志地区。此外,沙特阿拉伯将可兰经认可为本国宪法,伊斯蘭教法是主要的法律依据。在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规不但由政府遵循,也对人民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36][37]当地社会大体上深度宗教化、保守、传统、基于家庭。众多的态度和传统衍生于阿拉伯文明和伊斯兰文化遗产,并已经延续数个世纪。

菜肴

与沙特阿拉伯其他地区相似,汉志菜肴多为阿拉伯菜肴。炙烤的肉类,如沙威玛烤串在汉志地区都很有名。一些菜肴,如Saleeg则源于汉志本土。[38]汉志菜肴因香料而闻名。

旗帜

城市

工人在塔布克附近铺设汉志铁路的铁轨,摄于1906年

巴哈省:

麦地那省:

麥加省:

塔布克省:

国际旅游业发展

作为沙特阿拉伯2030年願景的一部分,一片占地28,000 平方千米的旅游目的地已在开发阶段[45],它坐落于红海沿岸,位于Umluj(25.0500°N 37.2651°E / 25.0500; 37.2651)和沃季26.2366°N 36.4689°E / 26.2366; 36.4689)两座城镇之间,在汉志海岸靠北的位置。这个开发项目将涉及“90余个岛屿中22个的开发”[46],它的目标是建造一个沿海岸线延伸开来、“依法遵照国际标准”[47]的“全面集成的多功能豪华旅行目的地”[48]

人口

汉志地区是沙特阿拉伯人口最多的区域,[8]包含沙特阿拉伯35%的人口。[49]绝大多数汉志人都是遜尼派,少数什叶派居住于麦加、麦地那、吉达等城市。这些人的很大一部分认为自己更像大城市人,因为汉志地区在几个世纪里,从倭马亚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都是大帝国的一部分。[50]汉志人尤其认为自己与圣地麦加、麦地那联系在一起,比沙特阿拉伯其他区域民众的身份认同可能都要清晰。[51]

參見

参考资料

  1. Mackey, p. 101. "The Western Province, or the Hejaz[...]"
  2. Hopkins, Daniel J. . 2001: 479 [2013-03-17]. ISBN 0-87779-54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3. Leatherdale, Clive. . 1983: 12. ISBN 9780714632209.
  4. 古兰经 48:22–29
  5. 古兰经 9:25–129
  6. 古兰经 33:09–73
  7. 古兰经 63:1–11
  8. .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The Hijaz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ated, and most culturally and religiously diverse region of Saudi Arabia, in large part because it was the traditional host area of all the pilgrims–Makkah, many of whom settled and intermarried there.
  9. Lings, Martin. . Islamic Texts Society. 1983. ISBN 978-0-946621-33-0.
  10. Glassé, Cyril. . . HarperSanFrancisco. 1991. ISBN 0-0606-3126-0.
  11. Yamani, M., , I.B. Tauris, 2009, ISBN 978-1-84511-824-2 (Pbk. ed.)
  12. Al-Rasheed, M. A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Cambridge, Englan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 A Brief overview of Hejaz - Hejaz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4. Rutter, Eldon. .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February 1931, 77 (2): 97–108. JSTOR 1784385. doi:10.2307/1784385.
  15. Gajus Scheltema. . ACOR. 2008 [2012-10-05]. ISBN 978-9957-8543-3-1.
  16. Sullivan, Walter. . The New York Times. 1993-03-30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17. Ibn Khaldun, "Kitāb al-ʻIbar wa-Dīwān al-Mubtadaʼ wa-l-Khabar", Dar Al-Fikr publication. Beirut. 1988. volume 2 page 342
  18. al-Bustani, Butrus. "Daerat Al-Maaref". Dar Al-Marifa Publication. Beirut. volume 11 page 672
  19. Wolfensohn, Israel. "Tarikh Al-Yahood Fi Belad Al-Arab". Al-Nafezah Publication. Cairo. 2006. page 68
  20. Kesting, Piney. .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3).
  21. 古兰经 15:80–84
  22. Butler, J. W. S.; Schulte-Peevers, A.; Shearer, I. . Lonely Planet. 2010-10-01: 316–333. ISBN 9781741791457.
  23. . UNESCO.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24. 古兰经 7:73–79
  25. 古兰经 11:61–69
  26. 古兰经 26:141–158
  27. 古兰经 54:23–31
  28. 古兰经 89:6–13
  29. 古兰经 91:11–15
  30. Hizon, Danny. . [200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31. (PDF). World Heritage Center. [200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32. . [200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33. Hourani, Albert. . 2005: 315–319. ISBN 978-0-571-22664-1.
  34. . .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35. . Prince Mohammad Bin Fahd University.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36.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37. . www.saudiembassy.net. [201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0).
  38. . Arab News. 2013-09-11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39. . The Saudi Network. [201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40. بـتـصـرف عـن مـجـلـة الأمـانـة الـعـدد عـشـرون شـوال 1419 تـصـدر عـن أمـانـة الـمـديـنـة الـمـنـورة إمـارة مـنـطـقـة الـمـديـنـة الـمـنـورة
  41. . Ta'if City. Taif Municipality. [201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阿拉伯语).
  42. . GeoNames.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3).
  43. . hajjumrahplanner.com.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英国英语).
  44. . The Saudi Network.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英语).
  45. . 2019-02-27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46. . 2017-09-17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47. . 2017-08-04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48. . 2019-01-27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49. (PDF): 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15).
  50. Riedel, Bruce. (PDF).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115 [2012-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15).
  51. Beranek, Ondrej. (PDF). Middle East Brief. January 2009, 33: 1–7 [2019-06-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