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勵治
皮耶·馬塞爾·普瓦列弗尔[2] PC MP(,1979年6月3日—),官方中文名為博勵治[3][4][註 1],加拿大政治人物,現任聯邦保守党黨魁和官方反對黨領袖,他自2004年以来一直担任眾議院卡爾頓選區议员。曾於2013年至2015年在保守黨總理哈珀內閣中出任民主改革部长,并于2015年2月至11月担任就业和社会发展部长。
尊敬的 博勵治 PC MP | |
---|---|
加拿大官方反對黨領袖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2年9月10日 | |
君主 | 查爾斯三世 |
副职 | 蘭茲曼 添·歐普 |
前任 | 伯根(臨時) |
加拿大保守黨黨魁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2年9月10日 | |
副职 | 蘭茲曼 添·歐普 |
前任 | 伯根(臨時) |
就業和社會發展部長 | |
任期 2015年2月9日—2015年11月4日 | |
总理 | 哈珀 |
前任 | 康尼 |
继任 | 杜克洛 米海楚克 |
民主改革國務部長 | |
任期 2013年7月15日—2015年11月4日 | |
总理 | 哈珀 |
前任 | 添·歐普 |
继任 | 蒙塞夫 |
加拿大眾議院議員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04年6月28日 | |
前任 | David Pratt (尼宾-卡爾頓選區) |
选区 | 卡爾頓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79年6月3日[1] 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利 |
政党 | 加拿大保守黨(2003年至今) |
其他政党 | 加拿大改革黨(直到2000年) 加拿大聯盟(2000年-2003年) |
配偶 | Anaida Galindo(2018年结婚) |
儿女 | 2 |
居住地 | 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里利 |
母校 | 卡加利大學(BA) |
网站 | pierremp |
博勵治畢業于卡尔加里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和商业文学学士学位。其後,他担任加拿大联盟的黨領戴國衛的顾问。他在2004年聯邦大選後首次當選下議院議員,首先代表渥太华地区的尼宾-卡爾頓(Nepean-Carleton)選區,然后由2015年起代表了重新建立的卡爾頓選區。从2017年到2022年,他担任影子财政部长,并短暂担任就业和工业影子部长。他在2022年9月10日的保守黨黨魁选举首輪投票中取得過半票數勝出成為新任黨魁。[7]
早年
博勵治的親生母親生下他時年僅16歲[9][10],具有愛爾蘭血統。他被法裔薩斯喀徹溫省教師夫婦Donald Poilievre與Marlene Poilievre收養[11][9][12] 。博勵治自小就在卡加利長大[13],曾就讀於亨利懷斯伍德高中(Henry Wise Wood High School)[14]和卡尔加里大学。他曾是加拿大改革黨活躍黨員。[13][15]
他曾為加拿大电信公司研科做客服工作[16],和就職一間艾伯塔省保守派報社。[17]他在卡加利大學修讀國際關係,兼修商業研究,並在那裡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99年,作為大二學生,他向麥格納國際的「作為總理,我會……」的徵文比賽提交了一篇論文。他的文章題為「通過自由建設加拿大」,重點關注個人自由等主題,並主張對所有國會議員實行兩屆任期限制。作為決賽選手,博勵治贏得了10000美元,他的論文被發表在收集論文的@Stake的書中——「作為總理,我會……」,並獲得在麥格納公司為期四個月的實習機會。[18][19]
在搬到渥太華之前的2003年,博勵治與他的合夥人Jonathan Denis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3D Contact Inc.的公司[20],專注於提供政治傳播、民意調查和研究服務。[21]他曾為一個叫Campaign to Draft Stockwell Day的組織工作,該組織想戴國衛競選成為加拿大聯盟黨魁[22],他隨後參加了戴國衛的黨領競選活動。幾年後,在戴國衛擔任官方反對黨領袖之後,博勵治為戴國衛擔任顧問。[23]
政治生涯
早期政治生涯 (2004年-2013年)
2004年聯邦大選前夕,博勵治在Nepean-Carleton選區中贏得保守黨議員提名,對上聯邦自由黨時任Nepean-Carleton選區議員David Pratt。最终博勵治贏得了Nepean-Carleton選區,但只建立了一年的聯邦保守黨未能擊敗保羅·馬丁的自由黨政府。博勵治在25歲時與安德魯·熙爾一起進入第38屆加拿大議會,成為保守黨黨團中最年輕的黨員。
