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寺 (韓國)

法住寺 Beopjusa)位於忠清北道報恩郡俗離山,始建於新羅真興王十四年(西元553年),屬法相宗,為一座擁有超過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古剎[3],現為大韓佛教曹溪宗第五教區本寺[4]。法住寺內有三項韓國國寶,包括第5號「雙獅子石燈」、第55號「捌相殿」,以及第64號「石蓮池」。2009年12月,法住寺被列為韓國指定史蹟第503號[5],2018年法住寺與其他六座山寺以「山寺,韓國的山中寺院」名稱申請,獲得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成為韓國第13個世界遗产[2]

法住寺
世界遗产
法住寺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 大韓民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隸屬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註 1]
標準 (iii)
参考编码1562-004
登录年份2018(第42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坐標36°32′31″N 127°50′0″E
法住寺 (韓國)在大韩民国的位置
法住寺 (韓國)
法住寺在大韩民国的位置

簡介

相傳法住寺最初於新羅真興王十四年(西元553年),由義信祖師()所創建[6],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的調查則認為是8世紀真表()及其弟子永深()創建[7]:125。寺名「法住」是法性十二名之一,即諸法住於真如法位的意思;或為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諸法中住,故名為法住[8]:50。法住寺於聖德王十九年(西元720年)與與惠恭王十二年(西元776年)重建,高麗王朝時期寺院漸擴大[3]

萬曆朝鮮之役[註 2]時,法住寺成為忠清道僧兵的根據地,後遭戰火波及,木造建築全部毀壞,僅有少數石造文物雙獅子石燈、石蓮池等遺留下來。朝鲜仁祖二年(西元1626年)由碧岩大師仿舊制重建[11],現今為大韓佛教曹溪宗第五教區本寺[12]

1990年建造的金銅彌勒大佛,為現今法住寺最顯眼的地標

現今法住寺最顯眼的地標為1990年建造的彌勒大佛,其高度為33公尺,其建造使用超過100公噸的青銅。2002年6月,彌勒大佛重新塗裝金漆,由原本的青銅彌勒大佛變為金銅彌勒大佛[13]

重要文物

雙獅子石燈(韓國國寶第5號)

雙獅子石燈韓語:)推測建於統一新羅聖德王十九年(西元720年),石燈頂端有八角型燈蓋,下端由四隻直立的石獅子托住[8]:51。據傳此燈是爲了彰顯佛陀的慈悲,使得眾生免於八難而建造的。統一新羅時期一般石燈的柱子以八角形居多,以兩隻後腳站立、前腳托住燈的石獅子造型作為柱子是個創新[14]

捌相殿(韓國國寶第55號)

捌相殿韓語:)為一座五層木造佛塔,係韓國目前唯一僅存的五層木塔。捌相殿始建於新羅真興王十四年(西元553年),歷經戰火波及而導致數次損毀,最近一次重建於朝鲜仁祖四年(西元1626年),在1968年經過整理與修復後成為目前所見的樣子[15]。捌相殿因內部有描繪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的「八相圖」()[16],因此取名為捌相殿。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源自於《妙法蓮華經》,分別為兜率來儀相、藍毘降生相、四門遊觀相、踰城出家相、雪山修道相、樹下降魔相、鹿苑轉法相,以及雙林涅槃相[17]。捌相殿內另供奉四尊金色釋迦牟尼佛坐像,及五百羅漢的白色小型塑像[8]:51

石蓮池(韓國國寶第64號)

石蓮池韓語:)推測建於新羅聖德王十九年(西元720年),為一石造之蓮花池。石蓮池在八陵腳石上加上三層墊,其上再加上一座蓮花台,其為將蓮池懸於空中。蓮花具有出汙泥而不染的寓意。石蓮池之意涵為眾生若能遠離這個繁雜的俗世,如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便可脫離輪迴,進入佛教的極樂世界[18]

其他文物

除了上述三項韓國國寶之外,尚有十二項次一級的韓國寶物,分別為四天王石燈(韓國寶物第15號)[19]磨崖如來倚坐像(韓國寶物第216號)[20]新法天文圖屛風(韓國寶物第848號)[21]大雄寶殿(韓國寶物第915號)[22]圓通寶殿(韓國寶物第916號)[23]掛佛幀(韓國寶物第1259號)[24]塑造毘盧遮那三佛坐像(韓國寶物第1360號)[25]木造觀音菩薩坐像(韓國寶物第1361號)[26]鐵鑊(韓國寶物第1413號)[27]秀庵和尙塔(韓國寶物第1416號)[28]石造喜見菩薩立像(韓國寶物第1417號)[29],以及學祖和尙塔(韓國寶物第1418號)[30]。另外還有數十項地方性文化財[31]

世界遺產登錄

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2018年6月至7月,於巴林首都麥納瑪召開,由韓國申報的項目「山寺,韓國的山中寺院」經大會通過,成為韓國第13個世界遺產[32],包括通度寺浮石寺、法住寺、大興寺鳳停寺麻谷寺仙巖寺。法住寺的世界遺產編號為1562-004號。[2]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世界遺產編號 名稱 所在地 保護範圍 緩衝範圍
1562-004 法住寺 36°32'31"N 127°50'0"E 11.22公頃 190.03公頃

文物圖集

參見

註釋

  1. 「山寺,韓國的山中寺院」為韓國觀光公社中文版網站之名稱[1];「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為世界遺產官方網站上登錄之中文名稱[2]
  2. 朝鲜王朝方面稱「壬辰倭亂」()[9]日本方面稱「文禄慶長之役」()[10]

參考資料

  1. . 韓國觀光公社.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中文(繁體)).
  2.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英语).
  3. . 韓國觀光公社.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中文(繁體)).
  4. . 佛光山宗委會.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繁體)).
  5.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6. .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7. (PDF).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6) (英语).
  8. 王熙元. . 慧炬. 1998-07-22, (220): 49-52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繁體)).
  9. 陸成侯. . 史学月刊. 1956, 0 (9)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中文(中国大陆)).
  10.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 (编). . 1893.
  11. 慈怡法師. . 佛光大辭典.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臺灣)).
  12. . 大韓佛教曹溪宗.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中文(简体)).
  13. . doopedia.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14.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15.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16. .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17. . 人間福報.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繁體)).
  18.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19.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20.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韩语).
  21.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2.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3.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4.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5.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6.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7.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8.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29.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30.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31. . 文化財廳.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韩语).
  32. 羅小編. . ETtoday新聞雲. 2018-07-01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法住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