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 (官名)
游击是中国古代武官軍階遊擊將軍的簡稱,唐朝時為從五品下階武散官,屬於最初階的將軍稱號,遊擊將軍以下則為諸校尉武官。明代衛所制及清代綠營兵制,屬統領軍隊的高階司令軍官。再上一級即為參將,次一級即為佐擊將軍。明代遊擊與佐擊同樣可掌兵三千。
組織級別
    
明清兵制員額皆有異動,若以清綠營為例,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其中,游擊就在總兵(主管四至五營;約800至3000兵員)轄下基層武官。與參將、都司、守備等武官一同統轄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其轄下則統馭統領汛(兵力從十數名到百名)兵制單位的千總與把總。
清末,慈禧太后主持軍隊改革;並委袁世凱訓練新式陸軍,而袁世凱主導之《新式陸軍章程》內,上述武官銜取消不再稱呼。
明清武官軍階列表
    
明朝與清朝武職官銜、品秩、比敘官階,及統轄列表[1]。
| 層級 | 官銜 | 品秩 | 員額 | 比敘官階 | 統轄 | 備註 | 
|---|---|---|---|---|---|---|
| 1 | 总督 | 從一品 | 清朝設9名總督 另設河道、漕运總督  | 
上將 | 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 | |
| 2 | 提督(省/標) | 從一品 | 清朝設陸路12名 水師3名  | 
中將 | 一至兩省军事 | 職能分陸路與水師 | 
| 3 | 總兵(鎮) | 正二品 | 清朝總兵定員83名, 陸路總兵約70名 水路總兵為13名  | 
少將 | 四至五營;約800至3000兵員 | 職能分陸路及水路, 又分左翼及右翼  | 
| 4 | 副將(協) | 从二品 | 上校 | 一协(约几千人) | 又称为协镇/副总兵 可任督标中军  | |
| 5 | 參將(營) | 正三品 | 中校 | 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 | 可任抚标中军 | |
| 6 | 游擊 | 从三品 | 少校 | 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 | ||
| 7 | 都司 | 正四品 | 上尉 | 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 | 也稱協標都司 | |
| 8 | 守備(地方) | 正五品 | 中尉 | 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 | ||
| 9 | 千總(駐點) | 少尉 | 汛(兵力從十數名到百名) | 設有“外委千總” | ||
| 10 | 把總 | 士官 | 汛(兵力從十數名到百名) | 設有“外委把總” | 
參考
    
- 澎湖日報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9-09
 - 李萼,《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台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