2006年聯邦大選博勵治再次在他的選區連任,這次保守黨擊敗已經執政了13年的自由黨,赢得了大選組成少數政府。總理哈珀任命博勵治擔任財政部長的議會秘書,後者是他的Nepean地區保守黨議員白諤德(John Baird)。博勵治的工作包括監督《聯邦責任法令》的起草和通過。他對提出立法以恢復僅異性婚姻定義的動議投了贊成票。博勵治因不文明行為而受到批評,例如在下議院做出粗魯姿態,和使用非議會語言。自由黨威脅要對他提起訴訟,指控他就贊助醜聞發表不准確的公開聲明。博勵治代表加拿大政府就加拿大印第安人寄宿學校系統向CFRA新聞電台就經濟補償和寄宿學校倖存者發表講話,代表加拿大政府向總理道歉,他隨後將為此道歉。博勵治表示他不認為加拿大「從所有這些錢中獲得價值」,而是「我們需要培養勤奮、獨立和自力更生的價值觀。」博勵治第二天在議會道歉,他說:「議長先生,我今天起立,向原住民、眾議院和所有加拿大人全面道歉。昨天,在眾議院和所有加拿大人慶祝新開始的那一天,我發表了傷害性和錯誤的言論。我為他們承擔責任,我道歉。」
2008年聯邦大選博勵治又一次在他的選區連任,而他的保守黨少數政府連任。總理哈珀任命博勵治為總理的議會秘書。在哈珀決定加拿大因擔心反猶太言論而抵制德班審議大會後,博勵治和自由黨議員Irwin Cotler被派往瑞士日內瓦參加反對種族主義、歧視和迫害的替代會議。博勵治前往波蘭參加生者行进。他被任命為由哈珀和時任自由黨黨領葉禮庭委派的就業保險特別小組的成員,負責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並通過妥協避免提前選舉。他還被分配到信息、隱私和道德委員會,在那裡他表達了對攝像頭監控的擔憂,如Google街景服務,並呼籲谷歌CEO艾力·施密特特作證。博勵治被稱為保守黨的「攻擊犬」。他與Irwin Cotler就保守黨解決反猶太主義問題發生衝突,並利用議會特權避免誹謗,指控記者Tom Zytaruk篡改Chuck Cadman錄音帶,在2009年自由黨黨領選舉之後,他發送了一份致加拿大選舉專員的信函,指控違反了有關籌款的聯邦法規。2010年,博勵治在沒有等待加拿大皇家騎警允許他進入並打開大門的情況下,博勵治開車通過了國會山的安檢門,引發了警方的調查。但其實是博勵治自己按下了入口按鈕並駕駛他的車通過。事後博勵治因被確定為司機並且事件被媒體報導後道歉。
2011年聯邦大選博勵治如常在他的選區連任,這次保守黨大勝組成了多數政府。哈珀任命博勵治為交通、基礎設施和社區部長Denis Lebel和安大略省南部聯邦經濟發展署(協助古德儀[Gary Goodyear]和傅磊才[Steven Fletcher])的議會秘書。在該職位上,他負責處理議會職責和這些部門就某些問題發布的公告。博勵治反對加拿大公共服務聯盟的魁北克分會在2012年魁北克省選舉中支持魁人黨,因為該政黨主張魁北克獨立,雖然許多工會成員不同意,但最終還是必須支付工會會費。他開始倡導一項法案將使支付工會會費成為可選的,最終和保守黨Russ Hiebert的私人成員法案C-377一起通過,即修訂所得稅法(勞工組織)的法案。
民主改革國務部長
哈珀在這屆政府改組了他的內閣增加了幾名新成員,包括博勵治取代Tim Uppal擔任民主改革國務部長。隨著2011年加拿大聯邦大選舞弊醜聞的結束、加拿大參議院開支醜聞不斷發酵,參議院改革法案(允許每個省推薦參議院候選人並施加最長9年的任期限制)在二讀時暫停,以聽取最高法院的意見。就其合憲性而言,這一職位被媒體視為內閣中最難做的職位之一,對保守黨來說也是如此。在最高法院一致裁定參議院改革法案將需要省級的實質性同意,並且哈珀排除使用全國公投後,改革努力被放棄了。自由黨領袖賈斯汀·特魯多在控制第二大參議院席位後,特鲁多開始單方面實施他的參議院改革計劃,即通過無黨派任命程序使參議員獨立後,博勵治駁回了維持參議員應當選的措施。
2014年2月4日,作為國務部長的博勵治將法案C-23(稱為公平選舉法)引入下議院。除其他規定外,該法案擴大了投票時接受的身份證明類型,並取消了擔保制度,即選民無需身份證即可投票,並由熟人為他們「擔保」。該法案遭到前首席選舉官Jean-Pierre Kingsley、前審計長Sheila Fraser以及數十名加拿大和國際政治專家的反對——博勵治加緊了對當時加拿大選舉委員會的首席選舉官Marc Mayrand的攻擊,博勵治指責他想要「更多的權力、更大的預算和更少的責任」。該法案獲得通過並獲得御准。
作為國務部長,博勵治於2014年12月將C-50法案(即公民投票法)提交下議院。該法案是政府對安大略省高級法院裁決的回應,該裁決將上訴至最高法院正如Frank v Canada (AG)案一樣,該案裁定剝奪在國外居住超過五年的外籍人士的選舉權是違憲的。相反,C-50法案提議增加外籍人士投票的額外文件要求。然而,它並未在2015年8月議會結束前獲得通過。
就業和社會發展部長
2015年2月9日,在外交部長白諤德(John Baird)決定不尋求連任的推動下,在一次小型內閣改組中,總理哈珀將博勵治提升為部長級職位。他取代賈森·康尼擔任就業和社會發展部長,並接替白諤德擔任負責國家首都委員會的部長,同時繼續擔任民主改革部長。也是在那個時候,國家首都委員會正在尋求「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加拿大,避難地」的發展,並試圖決定它的位置;博勵治主張選址毗鄰加拿大最高法院大樓。
