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縣
淡水縣為臺灣清治時期在臺灣所設置的縣之一,由淡水廳演變而來。此行政區劃名稱持續至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臺灣總督府將臺北府淡水縣改為臺北縣淡水支廳為止。所轄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及新北市、桃園市部分區域。
淡水縣 | |
漢字 |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沿革
光緒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年1月16日)新設臺北府之際,將原隸屬臺灣府之淡水廳分成「淡水縣」、「新竹縣」,兩者以土牛溝為界,而淡水縣為府治所在[1]。但至光緒五年(1879)才正式設官治理,1893年人口達408,000人。
行政
淡水縣的首長是淡水縣知縣。
其他
二次大戰後,在國民政府的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中,計劃把臺北州的淡水郡和新莊郡合併為「淡水縣」,屬一級縣。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認為該方案不切實際,故並未實施此計畫。
參考文獻
- 王靜儀. . 《臺北文獻(直字)》. 2019-12-25, (210): 99-1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