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

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為移動機動化車輛和固定的陸基地對海的反艦飛彈部隊,以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陸基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為主要武裝,「海鋒大隊」、「海洋監偵指揮部」和「光華六號飛彈快艇」3個中隊將合併整編升格為級或軍團級單位,新單位名稱為濱海作戰指揮部Littoral Combatant Command),指揮官由上校中將出任。

海軍海鋒大隊
海軍海鋒大隊隊徽

存在時期1987年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軍種 中華民國海軍
種類大隊
功能反艦飛彈部隊
規模大隊,編制約1100人
隸屬於海軍艦隊指揮部
駐地 中華民國臺灣
北(北臺灣
中(中臺灣
南(南臺灣
東(東臺灣
裝備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MGM-84L-4 Block II(U)魚叉反艦飛彈[1]
別稱海鋒
守護領海
格言鐵拳雄兵,務實求勝。
指挥官
現任指揮官何上校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機動飛彈發射車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機動飛彈發射車
MGM-84L-4 Block II(U)魚叉反艦飛彈機動飛彈發射車

隊史

未來

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公開預算書顯示,中華民國國軍委託中科院在2017年至2023年生產36枚雄二箱組飛彈、壽限件換裝50枚以及91輛機動車輛,預計要增加4到5個機動發射車中隊,人員總需求為394人[6][7]

岸置魚叉反艦飛彈於2022、2023年交貨後,1個中隊將配置32枚魚叉反艦飛彈[8]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2021年12月27日審查國防部111年度預算,立委提案揭示,海軍因應飛彈大量增加,將計畫擴編20個飛彈中隊,人員則由國防部整合軍種編裝需求後,優先調撥編裝,海軍斥資八六六億餘元預算,於2021年至2030年向美國採購100套、400枚陸射魚叉反艦飛彈,強化「以陸制海」戰力。而目前下轄九個中隊的海軍海鋒大隊,部隊規模將擴編為「指揮部」,指揮官的軍階也將由上校提升至少將[9]

2022年1月,據媒體報導,海軍反艦飛彈部隊即將大幅擴組、位階提升,依據軍方規劃,擴編後的海軍反艦飛彈部隊,位階將比照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定名「海軍岸置反艦飛彈指揮部」(ROCN Shore-based Anti-ship Missile Command, ROCN SAMC),指揮官提升為中將編階,下設多個飛彈旅及訓練、後勤等戰鬥支援單位,但將依照國產反艦飛彈量產撥交及美製魚叉飛彈運抵台灣的時程,區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擴編為軍級單位,第二階段為軍團級單位,人力擴編同樣以兩階段方式執行[10]

2023年7月,在高雄左營增編海軍海鋒第二大隊,規劃2024年上半年成立海鋒第三大隊,2024年年底以前會將現行上校大隊長位階的海鋒大隊提升位階,成立中將指揮官位階的「海軍制海飛彈指揮部」(ROCN Thalassocratic Missile Command, ROCN TMC)[11]

2024年3月,反艦飛彈指揮部名稱,原本規畫「制海飛彈指揮部」,調整為涵蓋反艦飛彈與濱海作戰的「濱海作戰指揮部(Littoral Combatant Command),指揮官編階中將[12]。海鋒大隊將改編為北(北臺灣)、中(中臺灣)、南(南臺灣)、東(東臺灣)共四個打擊級單位),編入濱海作戰指揮部[13],並新設專責的「制海飛彈修護中心」,為國造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及美製魚叉反艦飛彈提供強而有力的後勤支援[14]。另外目前隸屬131艦隊的3個光華六號飛彈快艇中隊(番號為1、2、5),海洋監偵指揮部下轄的各雷達站,本來就有導引指揮飛彈快艇或海鋒飛彈車攻擊目標的任務,也會一併移撥編入濱海作戰指揮部[15]。日前傳出,國防部長邱國正裁示此案,以不增加員額的方式,由海軍就現有編裝員額進行整合。海軍內部目前評估傾向將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中將指揮官員額,移撥到濱海作戰指揮官,原教準部指揮官則降編為少將。因要重新調整編裝,且牽涉整併的部隊相當多,指揮部確切編成時程尚未定案[16]

部隊任務

海鋒大隊配合海軍海洋監偵指揮部的情報資料以監控台灣海峽,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待命,職責為對中國大陸及鄰近國家的軍艦集結、移防等動態作密集且有效的監控,以維護中華民國的海域主權、安全、秩序與暢通。

責任區劃分

海鋒第一大隊負責北部丶中部及外島地區,海鋒第二大隊則是南部及花東地區[17]

指揮管轄

  • 海軍海鋒大隊
    • 大隊部(駐臺中清水營區)
    • 海鋒第一中隊(駐基隆和平島)
    • 海鋒第二中隊(駐屏東小琉球
    • 海鋒第三中隊(駐新北三芝大片頭營區)
    • 海鋒第五中隊(駐連江東引)
    • 海鋒第六中隊(駐澎湖西嶼)
    • 海鋒第七中隊(駐花蓮賀田山固海營區)
    • 海鋒機動一中隊(駐高雄左營忠義營區)
    • 海鋒機動二中隊(駐臺中清水營區)
    • 海鋒機動三中隊(駐高雄左營忠義營區)
    • 海鋒機動四中隊(駐花蓮縣新城營區)
    • 海鋒支援中隊(駐臺中清水營區)

參見

参考文献

  1. . 上報.
  2. 記者吳書緯. . 自由時報. 2021-09-11 [202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1) (中文(臺灣)).
  3. 記者李欣芳. . 自由時報. 2021-09-10 [202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中文(臺灣)).
  4. 記者洪哲政. . 聯合報. 2022-12-25 [202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中文(臺灣)).
  5. 記者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24-02-01 [202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1) (中文(臺灣)).
  6. Green. . 自由時報. 2020-11-11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中文(臺灣)).
  7. 記者洪哲政. . 聯合報. 2021-07-15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中文(臺灣)).
  8. Green. . YAHOO!股市: 時報資訊. 2020年10月28日 [2020年10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31日).
  9. 涂鉅旻. . 自由時報. 2021-12-27 [2020年10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10. 記者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22-01-15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11. 記者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23-07-07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12. . 時報資訊. 2024-03-04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13. 記者游凱翔. . 中央社. 2024-03-04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14. 記者羅添斌. . 2024-03-27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15. 記者程嘉文. . 聯合報. 2024-03-02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16. 記者李俊毅. . 中天新聞網. 2024-03-18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8.
  17. 記者程嘉文. . 聯合報. 2024-03-15 [202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5.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飛彈
反艦飛彈 巡弋飛彈 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
雄風一 · 雄風二 · 雄風三 雄二E · 萬劍 · 雲峰 · 雲峰二 青鋒飛彈 · 天戟飛彈 天馬飛彈
反戰車飛彈 反輻射飛彈 空對空飛彈 防空飛彈
昆吾飛彈 天劍二A 天劍一 · 天劍二 天弓一 · 天弓二 · 天弓三 · 海弓三 · 捷羚 · 海劍羚 · 陸劍二 · 海劍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