2015年7月,博勵治宣布擴大托兒福利計劃。在宣布的過程中,他身穿保守黨的T恤衫,表示這些款項來自「我們的保守黨政府」,並聲稱「如果自由黨和新民主黨上台,他們將削减福利並提高稅。」2017年晚些時候,選舉專員確定該場合類似於保守黨競選活動,而不是加拿大政府的公告。由於政府為此事件花費了大約4,800美元,這基本上是對保守黨的「事實上的非貨幣貢獻」。專員裁定這是違反競選資金的行為,因為博勵治「故意規避了禁止不合格的捐款人向註冊方捐款的禁令」。博勵治被要求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發布裁決的鏈接。
由於白諤德(John Baird)、(Peter MacKay)、莫而進(James Moore)和格洛弗(Shelly Glover)等幾位知名內閣部長不尋求連任,博勵治在2015年10月的聯邦選舉中協助哈珀和保守黨採取了更為明顯的立場。
官方反對黨議員和影子部長(2015年-2022年)
2015年10月的聯邦大選中博勵治以微小的差距打敗自由黨候選人Chris Rodgers贏得了新建立的Carleton選區,然而已執政9年的保守黨在這次選舉落敗於賈斯汀·特魯多領導下的自由黨,成為了官方反對黨。 哈珀辭職後,臨時黨領羅娜·安布羅斯(Rona Ambrose)任命博勵治為保守黨在與財政部有關的問題上的影子部長,直到2016年10月安布羅斯讓他成為與就業、勞工和工作機會有關的問題的影子部長。2017年8月,新黨領安德魯·熙爾(Andrew Scheer)任命博勵治為財政部長的影子部長。博勵治在該職位上介紹了他的第三個私人成員法案(C-395法案),該法案試圖修改《聯邦-省級安排法》,以消除適用於殘疾人的個人所得稅和工資稅。雖然它獲得了新民主黨的支持,但該法案在二讀時被否決,自由黨和魁人政團都投了反對票。在本屆議會期間,博勵治作為加拿大代表團的一員前往迪耶普,以紀念迪耶普戰役75週年。在下一次選舉前夕,博勵治利用下議院分配的所有時間來辯論2019年加拿大聯邦預算,發表了為期4天的演講,以宣傳自由黨醜聞SNC-蘭萬靈事件。
2019年聯邦大選博勵治再次在他的選區連任,在熙爾辭去黨領職務後,博勵治最初被認為是黨領參選人之一。2020年1月23日他以家庭原因宣布他不會參選。
新黨領艾林·奧圖爾(Erin O'Toole)將博勵治保留為影子財政部長,直到2021年2月10日他被Ed Fast取代。博勵治隨後成為影子就業和工業部長,儘管他在2021年11月9日重新擔任影子財政部長的舊職位後僅擔任該職位很短時間。博勵治在2021年聯邦大選中贏得了卡爾頓的連任。
2022年加拿大保守黨黨領選舉
正值自由車隊示威,奧圖爾因落敗聯邦大選和多次政策逆轉,於2022年2月2日被保守黨黨團的黨領審查以73對45票罷免而奧圖爾因此即日辭去黨領職務。奧圖爾下台後,有人猜測博勵治將參選黨領選舉接替他。2022年2月5日,博勵治含蓄地宣布參加黨領選舉。政治評論員和記者將博勵治描述為黨魁選舉的領跑者。
博勵治的政策被描述為以自由和降低生活成本為中心。他說他想讓加拿大成為“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博勵治一直批評其他黨領參選人前任魁省省長、前任魁北克自由黨黨領莊社理(Jean Charest)和前任安大略進步保守黨黨領、現任賓頓市長彭建邦(Patrick Brown),他們被視為保守黨溫和派的一部分。博勵治指責莊社理是自由黨人,並表示彭建邦支持碳稅。
2022年4月初莊社理提出了博勵治對渥太華自由車隊的支持——正如博勵治在2月10日的播客中說:“我為卡車司機感到自豪,我與他們站在一起”——莊社理認為這樣使他失去了擔任黨領袖的資格。[24]博勵治反駁表示莊社理正在“重複自由黨關於卡車司機的謊言”,並表示莊社理為華為提供的諮詢工作“出賣了加拿大的安全”,沒有成為總理的資格。[25]4月14日,保守黨在博勵治警告可能存在欺詐行為後,禁止使用預付信用卡購買會員資格,並取消了自2月2日以來使用這些信用卡購買的任何會員資格。[26][27]截至7月4日,總共119名保守黨國會議員中已有60名支持博勵治成為新任黨領。[28]7月25日,博勵治獲前保守黨總理史蒂芬·哈珀支持成為新任黨領。[29]
9月10日,博勵治在首輪投票以過半數的68.15%壓倒性擊敗前魁省省長莊社理(16.07%)成為保守黨新任黨領。[30]
官方反對黨和保守黨領袖
10月12日,博勵治公佈了他的影子內閣,其中包括他的黨領選舉對手劉易斯和艾齊森。[31]
他的保守黨在11月提出了一項動議,要求審計聯邦在COVID-19疫情時的支出,包括受到批評的ArriveCAN。該議案獲得通過。随後審計員發現聯邦政府“向不符合條件的個人多付了46億美元”,以及“至少向個人和雇主支付了274億美元”,後者則有待進一步調查。[32]2023年1月,博勵治呼籲議會調查自由黨政府與麥肯錫公司的關係,因為一份報告顯示,在2015年自由黨上台後,聯邦合同的價值從220萬美元增加到6600萬美元。[33]
2023年4月11日,博勵治發表聲明要求伊隆·马斯克將加拿大廣播公司的Twitter帳號標註成「政府資助的媒體」(Government-funded Media),因為加拿大廣播公司在2021-22年獲得了超過12億加元的政府資金和無法秉持中立客觀性去報道新聞[34][35]。他承諾保守黨上台後會削減加拿大廣播公司每年收到的大約10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同年4月16日,加拿大廣播公司被Twitter標註成政府資助的媒體。[36]
