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乐队

炭疽樂團英語:)是美國鞭擊金屬樂團,1981年由節奏吉他手史考特·伊恩與貝斯手丹·利爾克成立於紐約市。炭疽是鞭擊金屬的領導樂團之一,他們與金屬製品麥加帝斯超級殺手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炭疽也是唯一在美國東岸活動的巨頭(另外三個巨頭都在美國西岸)。截至2017年5月,樂團共發行11張錄音室專輯、6張現場專輯、6張迷你專輯、12張影像作品、26張單曲音樂錄影帶,包括和嘻哈團體全民公敵組合的合作。根據尼爾森唱片市場調查系統的統計資料,炭疽在1991年至2004年賣出了一千萬張唱片,其中在美國賣出近三百萬張。

Anthrax
舞台上的炭疽樂團
2019年的炭疽樂團
英文名Anthrax
音乐类型重金屬音樂速度金屬鞭擊金屬蠱戮金屬另類金屬
出道地点 美國·紐約州·紐約
活跃年代1981年 – 至今
唱片公司百萬大軍唱片核爆唱片小島唱片幻影殺手唱片點火唱片超越唱片聖殿唱片
网站炭疽樂團官方網站
相关团体該死的東西武裝聖徒死亡衝鋒隊死亡騎士核子攻擊全民公敵組合麥加帝斯金屬製品狂音潘特拉超級殺手魅影魔星殺過頭
现任成员
  • 史考特·伊恩
  • 查理·伯南特
  • 法蘭克·貝略
  • 喬伊·貝拉多納
  • 喬納森·多納斯
已离开成员
請見離任成員

炭疽首先與獨立廠牌百萬大軍唱片簽約,1984年初發行首張專輯《金屬之拳》後,丹·利爾克隨即離開樂團。樂團改簽核爆唱片後,由法蘭克·貝略接任貝斯手。主唱尼爾·托賓在兩年後由馬特·法倫取代,接下來又換成喬伊·貝拉多納擔任主唱。樂團的新陣容於1985年由小島唱片發行第二張專輯《散佈病源》。1987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末日逼近》開始得到讚賞。1992年,原武裝聖徒的主唱約翰·布希成為新主唱,炭疽的陣容又出現變化。隔年發行的第六張專輯《白噪音之聲》登上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7名。

炭疽在1990年代時受到許多音樂風格的影響,嘗試了很多實驗性的融合金屬樂。而樂團的陣容也經常改變,例如主唱先後就有九位歌手擔任,離開的主奏吉他手貝斯手加起來也有八位之多。節奏吉他手史考特·伊恩和1983年加入炭疽的鼓手查理·伯南特,他們是唯二在炭疽每一張錄音室專輯出現的成員。貝斯手法蘭克·貝略只有第一張專輯未參與到,那時的貝斯是丹·利爾克彈的。在2010年,喬伊·貝拉多納回到了炭疽,並與樂團繼續推出了《鞭金崇拜》(2011年)及《主宰宿命》(2016年)兩張專輯。

歷史

組建與首張專輯(1981 - 1982年)

1981年7月18日,吉他手史考特·伊恩丹·利爾克美國紐約皇后區成立了炭疽樂團[1]。樂團名字來自史考特·伊恩在學校課本裡看到的炭疽病,因為這個名字聽起來「十分邪惡」[2]。炭疽的首次陣容為主唱約翰·康納利、吉他手史考特·伊恩和丹·利爾克、貝斯手保羅·卡恩、鼓手大衛·懷斯。隨後貝斯手短暫換成肯尼·庫許納後,丹·利爾克改成彈貝斯,然後招募到格雷格·沃斯擔任主奏吉他手。鼓手大衛·懷斯離開後,格雷格·沃斯推薦由格雷格·迪安傑羅接棒。很快的主唱也換人,繼任者德克·甘迺迪只唱了一陣子後便離開了,於是史考特·伊恩的弟弟傑森·羅森菲爾來擔任臨時主唱,接著由湯米·懷斯接任。一直到1982年8月,史考特·伊恩找來他的同學尼爾·托賓加入樂團後,主唱一職才穩定下來。在此期間,炭疽錄製了第一張試聽帶[1]

尼爾·托賓時期(1982 - 1984年)

