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平原
清水平原,是臺灣西部海岸平原,位於臺中市海線地區內,隔大肚臺地與臺中市區相鄰,是夾於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的隆起海岸平原[1]。現今清水平原的多數聚落緊鄰在大肚臺地坡腳,呈線狀人口稠密區,而在西邊則屬於工業區與臺中港,有鐵公路行經於港區,港區北邊有高美濕地,其南邊有臺中發電廠,因地形之故,大肚臺地成為欣賞清水平原夜景所在[2]。
歷史
清水平原昔日是拍瀑拉族活動範圍,牛罵頭社、沙轆社、水裡社、大肚社為拍瀑拉族四社[3]。明鄭時期,為拓墾發展,劉國軒率軍前來撫番,因此爆發衝突,其中以沙轆社的死傷最重[4]。清領時期,由於渡臺禁令時緊時鬆,康熙年間湧現大量移民潮,從彰化設縣後,大量漢人入墾,牛罵頭、沙轆、大肚等地街市逐漸成形,因此產生拍瀑拉族與漢人混居的情況[4][5]。清廷為利於治理平埔族人,17世紀便已有縱貫道雛型,行經於平埔族各社,牛罵頭社、沙轆社、大肚社皆有行經[6]。後來大甲西社事件的發生,加上漢人的移墾勢力擴增,致使生活空間受限下,大多數拍瀑拉族人隨著道光三年這次移民潮遷往埔[3][7]。
日治時期,由於滯貨事件發生,因此另闢路線來解決滯貨,1920年海岸線王田-清水路段先行營運,1922年全線通車,清水平原各鄉鎮受惠於海岸線帶來的便利,貨物運輸仰賴海岸線可在一日內完成[8][9]。1935年4月21日發生關刀山大地震,清水街、沙鹿街、梧棲街、龍井、大肚皆遭受其害,由以清水為受災最嚴重,326人死亡、340人受傷、2793戶倒塌,這些倒塌的房舍全是透天厝或合院,海岸線路基下沉及龜裂[10]。1939年為配合南進政策,日人在梧棲外海建造新高港,為加速完工,每日約3500人左右參與此工程,不僅帶動清水平原各鄉鎮的繁榮,人力的不足,遠調大甲、南投、鹿港及二林等地前來,整個新高港日夜不停趕工,同時將大甲、清水、沙鹿、梧棲及龍井等地併為新高市,成立新高市開發株式會社來專門負責,受戰事影響,物力與財力的不足,1944年被迫停工[11][12]。
1970年3月,當時臺灣經濟發展興盛,產生區域發展不均、人口過剩等問題,為此中華民國政府擬定十大建設,配合臺中港建設,規劃出《臺中港特定區計劃》,將當時的梧棲、清水、沙鹿、龍井及大肚一小部分納入,總面積17674.37公頃[13]。
地理
梧棲氣象站位置緊臨臺中港,是提供臺中港的氣象資料,因為是海線地區唯一的氣象站,因此成為清水平原各區參考氣象的指標[14]。清水平原面臨臺灣海峽,常年風襲,以東北季風最甚,擷取1977年~2000年統計來看,從10月至翌年3月的月平均風速在每秒5.7~7.1公尺,相當於蒲福風級定義風力4級,年降雨量1284.4釐米,降雨集中在5月~8月,年平均氣溫22.8℃,在柯本氣候分類法,是屬於西部溫暖冬季寡雨氣候[15][16]。
清水平原夾於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地表隆起最高10公尺,坡度甚緩,僅450分之一,呈現一處濱臨海岸的平原,因此地理學界稱作「清水隆起海岸平原」[1][17]。範圍北起大甲溪與大安區、大甲區對望;南至大肚溪劃界,與彰化縣伸港鄉遙望,南北長約11~16公里;東側是大肚臺地;西臨臺灣海峽,東西寬度平均約4.5公里,呈現近似長方形的平原區[1][17]。主要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臺中市沙鹿區、臺中市梧棲區、臺中市龍井區、及臺中市大肚區境內。
這處平原的生成年代是全新世,為現代沖積層地質,內富砂、粉砂、礫石及黏土,地理學家林朝棨在《臺灣地形》記載,認為這處平原十分年輕,是幼年階段[1][18]。清水平原向西雖然是面臨臺灣海峽,因臺中港的擴建與濬深,改變原有地貌,除了大甲溪口有高美濕地為自然景觀,其餘海岸線已被開發成臺中港與臺中發電廠而消失[13]。
清水平原境內並無任何斷層通過,在東緣的大肚臺地上,是以清水斷層最接近清水平原,從甲南經清水到沙鹿這段斷層是呈東北走向,故於下湳、鷺山一帶可見陡崖,鹿峰國小附近則是出現拖曳構造,沙鹿以南為北北東走向,至龍井之後改走北北西方向,斷層跡略呈弧形[19][20]。
現況