6月19日,博勵治和他的黨團投票支持自由黨政府為加拿大範圍內的“早期學習和托兒系統”提供長期資金的立法。[37]6月27日,博勵治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批評杜魯多干涉新不倫瑞克省關於LGBT學生的713政策,稱其為“省級政策”,並表示“總理無權做出本應由各省和家長做出的決定”。[38]
2023年10月20日,在艾伯塔省關於是否退出加拿大退休金計劃的持續辯論中,博勵治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鼓勵艾伯塔人留在加拿大退休金計劃」。博勵治表示,“今天對加拿大退休金計劃的意見分裂完全是杜魯多攻擊艾伯塔省經濟的結果。”[39]
2024年2月21日他的保守黨就碳稅問題向自由黨少數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但自由黨獲新民主黨和魁人政團支持而未獲通過。[40]
政治立場
博勵治將自己描述為“真正的保守派”即藍色托里派()[41],而一些記者將他描述為自由意志主義者[42]和民粹主義者。由於博勵治支持墮胎、支持移民和支持同性婚姻的立場,許多記者也為其民粹主義標籤提供不同註解。[43][44][45][46][47][48][49]
議題 | 概括 |
---|---|
財政 | 他認為巨額預算赤字是通貨膨脹的原因。[50]
|
房屋和基礎設施 | 博勵治將缺乏新住房問題歸咎於官僚主義,自由黨政府設置了太多的房屋建設障礙,使得房源供不應求。
|
醫療保健 | 博勵治支持加拿大的公共醫療保健,並表示「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能夠獲得公共醫療保健。這是我一生所依賴的系統。」[63]
2022年,他提出了私人法案C-377,即《防止政府授權強制性疫苗政策法案》,該法案將終止聯邦政府強制執行與COVID-19相關的強制性疫苗政策。[69][70]2022年10月,已成為保守黨黨魁的他投票支持保守黨私人議員修改《刑事法典》的法案,禁止強迫衛生專業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安樂死的行為,以維護《權利和自由憲章》第2(a)條中的“意識自由”。[71]但所有自由黨、新民主黨和魁人政團議員投票反對,該法案被否決。[72] |
環境 |
|
社會問題 |
|
外交和國防 |
|
言論自由 | |
移民 |
|
個人生活
搬到渥太華後,博勵治與保守黨政治顧問Jenni Byrne交往,直到2011年結束關係。2018年1月,博勵治在葡萄牙與加拿大上議院助手Anaida Galindo結婚,並舉行婚禮。他們的第一個孩子Valentina Alejandra Poilievre Galindo於2018年10月17日出生。2021年9月12日,博勵治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孩子Cruz Alejandro Poilievre。
選舉歷史
2022年加拿大保守黨黨領選舉 | ||||
---|---|---|---|---|
候選人 | 首輪投票 | |||
分數 | % | |||
博勵治 | 22,993.42 | 68.15 | ||
莊社理 | 5,421.62 | 16.07 | ||
劉易斯 | 3,269.54 | 9.69 | ||
巴貝爾 | 1,696.76 | 5.83 | ||
艾齊森 | 356.66 | 1.06 | ||
Total | 33,737.99 | 100.00 | ||
Sources: 保守黨[100] |
2021年聯邦大選: 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35,356 | 49.9 | +3.55 | $108,590.73 | |
自由黨 | 24,298 | 34.3 | -3.93 | $91,061.91 | ||
新民主党 | 8,164 | 11.5 | +2.16 | $3,138.40 | ||
人民黨 | 1,728 | 2.4 | +1.26 | $1,053.55 | ||
綠黨 | 1,327 | 1.9 | -3.04 | $2,403.07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70,873 | 100.00 | ||||
廢票 | 447 | 0.63 | ||||
投票率 | 71,320 | 74.57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95,639 | |||||
2019年聯邦大選: 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32,147 | 46.35 | -0.51 | $95,365.47 | |
自由黨 | 26,518 | 38.23 | -5.51 | $106,000.32 | ||
新民主党 | 6,479 | 9.34 | +3.21 | $2,169.60 | ||
