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
江春(1720年—1789年),字颖长,号鹤亭,盐务旗号江广达,清乾隆时期出任两淮盐务总商40年,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1]“身系两淮盛衰垂五十年”。
江春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原籍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江村,曾祖父江国茂、祖父江演、父亲江承瑜在江苏省扬州业盐致富,江演、江承瑜先后任两淮总商。江承瑜寄籍仪征。居住扬州新城南河下大街。
江春早年为仪征县诸生,乾隆三年(1738年),父亲江承瑜去世,母亲田氏继任总商职位。乾隆六年(1741年),江春22岁时去南京参加乡试未中,遂继承家业,接任两淮总商。與堂弟江昉被称为“二江先生”。
江春长身玉立,美须髯[2],喜好诗文,擅长写诗,当时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3][4][5],又交游广阔,“性尤好客,招集名流,酒赋琴歌,不申旦不止。”[6]与袁枚、曹仁虎、蒋士铨、金农、方贞观、陈章、吴献可、郭尚文、金兆燕、王步青等文人交往甚密,乾隆三十一年,江春邀集了一批文人在寒香馆悬像赋诗,以纪念苏东坡诞辰700周年,成为一时盛会。吴梅村之孙吴献可因“通经史,究名法之学”,曾在江春家教書20年。并在南河下街建“随月读书楼”,出版《随月读书楼诗文》。又爱养蟋蟀,建“秋声馆”。
江春最为人熟知的是“江春大接驾”,“以布衣结交天子”。他在担任两淮盐务总商40年间,曾6次接待乾隆皇帝南巡,筹划张罗接待,并多次前往山东、天津迎驾[7],乾隆在扬州多次居住在江春的康山草堂 。相传“瘦西湖白塔”为江春一夜用盐堆成。
乾隆年间,朝廷军政费用支出浩繁,江春历年向国家捐输为数甚巨,“急公报效”,捐纳的银两总数为1120万两,幾佔所有两淮盐商捐輸总数的四分之一[8][9],多次获得乾隆封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办治净香园称旨”,得到“奉宸苑卿”头衔。又赏赐布政使头衔(從二品),后来又授予“正一品光禄大夫”头衔,并赏戴花翎(孔雀翎)。
由于频繁捐输,“百万之费,指顾立办”,江春晚年财力不足,到了“家屡空”的地步,乾隆三十六年和乾隆五十年,乾隆两次批示借银55万两作其营运资本,靠“商借皇帑”方式维持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登基五十年大典,江春等盐商献银100万两庆贺,年已65歲岁的江春受邀参加在京城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10]。高宗稱他“诚荩有长才”,由是赢得了皇帝对他的信赖。
《扬州画舫录》記載江春家拥有自己的徽剧戏班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台班与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四大徽班”奉旨进京,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导致京剧诞生。
江春在扬州构筑了8处园林。包括早期住所“水南花墅”、东乡别墅“深庄”、“退园”、“净香园”(江园)、“秋集好声寨”、“江氏东园”、“西庄”,不过最著名的则是位于扬州新城东南角的“康山草堂”(今康山街)。 乾隆皇帝曾两次亲临康山草堂,题写“怡性堂”匾额。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江春去世,年69岁。[11]无子嗣。江昉先後以季子江振先、次子江振鸿继之。《湖海诗传》卷十九录江春两詩。有《随月读书楼诗集》三卷传世,留诗320首。
参考文献
- 《歙县志》:“(江春)练达明敏,熟悉盐法,才略雄骏,举重若轻,四十余年,规划深远。”
- 袁枚“长身玉立,角犀丰盈”。阮元:“公伟岸丰颐,美须髯,喜吟咏,广结纳,主持淮南风雅。”李斗《扬州画舫录》:“体貌丰泽,美须髯,为人含养圭角,风格高迈,遇事识大体。”
- 李斗《扬州画舫录》:“江方伯名春,字颖长,号鹤亭,歙县人。初为诸生,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
- 《履园丛话》:“(江春)初为仪征诸生,能诗,工于制艺,当时与天台齐次风齐名,风格高迈,一时名士,皆从之游。”
- 《两淮盐法志》:“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先是沦济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下世,方伯(江春)遂为秋玉后一人”。
- 《蒲褐山房诗话》:“江都自马氏曰琯兄弟外,能读书好客者推江鹤亭。”
- 袁枚:《诰封光禄大夫奉宸苑卿布政使江公墓志铭》
- 《两淮盐法志》
- 刘淼《江春》(下),载《货殖》第二辑,1996年10月。
- 阮元《江鹤亭、橙里二公合传》
- 阮元《二公合传》;江振鸿《七弟振先墓碣》云:“先大夫伤弟之亡,哀恸五月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