現今清水平原大多受臺中港的開發及工業區的建設,很多交通是負起貨物集散功能,因此臺10線、臺12線與特三號道路皆從臺中港向臺中市區延伸,並橫亙於清水平原各區的重要市區,其間與臺17線、臺61線與國道三號聯絡,呈現沿著重要交通發展的線狀人口聚集地帶[2][12]。另外,臺中港也利用海岸線自甲南分歧的支線鐵道進行運輸貨物。工業方面,除了沙鹿是利用原有工業區改造成輕工業發展,在關連與臨港兩工業區是臺中港特定區計劃內,為發展工業都市而產生[12]。
在清水平原西南端是大肚溪口,這有麗水漁港與臺中發電廠。麗水漁港在臺中發電廠南面,清領時期稱作水裡港,後因港道淤塞而被梧棲港取代,如今梧棲港經歷多年來擴建,已是成為現今臺灣中部的國際商港與工業用港[13]。麗水漁港旁是臺中發電廠,位在臺中港南端,屬於燃煤火力發電廠,廠址為填海造地生成,2004年為發電廠四根煙囪進行彩繪,每根皆250公尺高,在清水平原與大肚臺地可見得[21][22]。另在一邊的是高美濕地,位於臺中港之北,緊臨大甲溪口、臺灣海峽,日治時期就已是海水浴場,直到國民政府遷臺後,海水浴場仍在營運,後因泥沙淤積,致使遊客稀少而關閉,現今高美是處沿海濕地,提供水鳥棲息,也是雲林莞草、大安水蓑衣的棲息地[13][23]。
參考文獻
- 林朝棨. . 臺灣文獻委員會. 1957 (中文).
- . 內政部. 2006. ISBN 9860058369 (中文(臺灣)).
- . 台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數位典藏.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中文).
- 洪麗完. .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0-03-01. ISBN 9570115130 (中文).
- 計文德. . . 臺中縣文化局. 2003年12月. ISBN 9570153237 (中文).
- 黃智偉. . 貓頭鷹. 2002年4月. ISBN 9861200428 (中文).
- 君偉. . . 埔里鄉情雜誌社. 1978 (中文).
- 蔡龍保. . . 臺灣書房. 2007年7月. ISBN 9789866764004 (中文).
- 井出季和太. . 南天書局. 1997. ISBN 9576384516 (日语).
- 賴志彰. . . 臺中縣文化局. 2003年12月. ISBN 9570153237 (中文).
- 戴寶村. .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87-05-01 (中文).
- 李幸峰. . . 逢甲大學. 2005 (中文).
- 陳延秀. . . 東海大學. 2007 (中文).
- . 中央氣象局:局屬氣象站. 中央氣象局.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中文).
- .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中央氣象局.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中文).
- . 大鵬灣海氣象資訊網. 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王鑫. . 渡假出版. 1983年6月 (中文).
- 何信昌、陳勉銘. . . 中央地質調查所. 2000 (中文).
- 陳瑤塘. . 臺灣文獻委員會. 1998 (中文).
- (PDF). 台灣電力公司. [2010-04-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4月12日) (中文).
- . TVBS. 2004-11-03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30) (中文).
- . 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林務局.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8) (中文).
- 石再添、鄧國雄、楊貴三. . .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198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