綠黨 | 3,423 | 4.94 | +1.68 | $5,330.23 | ||
人民黨 | 792 | 1.14 | – | (沒有列明)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69,359 | 100.00 | ||||
廢票 | 408 | 0.60 | ||||
投票率 | 67,767 | 77.18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87,807 | |||||
2015年聯邦大選: 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27,762 | 46.86 | -14.81 | $166,805.35 | |
自由黨 | 25,913 | 43.74 | +22.88 | $101,336.54 | ||
新民主黨 | 3,632 | 6.13 | -7.22 | $17,692.44 | ||
綠黨 | 1,932 | 2.52 | -0.86 | $15,632.31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59,239 | 100.00 | $206,141.87 | |||
廢票 | 196 | 0.33 | ||||
投票率 | 59,435 | 80.95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73,418 | |||||
2011年聯邦大選: 尼賓-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43,477 | 54.45 | -1.39 | ||
自由黨 | 20,146 | 25.23 | +1.81 | |||
新民主黨 | 12,962 | 16.23 | +6.52 | |||
綠黨 | 3,260 | 4.08 | -6.94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79,845 | 100.00 | ||||
廢票 | 272 | 0.34 | ||||
投票率 | 80,117 | 72.55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110,425 | |||||
2008年聯邦大選: 尼賓-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39,915 | 55.84 | +1.1 | $86,150 | |
自由黨 | 16,743 | 23.42 | -4.6 | $40,049 | ||
綠黨 | 7,880 | 11.02 | +5.3 | $21,886 | ||
新民主黨 | 6,946 | 9.71 | -1.9 | $16,371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71,484 | 100.00 | ||||
廢票 | 280 | 0.39 | ||||
投票率 | 71,764 | 69.39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
2006年聯邦大選: 尼賓-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39,260 | 54.7 | +9.0 | ||
自由黨 | 20,111 | 28.0 | -12.1 | |||
新民主黨 | 8,324 | 11.6 | +2.5 | |||
綠黨 | 4,090 | 5.7 | +1.4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71,785 | 100.0 | ||||
廢票 | ||||||
投票率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
2004年聯邦大選: 尼賓-卡爾頓 | ||||||
---|---|---|---|---|---|---|
政黨 | 候選人 | 所得選票 | 得票率(%) | ∆% | 競選開支 | |
保守黨 | 博勵治 |
30,420 | 45.7 | -7.7 | ||
自由黨 | 26,684 | 40.1 | -1.1 | |||
新民主黨 | 6,072 | 9.1 | +5.4 | |||
綠黨 | 2,886 | 4.3 | +3.0 | |||
總數 / 競選開支上限 | 66,623 | 100.0 | ||||
廢票 | ||||||
投票率 | ||||||
合資格選民總數 | ||||||
参考资料
- .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 Radio canada. 2022-07-15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www.mingpaocanada.com. 明報加拿大.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 . 星島日報. 2022-07-15 [202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 . www.mingpaocanada.com. 明報加拿大. [202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