1983年的炭疽。

1982年9月,以尼爾·托賓為主唱的炭疽終於能夠舉行首次的公開演出,地點在紐約的大吉爾吉斯俱樂部[1]。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該陣容在紐約市紐澤西州的各個地區定期舉行演出。1983年春季,金屬製品舊金山飛往紐約準備錄製首張專輯時,是由炭疽替他們找了落腳處[3]。炭疽也和金屬製品一起出現在幾場表演中。吉他手格雷格·沃斯在夏季離開了炭疽,暴動樂團主唱雷特·佛斯特向史考特·伊恩建議了鮑勃·貝瑞。但是很快的,鮑勃·貝瑞又被丹·斯皮茨取代,丹·斯皮茨曾經是紐澤西州鞭擊金屬樂團殺過頭的成員[1]。不久後,炭疽錄製了第二張試聽帶[1]

經過史考特·伊恩幾個月的邀請後,鼓手查理·伯南特在1983年9月取代了格雷格·迪安傑羅(之後他便加入白獅樂團[1]。與此同時,史考特·伊恩和丹·利爾克結識了紐澤西州的唱片行老闆瓊·日拉,他聽過試聽帶之後給了炭疽一些建議。瓊·日拉也是一位音樂活動主辦人,並在日後成立了獨立廠牌百萬大軍唱片。之後,金屬製品和百萬大軍唱片簽約,發行首張專輯《殺光他們》而聲名大噪[4]。1983年底,瓊·日拉同意幫炭疽發行作品。樂團邀請戰士幫吉他手羅斯·波斯擔任製作人,由百萬大軍唱片發行了炭疽首支單曲〈金屬戰士〉,B面曲則是前鼓手格雷格·迪安傑羅演奏的〈復仇女神〉,這是他在炭疽唯一留下的錄音作品[1]

1984年1月,樂團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金屬之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丹·利爾克和樂團其他成員的關係演變為緊張狀態,並在首次巡演展開之前,被要求退出樂團。丹·利爾克在離開炭疽不久後,與炭疽第一任主唱約翰·康納利成立了核子攻擊[5]。貝斯手空缺由查理·伯南特的親戚法蘭克·貝略入替。炭疽開始擔任速度金屬樂團掠奪美國巡演的暖場團,宣傳演唱他們的處女作《金屬之拳》[1],但這張專輯並未獲得音樂界的目光。1984年8月,主唱尼爾·托賓因為長期積壓的問題爆發而離開了樂團。音樂史學家艾迪·托克在他的著作《艾迪·托克的硬式搖滾與重金屬指南》中透露,尼爾·托賓之所以退出炭疽,是因為他的個人口音遭到瓊·日拉、史考特·伊恩和其他炭疽成員的施壓,最後導致主唱出走[6]。1984年年底,炭疽招募了歌手馬特·法倫來接任主唱,但是他因為對錄音缺乏自信,很快就離開了。其餘的成員決定由史考特·伊恩兼任吉他手和主唱,以四個人的陣容暫時翻唱硬核龐克的歌曲,直到能找到穩定的新主唱為止[1]

喬伊·貝拉多納時期(1984 - 1992年)

喬伊·貝拉多納在炭疽的第一個時期中,演唱了四張錄音室專輯。

1985年1月,喬伊·貝拉多納被炭疽選為新的主唱。樂團立即以新陣容錄製作品,於2月發行首張迷你專輯武裝威脅》,不過收錄的五首曲子,只有一首是喬伊·貝拉多納唱的,另外三首仍是尼爾·托賓留下的歌聲,最後一首是史考特·伊恩翻唱的〈天佑女皇[7]。1985年10月30日,炭疽發行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散佈病源[8]。史考特·伊恩和查理·伯南特在結束錄音室工作後,便與前炭疽貝斯手丹·利爾克及比利·米蘭共組了跨界鞭擊金屬樂團死亡衝鋒隊,作為次要的音樂項目。與炭疽的《散佈病源》同一天,死亡衝鋒隊也發行了專輯《想活命就講英語》,具有鮮明的硬核風格[9]

1986年初,樂團預計要替黑色安息日宣傳《銀河七號星》的美國巡迴演唱會擔任暖場團。然而在巡迴開始的前四天,當時擔任黑色安息日主唱的葛倫·休斯和樂團的演出經理打架,導致受傷、影響歌唱能力。於是黑色安息日找來雷·葛倫替補,但將近一半的美國行程因門票銷售不佳而全部取消了[10]。4月,炭疽與殺過頭鋼鐵間諜合作,試圖在德國展開第一次歐洲巡演。這次巡迴之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爆發了車諾比核子事故,於是在烏克蘭車諾比附近的一場演出被迫取消[11]。9月10日起,炭疽和金屬製品一同展開歐洲巡迴之旅,首站在威爾斯聖大衛廳[12]。然而巡演中途,金屬製品的巡迴巴士於9月26日在瑞典鄉間翻覆,其貝斯手克利夫·伯頓當場死亡[13],因此巡演宣告中止[12]

