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

汽車產業,或稱汽车工业[1],是生產汽車有關的工業,包括研發、製造同銷售等範疇,是世界上一種比較常見的重工業,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1918年,雪铁龙組裝線

歷史

汽車產業可以追溯至1860年代,數以百計的小型生產商各自製造無馬車。在最初的好幾十年,美國在生產量上一直高據榜首。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全世界的汽車數量為32,028,500輛,當中超過90%為美國生產。當時,美國平均每4.87人有1輛汽車[2]。1945年以後,美國生產的汽車依然佔全球生產量的75%。美國的龍頭地位於1980年被日本取代。中國在2009年則超越了日本[3]

經濟

2007年,世上有8億輛汽車或輕型貨車在路面上行駛,每年消耗燃油達9.8兆公升[4]。汽車是已發展國家的重要交通工具。波士頓諮詢公司曾經估計,於2014年或之前,三分之一的汽車需求將會來自金砖四国,而來自已發展國家的需求將會放緩[5]

按年及主要生產地的產量

主要生產地的產量[6]
產量(千輛)

1960年代:戰後增長

1970年代:能源危機及安全和排放管制收緊

1990年代: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投產

2000年代:中國躍升至最大生產國
至1950年:美國生產超過全球80%的汽車[7]

1950年代:英國、德國及法國開始重新投產

1960年代:日本開始投產,產量一直提升至1980年代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至1980年代的總產量為全球的80%

1990年代:韓國的產量開始起飛,於2004年超越法國,排名第五

2000年代:中國崛起,於2009年成為最大生產國

2010年代:印度超越韓國、加拿大及西班牙,晉身第五位

2013年:中國(25.4%)、印度、韓國、巴西及墨西哥的總產量升至全球的43%,而美國(12.7%)、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的總產量則跌至34%.

2018年:印度超越德國成為第四大生產國
年份 產量 改變 來源
1997 54,434,000 [8]
1998 52,987,000 2.7% [8]
1999 56,258,892 6.2% [9]
2000 58,374,162 3.8% [10]
2001 56,304,925 3.5% [11]
2002 58,994,318 4.8% [12]
2003 60,663,225 2.8% [13]
2004 64,496,220 6.3% [14]
2005 66,482,439 3.1% [15]
2006 69,222,975 4.1% [16]
2007 73,266,061 5.8% [17]
2008 70,520,493 3.7% [18]
2009 61,791,868 12.4% [19]
2010 77,857,705 26.0% [20]
2011 79,989,155 3.1% [21]
2012 84,141,209 5.3% [22]
2013 87,300,115 3.7% [23]
2014 89,747,430 2.6% [24]
2015 90,086,346 0.4% [25]
2016 94,976,569 4.5% [26]
2017 97,302,534 2.36% [27]
2018 95,634,593 1.71% [28]
2019 91,786,861 5.2% [29]

車企TOP15

2023年市值排行

  1. 特斯拉 (公司)
  2. 丰田汽车
  3. 比亞迪汽車
  4. 保時捷
  5. 梅赛德斯-賓士集团
  6. BMW
  7. 斯泰兰蒂斯
  8. 福斯集团
  9. 法拉利
  10. 本田技研工业
  11. 通用汽车
  12. 福特汽车
  13. 馬魯蒂鈴木公司
  14. 理想汽車
  15. 現代汽車

2023年销量排行

  1. 丰田汽车
  2. 福斯集团
  3. 现代汽车集团
  4. 斯泰兰蒂斯
  5. 通用汽车
  6.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7. 福特汽车
  8. 本田技研工业
  9. 比亞迪汽車
  10. 铃木 (公司)
  11. 吉利集团
  12. 梅赛德斯-賓士集团
  13. BMW
  14. 奇瑞汽車
  15. 特斯拉 (公司)

參見

參考來源

  1.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5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2. . Popular Science. November 1929, 115 (5): 84 [6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3. . OICA. [6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4. . Plunkett Research. 2008 [25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December 2010).
  5. Khor, Martin. . twnside.org.sg. [2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October 2012).
  6. .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May 23, 2017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7. . Hydrogenambassadors.com.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8. (PDF). oica.net. [2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10.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1.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2.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3.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4.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5.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6.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7.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18.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1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0.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1.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22.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3.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4.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5.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6.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27.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8.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2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