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淋病(英語:)是一種感染淋病雙球菌所導致的性傳染病。[1]許多人在感染後,並不會表現任何症狀。男性常見症狀包括排尿灼熱、陰莖開口流膿、睪丸疼痛等。女性的常見症狀一樣是排尿灼熱、伴隨陰道異常分泌物、不正常出血,甚至是骨盆疼痛,有時甚至會導致骨盆發炎的併發症。男性則有可能併發副睪炎。[1]如果淋病並未正確治療,導致反覆感染,少數情況可能會造成敗血性關節炎或是心內膜炎。[1][2]
淋病 Gonorrhea | |
---|---|
同义词 | 淋病雙球菌感染、淋病雙球菌尿道炎、the clap(美國俗稱) |
淋病的皮膚病徵 | |
症状 | 無、排尿疼痛、陰道分泌物、陰莖分泌物、骨盆疼痛、睾丸疼痛[1] |
併發症 | 骨盆腔發炎、附睾炎、敗血性關節炎、心内膜炎[1][2] |
肇因 | 淋病雙球菌感染,一般是因為性交而感染[1] |
診斷方法 | 檢驗尿液、檢查男性的尿道或是女性的子宮頸[1] |
預防 | 性交時使用保險套,不和已罹患淋病的人進行性行為、不進行性行為[1][3] |
治療 | 注射頭孢曲松以及口服阿奇霉素[4][5] |
盛行率 | 0.8%(女性),0.6%(男性)[6]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性傳染病 |
ICD-11 | 1A70 |
ICD-9-CM | 098 |
DiseasesDB | 8834 |
MedlinePlus | 007267 |
eMedicine | 782913、218059 |
與感染淋病患者有性接觸,是導致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這包括了口交、肛交與陰道性行為,可能導致淋病性咽喉炎和直腸炎。先天性的淋病,可能在胎兒通過產道時感染胎兒,導致胎兒失明。一般而言透過尿液篩檢,並檢查男性尿道或女性子宮頸做出診斷。 [1]專家建議,每年應全面篩檢25歲以下、性生活頻繁且有多重性伴侶的女性。如果是常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也適用此建議。[3]
正確使用保險套、確保單一性伴侶不受感染或是禁慾,都可以預防淋病的傳染。[3][1]靜脈注射頭孢曲松或是口服阿奇黴素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如果頻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則可能會增加細菌的抗藥性,高劑量的頭孢曲松可能是必須的。[4][5]接受治療三個月後,建議重新進行淋病的例行檢查。[3]發現淋病時,兩個月內發生關係的性伴侶也應該同步進行治療。[1]
大約有0.8%的女性和0.6%的男性感染淋病。[6]根據評估,每年4億9800萬例新診斷的可治癒性病中,至少有3300萬到1億600萬例的淋病發生。可治癒的性病包括了梅毒、砂眼衣原體和滴虫性阴道炎。[7][8]女性最容易在青春期時被感染淋病。[3]2013年,淋病導致3200例死亡案例,比1990年時的2300例,上升了許多。[9] 最早紀錄淋病的文獻,甚至可追溯到舊約聖經。[2]
治療藥物
主要用抗生素治療,常用的抗生素療法有:
抗藥性
2011年7月11日,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第19屆國際性傳染病研究協會會議(ISSTDR)中,一個國際團隊發表了他們有關一種對於目前所有抗生素都呈抗藥性的淋病菌株的發現[10][11][12],並預期這隻惡菌很可能會在全世界漫延。這一隻被命名為H041的新菌株,由瑞典學者馬格納斯·烏內莫(Dr. Magnus Unemo)與日本學者大西誠(Dr. Makoto Ohnishi)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12][10],它對從第一代至第四代所有種類的頭孢菌素皆呈抗藥性[10]。
參考資料
- . CDC. November 17, 2015 [2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2).
- Morgan, MK; Decker, CF. . Disease-a-month : DM. August 2016, 62 (8): 260–8. PMID 27107780.
- Workowski, KA; Bolan, GA. . MMWR.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5 June 2015, 64 (RR-03): 1–137. PMID 26042815.
- . CDC. June 13, 2016 [2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8).
- Unemo, M. .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1 August 2015, 15: 364. PMID 26293005.
- Newman, Lori; Rowley, Jane; Vander Hoorn, Stephen; Wijesooriya, Nalinka Saman; Unemo, Magnus; Low, Nicola; Stevens, Gretchen; Gottlieb, Sami; Kiarie, James; Temmerman, Marleen; Meng, Zhefeng. . PLOS ONE. 8 December 2015, 10 (12): e0143304. PMID 26646541. doi:10.1371/journal.pone.0143304.
-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 . Lancet. 22 August 2015, 386 (9995): 743–800. PMID 26063472. doi:10.1016/s0140-6736(15)60692-4.
- (pdf) (报告).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 2012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12).
- GBD 2013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 Lancet. 10 January 2015, 385 (9963): 117–71. PMID 25530442.
- 陳燕威. . 2011-07-13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中文(繁體)).
- . Eurekalert!. 2011-07-11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 Laura Blue. . 2011-07-11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