1987年3月22日,炭疽發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末日逼近》,展現出樂團幽默與實驗性的一面,並開始以電影、漫畫和史蒂芬·金恐怖小說為歌詞題材[14]。該專輯除了向克利夫·伯頓追悼,其收錄曲〈我就是法律〉融合了重金屬音樂嘻哈音樂[14]。《末日逼近》除了登上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62名[15],同一時期美國唱片市場爆發了鞭擊金屬購買潮。包括金屬製品的《傀儡之王》、麥加帝斯的《出賣和平,有人要嗎?》、超級殺手的《血之王朝》和炭疽的《末日逼近》[16]。自1987年開始,炭疽開始與金屬製品、麥加帝斯、超級殺手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16]。炭疽參與嘻哈團體UTFO歌曲〈致命〉的錄製後,更加沉迷於饒舌。接著,樂團與金屬製品、金屬聖堂聖約樂團一同在美國及歐洲巡迴演出,宣傳《末日逼近》[11]

1988年9月18日,發行第四張錄音室專輯《極度亢奮》,其中翻唱自法國樂團信任的作品〈反社會〉受到矚目,登上美國音樂電視頻道MTV的招牌金屬樂節目《甩頭客舞廳》輪播[11]。炭疽除了和放克金屬樂團生活色彩一起巡迴美國各大城,並與出埃及萬聖節樂團一起參加甩頭客舞廳巡迴,擴大了知名度[17]。炭疽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來宣傳《極度亢奮》,先後加入鐵娘子第七次之旅奧茲·奧斯本無盡罪惡之旅和金屬製品的受損的正義之旅[18]。1989年6月至7月,前往歐洲舉辦巡迴演出[18]

1990年8月21日,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時刻堅持》,超越《極度亢奮》的成就,它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24名[19]、獲美國唱片業協會頒發金唱片認證[20]。這張專輯比樂團以前的作品更進步、更黑暗也更加技術性。專輯中翻唱了喬·傑克森的〈把握光陰[21]。1991年6月25日,發行精選輯殺手蜂的突擊[22]。7月8日,炭疽與嘻哈團體全民公敵組合合作發行單曲〈大吵大鬧〉。這首歌成為饒舌金屬的先驅之一,炭疽並與全民公敵組合舉辦了一次成功的巡演[11]。1992年底,喬伊·貝拉多納因老式唱腔、創意和音樂風格上與炭疽的方向出現差異,遭到開除[1]

約翰·布希時期(1992 - 2005年)

史考特·伊恩在炭疽所有的錄音作品中都負責彈奏節奏吉他,他也是樂團中唯一的創始成員。

炭疽開除喬伊·貝拉多納之後,前武裝聖徒主唱約翰·布希取代了他的位置。同時樂團離開小島唱片,改簽給幻影殺手唱片。1993年5月25日,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專輯《白噪音之聲》,炭疽自此拋棄早期黑暗、鞭擊金屬的音樂特色,強調更多的旋律,走向另類搖滾的路線[23]。它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7名[24]、獲得金唱片認證[20]。美國線上音樂資料庫AllMusic音樂評論家戴夫·康諾利表示:「《白噪音之聲》帶來令人驚訝的旋律,炭疽將其紐約的風格走向了西雅圖,這使一些樂迷感到排斥,吸引了另外的族群。丹·斯皮茨和史考特·伊恩拋棄了他們往常的吉他演奏,而許多人都喜歡新主唱約翰·布希的表現,雖然他的聲望低於喬伊·貝拉多納」[23]。單曲〈唯一〉獲得成功表現,後來收錄在精選輯《殺手蜂的逆襲》中。史考特·伊恩表示,金屬製品主唱詹姆斯·海特菲爾德說這是一首「完美的歌」。古典作曲家安吉羅.貝德拉曼提貢獻了〈黑色小屋〉一曲。這張專輯表明,炭疽的歌曲創作趨於成熟周全,已經完全擺脫了它的舊形象[1]

