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音
流音指所有不屬於半元音的近音,因為在語音上不能與某一特定元音對應。流音包括了邊流音(例如:/l/)和非邊音流音(例如:/r/,亦作「R系子音」)兩類。
调音方法 |
氣流機制 |
---|
參見 |
阻礙邊音,一種主要在北美洲的原住民語言裡出現的各種語音,例如:清齒齦邊擦音([ɬ])、濁齒齦邊擦音([ɮ])以及[tɬ]、[tɬʼ]、[dɮ]等擦音,有些時候亦會被當作是流音的一種,但響亮級別沒有它們那麼高。此外,阻礙邊音在運用上亦不能像響邊音一樣。
语音特性
流音在一种语言的语音组合法中往往遵循相同的规则:例如它们是最常出现在复辅音中的音。[1]
音位变换
流音是最容易发生音位变换的音:
异化
特定环境下,流音也容易发生异化。
r..r > l..r
- 拉丁语peregrinus>古法语pelegrin(> “朝圣者”)
語言分佈
在英語中,/l/和/ɹ/都是常見的流音;在其他歐洲語言裡,字母「r」通常都用來表示齒齦顫音,而這個發音亦是IPA裡「r」這個字母所代表的發音。在法語、德語及丹麥語,字母「r」一般用來表示在喉嚨後方的濁小舌擦音([ʁ]),有時亦會被小舌近音所替代。由於兩者在IPA使用的符號一樣,有時語言學家會在符號下加上符號作識別:[ʁ̝]用來表示濁小舌擦音,而[ʁ̞]則用來表示小舌近音。
有些歐洲語言,例如意大利語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會有多於兩個流音。一般來說,這些語言的流音組都由/l/ /ʎ/ /r/這三個音組成;俄語比較特別,由/lʲ/ /ɫ/ /r/組成(可能亦包括/rʲ/)。
在世界其他地方,除了北美洲及澳大利亞以外,上述的兩種流音都是這些地區的語言裡最普遍的流音。在北美洲,當地原住民的語言大多數都沒有R系子音,但卻有豐富的邊流音──儘管當中可能有不少其實是阻礙邊音。而大多數澳洲原住民語言都有很豐富的流音,最多的甚至有七種不同的流音,這些流音通常包括齒音、齒齦音、捲舌音和硬顎音等的邊音等,同時還有著三個R系子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語言之所以有著豐富的流音,是對於它們本身對擦音的缺乏與母音數少的一種補償。
一些非洲語言也有著兩個R系子音的對立,該兩個R系子音一般為一個顫音與一個閃音/彈音。
在另一方面,許多亚马孙盆地和北美洲東部的原住民語言,以及部份亞洲和非洲的語言缺乏任何的流音。
波利尼西亚语族一般只有1个流音,边音和R音都有。非波利尼西亚大洋洲语言常常/l/和/r/都有,有的还有更多(如阿拉基语有/l/、/ɾ/,/r/),有的则更少(如Mwotlap语只有/l/)。希乌语有预成阻软腭边近音/ᶢʟ/,是它唯一的流音。[3]:393–434
參考文獻
- Anderson, Catherine, , Essentials of Linguistics (McMaster University), 2018-03-15 [202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8) (英语)
- François, Alexandre, , Phonology, 2010a, 27 (3) [2021-12-09], doi:10.1017/s09526757100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