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 (臺南市)

灣裡臺灣話)位於臺灣臺南市南區的西南端。北為喜樹;西臨臺灣海峽,東與仁德區隔著三爺宮溪(二仁溪的分支)、南與高雄市茄萣區隔著二仁溪[1]:16。當地主要信仰為灣裡萬年殿。此外,灣裡同時也是台南活動「鯤喜灣」的主辦地區之一。

灣裡萬年殿

地名由來

灣裡一名的由來,有一說是過去灣裡到喜樹之間的沙洲呈現東南往西北彎曲的形狀,該區域被稱為「喜樹仔灣」,而後從此名稱衍生出「灣裡」的地名[1]:17。又有一說是該地過去有西拉雅族聚落「加禮灣社」(Kalioan),後來從此名稱演化出「灣裡」這個名稱[1]:17

歷史

清代

灣裡過去是臺灣府城南郊的小聚落。

灣裡古名七鯤鯓,為古時台江內海外七個鯤鯓小島中最南邊第七個小島。住民以杜,葉,林,黃,蘇五姓為大宗,是明清時期最早至灣裡拓荒屯墾定居之先民,亦有說法是鄭成功有戰功之兵勇離營派墾於此。 灣裡住民古時以捕魚,農耕為業,近代早年回收廢五金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後因法律禁止,數十年來環境已逐漸回復。 昔時,有一夜裡海上突鑼鼓喧天,金光閃耀,先民晨起視之,見有一王船停於灣裡,喜樹兩庄之間海灘,上奉有葉,朱,李三府千歲,兩庄先民建廟共祀之。後因兩庄紛爭執筊分祀,灣裡得王船建萬年殿,喜樹得金身建萬皇宮。(兩庄皆是神明的地理) 灣裡代天府萬年殿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距今已二百九十餘年,主祀葉,朱,李三府千歲,觀世音菩薩,三百年老王船公,後又於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年),於南鯤鯓代天府分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為灣裡大廟地方信仰中心。與台南保西宮葉,朱,李三府千歲係出同源,唯保西宮建廟較早,應是古時兩莊共祀時之老廟就已分祀之。屏東,台北皆有萬年殿分祀。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1920年行政區劃改變,在臺南州新豐郡設立永寧(「」類似今日之「」),灣裡為行政中心。1940年10月1日永寧廢,鞍子與灣裡兩大字併入臺南市,使臺南市範圍向南擴張至二層行溪,與高雄州相望。

戰後

戰後,灣裡劃入南區,但現在發展仍與市區有落差,是南區最南邊的小鎮。1960年代,灣裡一度為臺灣回收廢五金重鎮,但由於相關措施沒有完備,以致電鍍廢水直接排入二仁溪(二層行溪)中,造成溪中重金屬含量為世界之最,相關單位多年戳力進行整治取締工程,目前略有成效。

近年鯤喜灣濱海遊樂區以及台86線全線通車,改善市區與國道之間的交通、以及觀光資源。

周邊

交通

其他

灣裡一地相傳是個「船穴」,萬年殿一帶是船頭,船尾在佛祖壇仔,廟後厝仔一帶是前錨,而過去在佛祖壇仔西南有座小沙崙,據說是後錨[1]:17

參考來源

  1. 蘇清良. . 灣裡保安宮. 2016-04. ISBN 978-986-93019-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