《白噪音之聲》發行後,在炭疽待了十二年的吉他手丹·斯皮茨在1995年也被開除,他之後成為一位瑞士製錶師[25]。在保羅·克魯克支援主奏吉他的工作後,炭疽在1995年10月24日發行第七張錄音室專輯《爵士舞曲442[26]。該專輯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第47名[27],與前作相比,排名與銷量都大幅下滑。炭疽表示,幻影殺手唱片沒有進行足夠的專輯宣傳,所以他們很快就選擇離開了。這也是唯一一張沒有印上傳統炭疽標誌的專輯[1]。接著,炭疽和獨立廠牌點火唱片簽約,在1998年7月21日發行第八張錄音室專輯《第8號通報:他們是玩真的》,在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的名次又滑落到第118名。在這張專輯中,鼓手查理·伯南特和保羅·克魯克及潘特拉成員戴姆拜格·達雷爾一起彈主奏吉他。另外,潘特拉的主唱菲爾·安塞爾莫也出現在背景和聲中。專輯發行後,點火唱片破產,導致唱片的營銷宣傳受到影響。炭疽接著與超越唱片簽約,發行精選輯《殺手蜂的逆襲[28]。與此同時,炭疽計劃找回前任主唱喬伊·貝拉多納,與現任主唱約翰·布希進行雙主唱的巡迴演唱會,但是喬伊·貝拉多納在活動開始前的最後一刻退出[29]

2001年美國炭疽攻擊事件期間,樂團更新了官方網站內容,列出如何預防感染炭疽桿菌的自保之道,並且公布如何協助炭疽病罹難者的捐款方式,人們開始在搜索引擎中輸入“anthrax.com”。鑑於當時的事件,炭疽在2001年10月10日發布新聞稿,開玩笑說樂團將改成「更加友善,像小狗一樣可愛的名字」。官方網頁上寫著:「二十年來,我們樂團都稱為『炭疽』,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天(炭疽攻擊)會到來。我們取這個名字只是想跟別的樂團有所不同,『炭疽』聽起來又酷又激進,但其實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大多數人提到炭疽都會聯想到我們,而不是細菌。在這些事件之後,炭疽這個字象徵著恐懼、偏執和死亡,突然我們的名字就變得不怎麼酷了。對我們來說,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名字。我們不想改團名,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希望並且祈禱這次事件能盡速落幕」[30]。2001年11月28日,炭疽在九一一慈善演唱會上,也否認了新聞稿中發布的任何改名謠言,成員身穿連身工作服,上面印著不同的單字,拚起來正好是「我們不會改名」。貝斯手法蘭克·貝略表示,樂團收到紐約市警察局紐約市消防局的支持,他們認為這時候更改樂團名稱反而會傳達錯誤的訊息[11]

儘管和唱片公司發生對專輯權利的法律糾紛,羅柏·卡基亞諾在2001年加入了炭疽,正式擔任主奏吉他手[31]。2003年5月6日,由聖殿唱片發行第九張錄音室專輯《衝你而來》,音樂評論家認為,炭疽回歸到早期的重金屬路線[32],並保留了他們的旋律和侵略感[33]。2004年11月23日,發行精選輯《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以現任陣容重新錄製了早期作品[34]

主唱輪替時期(2005 - 2010年)

2009年,炭疽在音球音樂節的表演。

2005年4月,炭疽宣布,史考特·伊恩、查理·伯南特、丹·斯皮茨、喬伊·貝拉多納和法蘭克·貝略的「經典」《末日逼近》陣容將會回歸。並在接下來的一些巡迴演出中,他們會表演《末日逼近》的全部曲目[35]。炭疽表示約翰·布希並沒有被樂團解雇,但是喬伊·貝拉多納可能會回歸[35]。雖然陣容預計將在巡演之後錄製新專輯,但史考特·伊恩在2007年1月表示,喬伊·貝拉多納並未同意回到炭疽[36]。緊接著,約翰·布希說他沒有承諾要繼續擔任炭疽的主唱,因此主唱由誰擔任是未知數[37]

2007年5月,史考特·伊恩表示,6月底將決定由誰擔任炭疽主唱,但巡演延期至12月。6月份,約翰·布希表示他對炭疽的團聚感到痛苦,他說已經拒絕樂團的邀請,不再擔任炭疽主唱。當被問及如果喬伊·貝拉多納離開,他是否會重新加入樂團時,約翰·布希說他「不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選擇」[38]。2007年12月,炭疽宣布樂團的新主唱將由丹·尼爾森接任[39]。而羅柏·卡基亞諾也將繼續擔任主奏吉他手。睽違了十九個月,炭疽在2008年5月於芝加哥雙門音樂廳公開演出。新主唱丹·尼爾森首次與觀眾見面,儘管發生了設備問題,樂團演奏的新作品仍受到熱情歡迎[40]