- . www.singtao.ca. 星島日報. [202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 Tasker, John Paul. . CBC News.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 . [December 21, 2023].
- . Facebook. March 26, 2017 [February 4,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 Vachon, Pascal. . ONFR.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1,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2, 2022).
Mon père qui a des origines canadiennes-françaises et qui vient d'un village fransaskois m'a transmis l'importance de préserver le français dès mon plus jeune âge. [My father, who has French-Canadian origins and comes from a Fransaskois village,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French from an early age].
- . openparliament.ca. [May 19,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9, 2022).
- Clark, Campbell. . The Globe and Mail. 2022-09-16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4, 2023).
- Corbella, Licia. . Calgary Herald. September 19, 2020: A11.
- Bouw, Brenda. . Vancouver Sun. June 8, 1996: A6.
- Fèdio, Chloe. . Ottawa Citizen. October 25, 2012 [May 15,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7, 2022).
As a teenager, he worked in corporate collections at Telus, calling businesses that hadn't paid their bills and helping them develop payment plans.
- Bell, Rick. . Calgary Sun. July 12, 2022 [August 2,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2, 2022).
And Pierre Poilievre, the federal Conservative MP and frontrunner in his party’s leadership race, scores huge applause at a weekend barbecue in Calgary, a city where he grew up and was a paperboy for the Calgary Sun.
- Wilton, Suzanne. . Calgary Herald. September 17, 1999: B.8.
- @Stake—"As Prime Minister, I Would...".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1999, p. 57.
- . opencorporates. [September 19,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0, 2022).
- . Lethbridge News Now. The Canadian Press. [202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7, 2023).
- Mahoney, Jill. . The Globe and Mail. February 25, 2000: A.7.
- Alberts, Sheldon. . National Post. October 16, 2002: A15.
