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俠

潘小俠1954年10月—2023年7月31日),本名潘文鉅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凱達格蘭族人、攝影記者、人物攝影師,多年來拍攝蘭嶼達悟族、台灣美術家與作家、高砂義勇隊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等人身影。

潘小俠
性别
出生1954年10月
 中華民國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今臺北市士林區
逝世2023年7月31日(2023歲—07—31)(68歲)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国籍 中華民國
母校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职业攝影記者、人物攝影

生平

年少

潘小俠祖先為凱達格蘭族[1]唭哩岸[2]人,生於1954年10月[2],出生地為士林[3],本名「潘文鉅」[3][4][5]

潘小俠學歷為復興商工美工科[6],畢業後自行開設廣告公司[3],從事房地產廣告[7]。在樣貌上,他喜歡蓄髭鬍、亂髮,打扮邋遢[1]。1980年,他因讀了劉其偉書《台灣土著文化與藝術》,便開始去蘭嶼造訪、拍照達悟族[1]。之後長年以來,潘小俠會短則三天、長則達一周往返蘭嶼作攝影[8]

擔任攝影記者

在攝影上,潘小俠慣用黑白底片作攝影,並自己沖洗,再掃描印出[9]。1987年,他受生計所困,又想維持攝影的興趣,到准許攝影記者發表個人創作的《自立晚報》作攝影記者[3]。1987年左右,臺灣社會與政治正逢劇烈變動,潘小俠就以街頭攝影紀錄了當時的社會運動史,如拍攝到鄭南榕詹益樺李鎮源等人的社會活動[4]。在工作時,潘小俠因採訪過白色恐怖受難者柏楊葉石濤柯旗化等人,進而讓他開始拍攝這些白色恐怖受難者,以二十四年時間拍攝了九十九位[3]

下班時,潘小俠喜歡去復興美工學弟林鉅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開設名為「攤」的居酒屋,與同行葉清芳、侯聰慧等喝酒,並接觸了很多作家與藝術家[4]。在潘小俠讀了謝里法的《台灣美術運動史》後,便以十八年歲月拍攝了一百七十八位臺灣美術家,其中讓他最深刻的只有賣出一幅畫的薛萬棟,而惋惜的是遭隱居的蕭如松拒絕拍攝[10]

潘小俠受小時候見到大稻埕城隍廟夜巡的啟發,常在晚上去萬華等地拍攝當地攤商、街友、庶民、茶室,紀錄社會底層的角落[3]。1990年5月1日,潘小俠將這些攝影作品以「醉巡」之名,與葉清芳、侯聰慧、劉振祥的作品在台中市金山路29號金石藝廊展出十三天[11]。一次潘小俠經過淡水鎮的夜梅花茶室時,聽到裡面傳出淒涼的音樂,便因此而認識了在裡面表演的王英坦,進以替他取名「金門王」作出道[12]

成為自由工作者

隨著《自立晚報》經營權被政黨、財團介入,潘小俠離開報社[3]。1996年,楊蕙如策畫潘小俠作品到紐約參展[13]

1997年初,潘小俠成立「小俠文化影像工作室」作開班授課,並安排學員拍攝達悟族、排灣族阿美族[14]。但他酗酒而債台高築[7],因經濟問題還典當過相機[1]。就在他幾乎斷炊之際,金門王、李炳輝透過魔岩唱片發行《流浪到淡水》唱片專輯,創造銷售佳績[7]。1997年7月,《流浪到淡水》專輯就賣出近三十萬張[15]。身為金門王經紀人的潘小俠,也就有錢繼續投入蘭嶼的攝影工作[7]

1997年4月,潘小俠進入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擔任攝影師[1]。該年6月21日到7月9日,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在台北攝影藝廊,小俠首次展覽他多年拍攝的原住民照片,並開幕當天邀金門王、李炳輝演唱[1]