2008年12月22日,史考特·伊恩在每月發布的專欄中寫道,自從2008年11月4日起,他一直在錄音室中工作,製作新的炭疽專輯。鼓聲、貝斯和節奏吉他已經錄製在19首曲目中,並增加了人聲。「我們應該會在2009年1月底開始進行混音,做出一張真正大器、響亮、快速和厚重的專輯」[41]。在2009年5月的專欄中,史考特·伊恩表示專輯由曾與滑結樂團伊凡塞斯合作過的戴夫·福特曼混音[42]。在炭疽官方網站的一篇文章中,查理·伯南特表示新專輯可能會在明年推出[43]

2009年初,炭疽在南美洲開始擔任鐵娘子的巡演暖場團。這張專輯最初計劃由丹·尼爾森擔任主唱。不過7月份,樂團證實丹尼爾森因病而離職,不再是樂團的成員[44]。除了8月的英國音球音樂節之外,所有後續演出都由約翰·布希為主唱。由於表演後的反應,「讓約翰·布希回歸」的呼聲日益升高,這得到了史考特·伊恩的支持[45]

2009年9月,炭疽宣布約翰·布希將再次在日本大聲公園音樂節上擔任炭疽主唱[46]。不久之後,查理·伯南特表示,約翰·布希重新加入了樂團。2010年2月,炭疽在澳大利亞進行了五場演出,作為聲浪音樂節的一部分。在澳大利亞的演出結束之後,約翰·布希表示樂團打算在新專輯中重新錄製幾首歌曲的人聲[47]

四巨頭聯合演出、《鞭金崇拜》、《主宰宿命》(2010 - 2016年)

2010年,炭疽在音球音樂節的表演。

「鞭擊金屬四巨頭」— 麥加帝斯、金屬製品、炭疽和超級殺手,同意在2010年攜手合作,一同在歐洲音球音樂節上進行首次的聯合巡演[48]。史考特·伊恩表示:「這次演出完成了所有人二十六年的期待,我相信我們不僅僅會達到樂迷們期望,我們還會在現場毀滅他們。沒有哪四支樂團的演出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設想一下披頭四樂團滾石樂隊何許人以及齊柏林飛船的同場演出,或者是黑色安息日猶大祭司鐵娘子摩托頭四支樂團聯手巡演會是什麼場景?屆時的演出場面將會異常壯觀」[49]。從6月16日到27日,四巨頭先後在波蘭瑞士捷克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土耳其進行了七場演出。當中在保加利亞的演出,不但透過衛星直播到多間電影院,也拍攝為影像作品《鞭金四大天王:史無前例經典現場[50]。美國線上音樂資料庫AllMusic表示:「每個樂手都難以置信的精力充沛,人群非常激情。所有四支樂團同台演出,是一次歷史性的高潮」[51]。美國入口網站About.com也說:「這場音樂會是近代金屬史上的重要時刻,也是一次大事件,儘管他們都上了年紀,但演出內容仍舊非常偉大」[52]

然而在此之前,約翰·布希決定他不再擔任樂團的正式主唱,並且第二次離開了炭疽。喬伊·貝拉多納於2010年初回到樂團,炭疽得以加入音球音樂節的卡司中,他並承諾會在樂團中錄製新的錄音室專輯[53]。2011年4月23日,「鞭擊金屬四巨頭」首次在美國聯合演出,地點位在加州帝國馬球俱樂部[54]。7月2日至7月9日,「鞭擊金屬四巨頭」在德國、瑞典、義大利、英國、法國聯合演出。其中在奈柏華茲音球音樂節上,是四巨頭第一次在英國的演出[55]。9月13日,炭疽發行第十張專輯《鞭金崇拜》,在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登上第12名[56]。9月14日,「鞭擊金屬四巨頭」在美國紐約洋基體育場聯合演出[57]

2011年10月,炭疽和聖約樂團死亡天使展開美國巡迴之旅[58]。2012年11月,炭疽與摩托頭合作舉行了十場英國巡迴演出[59]。2013年1月,樂團宣布羅柏·卡基亞諾已經退出炭疽,改為加入狂音[60]。不久之後,炭疽宣布魅影魔星喬納森·多納斯被聘為樂團的巡迴支援吉他手。同年8月時,他成為炭疽的正式成員[61]。2013年3月19日,炭疽發行第六張迷你專輯《頌歌》,收錄許多1970年代的經典翻唱曲,以及兩首炭疽的新歌[62]。據史考特·伊恩表示,樂團將於2013年底開始下一張專輯的工作[63][64]。2014年9月16日,樂團發行影像作品《智利閻獄演唱會[65]。2015年初,樂團確認已經錄製了新作品,並與狂音一起進行巡迴演唱會[66]