- Curry, Bill. . The Globe and Mail. April 10, 2022 [April 14,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3, 2022).
"Everyone knows that Pierre Poilievre supported the blockade. ... Well, I'm sorry, if you want to be a leader of a party, if you want to si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make laws, you have to obey them," he said. "That's not just a failure in leadership. It disqualifies you, as far as I'm concerned, as being someone who thinks, or aspires to be, a leader of a party."..."I'm proud of the truckers and I stand with them," Mr. Poilievre said in a podcast recorded on Feb. 10, as the protesters who had arrived in late January were settled in and showing no signs of leaving.
- Curry, Bill. . The Globe and Mail. April 10, 2022 [April 14,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3, 2022).
"Jean Charest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becoming prime minister after he sold out Canada's security for a quick buck by working to get Huawei technology on Canada'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he said. The comment is in reference to Mr. Charest's previous work as a consultant to China's Huawei in the Meng Wanzhou extradition case and the company's efforts to participate in Canada's 5G wireless networks.
- Boutilier, Alex. . Global News. April 12, 2022 [April 13,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2, 2022).
- Boutilier, Alex. . Global News. 14 April 2022 [21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0, 2022).
- Poilievre, Pierre [@PierrePoilievre]. (推文). 4 July 2022 [24 July 2022] –Twitter (英语).
- .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9).
- Aiello, Rachel. . CTV News.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Bulowski, Natasha. . ca.news.yahoo.com. [14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加拿大英语).
- Aiello, Rachel. . CTV News. April 7, 2023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Zimonjic, Peter. . CBC. January 10, 2022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 Mickey Djuric. . CTV News.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5月10日).
- . 2023年4月11日 [2023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5月19日).
- . 2023年4月16日 [2023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6月30日).
- . Toronto Star. June 19, 2023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30).
- White-Crummey, Arthur. . CBC News. June 27, 2023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 . Calgary. 2023-10-20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英语).
- . Global News. 2024-03-21 [2023-03-24] (英语).
- Mackenzie Gray and Stephanie Ha. . CTV News. 2022-03-12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 Spectator Editorial. . The Hamilton Spectator. 2022-04-18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 DANIEL DRACHE AND MARC D. FROESE. . The Globe and Mail. 2022-07-29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 . National Post. 5 August 2022.
試圖將博勵治妖魔化為“民粹主義者”或加拿大的特朗普,或暗示他是白人優越主義者或反對婦女權利,都不太可能成功。他支持墮胎和移民,並強烈譴責白人替代理論和所有的“那種想法”。
- Forrest, Maura. . Politico. 12 September 2022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He has been compared to former President Donald Trump for his populist overtures, but in terms of substance, he has largely confined himself to pocketbook issues. He is pro-immigration — his wife is a Venezuelan immigrant — and now calls himself pro-choice.
- . The Hub. 9 August 2022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And second, what parts of his program—which, to be fair to him, he is pro-immigration, pro-same-sex marriage, and pro-choice—do you take exception to?
- McConkey, David. . The Brandon Sun. 23 October 2022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In several ways, Poilievre does not fit the mould of a new populist. For one, Poilievre is not new. He was a cabinet minister in the Stephen Harper government and he has been a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almost 20 years. For another, he is not your stereotypical reactionary. He is at ease with the non-traditional family, he is pro-choice, he is pro-immigration.
- Campbell, Clark. . The Globe and Mail. 16 September 2022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But he is no Donald Trump in tenets or temperament. He doesn’t echo the anti-immigrant rhetoric, and abhors Mr. Trump’s gargantuan deficits. He is so calculated that he could never be the erratic bundle of impulses that rambles at a Trump rally.
- . The Economist. 15 September 2022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His rhetorical style evokes populists such as Donald Trump. But his enemies list is more circumscribed. Unlike Mr Trump, he favours immigration.
- Aaron Wherry. . CBC News. 2021-11-25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 Elaine Della-Mattia. . The Sault Star. 2022-04-22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 John Paul Tasker. . CBC News. 2022-03-28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 Brian Platt. . Financial Post. 2022-05-12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 Justin Tang. . The Globe and Mail. 2022-12-30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 Matthew Lau. . Financial Post. 2022-03-22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2).
