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鼓二

河鼓二,即著名的“牛郎星”,“天鹰座α”(α Aql/Altair),又叫“牵牛星”或“大将军”,在日文中称作“彦星”。

Altair
此圖顯示天鷹座的星星分佈位置及它的範圍邊界
紅圈處為河鼓二的位置
河鼓二在天鷹座的位置(紅圈)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星座 天鷹座
星官 河鼓牛宿
赤經 19h 50m 46.9990s[1]
赤緯 +08° 52 05.959[1]
視星等(V) 0.77 [1]
特性
光谱分类A7V[1]
U−B 色指数+0.08 [2]
B−V 色指数+0.22 [2]
V−R 色指数0.0 [1]
R−I 色指数+0.14 [2]
变星类型盾牌座δ[1]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26.1 ± 0.9 [1] km/s
自行 (μ) 赤经:536.87 [1] mas/yr
赤纬:385.57 [1] mas/yr
视差 (π)194.45 ± 0.94[1] mas
距离16.77 ± 0.08 ly
(5.14 ± 0.02 pc)
绝对星等 (MV)2.21 [註 1]
詳細資料
質量1.79 [3] M
半徑1.63 to 2.03 [3][註 2] R
亮度10.6 [4] L
溫度6,900 to 8,500 [3][註 2] K
金屬量[Fe/H] = −0.2 [3]
自轉8.9 hours [4]
自轉速度 (v sin i)286 [3] km/s
年齡<109  [5]
其他命名
Atair, α Aquilae, α Aql, Alpha Aquilae, Alpha Aql, 53 Aquilae, 53 Aql, BD+08°4236, FK5 745, GCTP 4665.00, GJ 768, HD 187642, HIP 97649, HR 7557, LFT 1499, LHS 3490, LTT 15795, NLTT 48314, SAO 125122, WDS 19508+0852A.[1][2][6]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恒星,白色。在星空观测中,是夏季大三角中的一角。它和天鹰座β星(河鼓一)、天鹰座γ星(河鼓三)的连线正指向织女星。西方称呼此星为Altair,是阿拉伯语的“飞翔的大鹫(Al nasr-l'tair:النسر الطائر)”的缩写。

位置:赤经19时48.3分,赤纬8度44分。

简介

河鼓二距离太阳系16.7光年,是恒星光谱A型中的主序星。它的質量太阳的1.7倍,直径为太阳的1.8倍,亮度是太阳的10.6倍。表面温度约7000摄氏度。

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有人主张该星事实上是一颗周期为1.5小时的盾牌座δ變星[7]

该星与著名的天狼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非常年轻的恒星(形成时间可能仅有数亿年),其内核都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构成。这样的恒星,在其寿命达到35亿年左右时,由于氢原料的耗尽而向内收缩,形成红巨星,最终演化白矮星。河鼓二星的自转速度非常高(每秒286公里,自转一周需8.9小时),因此在外形上呈现椭球形。其赤道直径是两极直径的1.14倍。

1983年、日本科学家森本雅樹平林久一起,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室里向河鼓二发射了无线电信号。这也是日本首次参加METI项目(Messaging to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即Active SETI(主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伴星

1978年之后,科学家观测到河鼓二是有3颗伴星的四重联星。其三颗伴星分别被命名为WDS 19508+0852B,WDS 19508+0852C,WDS 19508+0852D。但是后来发现此三者很可能是在河鼓二附近出现的不相关恒星,因此尚且有争议。该三个恒星可能是红矮星,也可能是褐矮星。2007年,NASA再次宣布:该三个恒星只是河鼓二(牛郎星)的光学伴星。目前河鼓二已经被认定为单星,不存在伴星系统。另外此三个假的河鼓二伴星视星等全部为9等以下,可以推测它们和太阳距离比较遥远。

行星系

根据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目前还没有发现可观测到的类木行星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在距离河鼓二主星3.4天文单位的位置上存在类地行星的话,在该行星上很可能有液态。但是考虑到该星系尚还年轻,该类地行星也会像最初10亿年的地球一样,处在陨石流星不断撞击中。即便存在生命的话,只有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细菌能够存活。

传说

东方

天琴座织女一,构成七夕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而牛郎星的两颗伴星——河鼓一(天鹰座β星)和河鼓三(天鹰座γ星)则是牛郎与织女所生的两个孩子。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该神话在东亚、东南亚及其他华人地区流传甚广,在日本民俗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

西方

在西方的占星学中,该星象征会发生与爬行动物有关的灾害。

參見

註釋

  1. From apparent magnitude and parallax.
  2. Owing to its rapid rotation, Altair's radius is larger at its equator than at its poles; it is also cooler at the equator than at the poles.

參考資料

  1. NAME ALTAIR -- Variable Star of delta Sct type, database entry, SIMBAD. Accessed on line November 25, 2008.
  2. . webviz.u-strasbg.fr.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3. Monnier, J. D.; Zhao, M.; Pedretti, E.; Thureau, N.; Ireland, M.; Muirhead, P.; Berger, J.-P.; Millan-Gabet, R.; Van Belle, G. . Science. 2007-07-20, 317 (5836): 342–345.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43205 (英语).
  4. Peterson, D. M.; Hummel, C. A.; Pauls, T. A.; Armstrong, J. T.; Benson, J. A.; Gilbreath, G. C.; Hindsley, R. B.; Hutter, D. J.; Johnston, K. J.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6-01-10, 636 (2): 1087–1097 [2020-10-14]. ISSN 0004-637X. doi:10.1086/4979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英语).
  5. . www.daviddarling.info.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9).
  6. Entry 19508+0852, The Washington Double Star Catalo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 Accessed on line November 25, 2008.
  7. Buzasi et al. 2005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619, 107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