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芳
生平
1960年,葉清芳生於臺北縣瑞芳鎮[1]。1982年,他在世新專科時以拍攝動物園鳥籠貓頭鷹和孩童對視的玻璃反影,得到當年全國大專院校攝影大賽的黑白組金牌獎[2]。
1986年,葉清芳任《時報周刊》攝影記者[1][3]。1987年7月,臺灣解嚴之初,社會運動蓬勃,葉清芳就常拍攝街頭運動、警民之間的衝突[4]。該年,葉清芳替康寧祥拍攝選舉演講現場,以重複曝光的拍攝手法,表達眾人狂熱,而日後成為好評的攝影作品[3]。日後,這些照片成為記錄台灣民主運動的史料[5]。
葉清芳攝影地點有中港台等地,最具代表性為在1980年代紀錄臺灣社會面貌的黑白攝影,表現孤獨、虛無、又詭異的時代氣息[2]。這些都市攝影作品,以重複曝光、慢速快門的手法,製造晃動模糊、殘影效果,表達混亂、詭異、疏離,被評為詮釋了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角落[3]。1990年5月1日,葉清芳將他拍攝都市場景照片,與潘小俠、侯聰慧、劉振祥在台中市金山路29號金石藝廊一同展出13天[6]。
1991年,葉清芳調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1]。2001年底,葉清芳辭去新聞記者工作,在台北市同安街開設取名為「芳芳大酒家」的牛肉麵店[7]。
葉清芳與被戲稱為「攝影酒黨」的記者同好潘小俠、侯聰慧常終日夜飲酒[8]。綠色小組李三沖認為葉清芳個性頹廢、放縱、狂野[4]。葉清芳一度以開麵店振作,但後來又繼續酗酒消沉,最後三、四年是住在朋友陳嘉仁家中,還因飲酒過度損害肝臟幾度緊急送醫[8]。
2004年4月10日,葉清芳在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展出他以針孔攝影的作品,有黃才郎、林強、伍佰、王浩威等人照片[1][9],他們受葉清芳邀進入一個隱密空間中,先看葉清芳特意安排的符號和影像,再受邀者由按下快門線,成為攝影作品[9]。張照堂表示,葉清芳辭去攝影記者後,也曾想要突破轉型,嘗試油畫創作,並推出針孔攝影展轉向概念攝影,但都並未得到預期的重視[8]。葉清芳曾畫了百餘幅油畫,但都消失[10]。
參考文獻
- 黃慧敏. . 中央日報. 2004-04-10 (中文(臺灣)).
- 張世倫. . 光華畫報. 2005-11 [2023-11-24] (中文(臺灣)).
- 曹麗蕙. . 人間福報. 2022-11-22 [202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中文(臺灣)).
- 李三沖. . 中國時報. 2006-06-17 (中文(臺灣)).
- 曾薏蘋. . 中國時報. 2007-07-16 (中文(臺灣)).
- 賴素鈴. . 民生報. 1990-04-30 (中文(臺灣)).
- 錢嘉琪. . 民生報. 2002-08-28 (中文(臺灣)).
- 賴素鈴. . 民生報. 2005-06-20 (中文(臺灣)).
- 潘罡. . 中國時報. 2004-04-11 (中文(臺灣)).
- 劉郁青. . 民生報. 2006-06-16 (中文(臺灣)).
- 賴素鈴. . 民生報. 2005-07-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