- . Global News. December 30, 2022 [March 8,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23).
- . Financial Post. Oct 20, 2023 [Nov 09,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 . [2023-12-21].
- . [2023-12-21].
- . 星島新聞. 2023-01-23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 Mark Brown. . Blackburn News. 2022-03-29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Peter Zimonjic. . CBC News. 2022-07-21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 Aiello, Rachel. . CTV News. 23 January 2023 [March 8,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23).
- Jones, Alexandra. . CTV News. 2023-03-20 [2023-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
- Paas-Lang, Christian. . CBC News. 2023-03-20 [2023-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 Taylor, Stephanie. . CP24. 8 February 2023 [March 8,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23).
- Aiello, Rachel. . CTVNews. 2023-02-08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英语).
- Aiello, Rachel. . CTVNews. 2023-02-08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5) (英语).
- . www.parl.ca. [202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 Saha, Pallab. .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June 3, 2022 [September 1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0, 2022).
- . House of Commons.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 Taylor, Stephanie. . CTVNews. 5 October 2022 [7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英语).
- Stephanie Taylor and Mickey Djuric. . Global News. 2022-03-04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 Zinchuck, Brian. . PipelineOnline.ca. 4 March 2022 [September 22,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7, 2022).
We will greenlight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of minerals like lithium, cobalt and copper to make our electric cars and batteries.
- Yakabuski, Konrad. . Globe and Mail. 20 January 2022 [March 11,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1, 2023).
'We must permit Quebec to build more hydroelectric dams to provide the electricity that will be needed to power electric cars,' the person calling himself Pierre Poilievre said. 'The future of our green economy depends on [critical] minerals and green electricity.'
- Lévesque, Catherine. . National Post. 27 September 2022 [March 11,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6, 2023).
'we should be mining lithium, cobalt, nickel and other minerals necessary for electrification — but do it right here in Canada, of course.'
- Martel, Marie-Ève. . LeDevoir. 17 January 2022 [March 11,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1, 2023).
Enfin, le chef de l’opposition officielle à Ottawa s’est engagé à réduire la bureaucratie et la « paperasserie » imposées aux entreprises afin de les rendre plus productives, notamment dans les secteurs minier et hydroélectrique, pour planifier la transition écologique.
- Catherine Cullen. . CBC News. 2022-04-26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 Alexander Quon. . CBC News. 2022-03-04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4).
- . Global News. 2022-05-11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 JOËL-DENIS BELLAVANCE. . LA PRESSE. 2020-01-17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 . House of Commons. 2021-06-22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 . Canada's National Observer. 2022-06-09 [202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 . Global News. 2022-12-30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 Catherine Lévesque. . National Post. 2023-01-24 [2023-01-25].
- . 新時代電視. 2023-01-24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 . Global News. 2022-05-11 [202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Poilievre, Pierre. . National Post (National Post). February 28, 2022 [10 September 2022].
- . The Observer. 2023-02-18 [2022-03-04].
- . [202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 https://www.singtao.ca/6635794/2024-04-03/news-%E3%80%90%E4%B8%AD%E5%9C%8B%E5%B9%B2%E9%A0%90%EF%BC%9F%E3%80%91%E7%95%99%E5%AD%B8%E7%94%9F%E5%8F%AF%E6%8A%95%E7%A5%A8%E5%B9%B2%E9%A0%90%E9%81%B8%E8%88%89%EF%BC%9F%E5%8D%9A%E5%8B%B5%E6%B2%BB%EF%BC%9A%E4%BF%9D%E5%AE%88%E9%BB%A8%E4%B8%8D%E5%85%81%E8%A8%B1%EF%BC%81/?variant=zh-hk
- . National Post. 2023-10-13 [2022-10-14].
- . CTV News. 2024-02-15 [2024-02-15].
- . CTV News. 2024-02-15 [2024-02-15].
- Hamdi Issawi. . Edmonton Journal. 2022-04-15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 Catherine Lévesque. . National Post. 2022-06-21 [202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Poilievre, Pierre [@PierrePoilievre]. (推文). 2022-07-29 [2022-09-06] –Twitter (英语).
- .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4, 2023).
- .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4, 2023).
- (PDF). cpcleadership.ca. 10 September 2022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