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期間,潘小俠為館方負責拍攝「台灣人的戰爭展」,而至原住民地區拍攝拍攝高砂義勇隊[16]。在花蓮縣新城鄉,他見到多位殘肢斷手、年老的高砂義勇隊,認為光是拍照依然不足,因此從臺北二二八紀念館離職後,著手拍攝紀錄片[3]。1999年起,潘小俠開始走訪達各原住民族的高砂義勇隊成員,記錄口述歷史方式,直到至2002年完成紀錄片《不知為誰而戰- 高砂義勇隊》[17]。該年,金門王病逝,潘小俠退出歌手經紀人工作[7]

2004年3月24日,潘小俠收錄一百七十八位台灣美術家身影的《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舉行新書發表會[18]

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潘小俠在屏東縣旅遊館展出「白色烙印1949─2009─潘小俠」攝影展,展出一百零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影像[19]。同年,潘小俠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託,拍攝《見證228》影像書 [3]。他陸續拍攝二二八事件五十六名受難者,2011年2月19日至3月20日在屏東公園及旅遊文學館舉行及遺族的影像[20]

2017年11月15日,台北國賓飯店,潘小俠獲第40屆吳三連獎藝術獎,以表揚他記錄台灣社會運動的貢獻[5]

2020年7月19日,台中市中央書局,潘小俠以歷年國家文藝獎文學獎、吳三連獎得主作家為主要參考名單拍攝的《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舉行舉辦新書發表會時,吳晟吳音寧鍾逸人蔡其昌路寒袖等人出席[9]

2022年9月,潘小俠因罹患食道癌而在台大醫院長期住院,期間由前衛出版社等籌措醫藥費,但依然於2023年7月31日凌晨3點2分去世[4]。8月13日,告別禮拜,中華民國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代表出席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潘小俠之子潘采辰及潘采星代表受贈[6]

攝影專書

  • 潘小俠、林瑋. . 藝術家出版社. 2017. ISBN 9789862821985.
  • 潘小俠. . 讀冊文化. 2020. ISBN 9789869377454.
  • 潘小俠. . 前衛出版社. 2022. ISBN 9786267076309.

參考文獻

  1. 邱婷. . 民生報. 1997-06-20 (中文(臺灣)).
  2. 謝文華. . 自由時報. 2013-10-28 [2024-02-26] (中文(臺灣)).
  3. 鍾宜杰. . 民報. 2017-11-15 [2024-02-26] (中文(臺灣)).
  4. 朱蒲青. . 新頭殼電子報. 2023-07-31 [2024-02-26] (中文(臺灣)).
  5. 楊明怡. . 自由時報. 2017-10-31 [2024-02-26] (中文(臺灣)).
  6. 凌美雪. . 自由時報. 2023-08-13 [2024-02-26] (中文(臺灣)).
  7. 邱麗文. . 人間福報. 2005-10-21 [2024-02-26] (中文(臺灣)).
  8. 江美萱. . 中國時報. 2006-07-14 (中文(臺灣)).
  9. 何宗翰. . 自由時報. 2020-07-19 [2024-02-26] (中文(臺灣)).
  10. 喻文玟. . 聯合報. 2005-09-03 (中文(臺灣)).
  11. 賴素鈴. . 民生報. 1995-01-05 (中文(臺灣)).
  12. 蕭菊貞. . 中國時報. 1997-06-03 (中文(臺灣)).
  13. 李維菁. . 中國時報. 1997-05-14 (中文(臺灣)).
  14. 陳文芬. . 中國時報. 1996-07-19 (中文(臺灣)).
  15. 劉衛莉. . 聯合報. 1997-07-12 (中文(臺灣)).
  16. 曾麗容. . 中國時報. 1997-09-24 (中文(臺灣)).
  17. 趙容萱. . 聯合報. 2002-01-22 (中文(臺灣)).
  18. 陳盈珊. . 中國時報. 2005-03-25 (中文(臺灣)).
  19. 陳崑福. . 聯合報. 2010-02-28 (中文(臺灣)).
  20. 李義、吳江泉. . 中國時報. 2011-02-20 [2024-02-26]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