2016年的炭疽樂團

2016年初,炭疽與上帝羔羊一起舉行了美國巡演之旅,並於2月26日發行了他們第十一張錄音室專輯《主宰宿命[67],它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9名[68]。3月,炭疽和鐵娘子合作,擔任他們靈書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拉丁美洲站的暖場團[69]。炭疽也與超級殺手和死亡天使一同舉行宣傳新專輯的巡演,地點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幾個國家[70]

下一張新專輯(2017年 - 至今)

在2017年3月的一次採訪中,鼓手查理·伯南特暗示說,炭疽將在夏天開始進行第十二張錄音室專輯的工作。他還透露,錄製《主宰宿命》時期中有一些未發表的曲目,可以作為後續專輯的基礎,並指出「我認為有兩三首歌曲可以作為下一張作品的起點」[71]

音樂風格、音樂淵源與影響力

炭疽是「鞭擊金屬四巨頭」中最喜歡惡搞、最「另類搖滾」的樂團。

炭疽是促使速度金屬鞭擊金屬誕生的重要樂團之一,他們在早期專輯中展現了一種典型的金屬樂聲音,歌詞以幽默主題和參考漫畫書而聞名,和同時代其他樂團產生明顯的區別[72]。根據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的看法,炭疽是少數在1980年代獲得讚譽並重新界定音樂風格的重金屬樂團之一[73]。創始成員史考特·伊恩和早期主要吉他手丹·斯皮茨的風格被描述為「激進、當頭棒喝」,他們的特色是運用快速強力和弦效果器,塑造出音樂中的侵略感[74]。音樂作家湯瑪斯·哈里森表示,炭疽受到龐克搖滾影響而以更快的速度來演奏金屬樂[75]

樂團1993年的第六張專輯《白噪音之聲》(其中一首歌曲是約翰·布希唱的),它將油漬搖滾另類搖滾融合在黑暗氛圍的金屬樂中。美國紐約的當地報紙《鄉村之聲》認為,約翰·布希時期的錄音室專輯有更多蠱戮金屬另類金屬的特徵[76]。2011年第十張專輯《鞭金崇拜》標誌著原主唱喬伊·貝拉多納和典型鞭擊金屬的回歸。雖然許多歌曲被歸功於整個樂團,但是在1985年第二張專輯《散佈病源》中,幾乎所有音樂完全都是由查理·伯南特創作的,而歌詞則幾乎完全是史考特·伊恩寫的[77]。除此之外,約翰·布希在樂團任職期間,也做了一些創作貢獻[77]

炭疽受到許多硬式搖滾的影響,他們在2013年迷你專輯《頌歌》中,收錄許多1970年代的經典翻唱曲,包括匆促樂團廉價把戲AC/DC瘦李奇波士頓樂團旅行者樂團的原創歌曲[62]。樂團也受到許多龐克搖滾樂團的影響,例如愚蠢敗類[78][79]壞頭殼樂團性手槍宣洩樂團傳統重金屬樂團如黑色安息日接吻樂團猶大祭司鐵砧鐵娘子摩托頭都對炭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72][80]。1987年起,炭疽也與金屬製品麥加帝斯超級殺手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81]。美國商業雜誌《彭博商業周刊》表示,炭疽是饒舌金屬新金屬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影響了林普巴茲提特再無信仰這樣的樂團出現[14]。根據尼爾森唱片市場調查系統的統計資料,炭疽於1991年至2004年間,在美國賣出兩百五十萬張唱片[82],在全球市場上則總共賣出了一千萬張唱片[83]

軼事

  • 美國男演員基努·李維是炭疽的忠實樂迷,曾在〈安全屋〉的音樂錄影帶中客串演出[84]
  • 鞭擊金屬的命名與炭疽有關。1984年2月23日,英國著名金屬雜誌《Kerrang!》在報導炭疽時,從他們的作品〈瘋狂鞭打的金屬〉創造出鞭擊金屬這個詞[85]

成員列表

作品

更詳細的列表請參見主條目:炭疽樂團作品列表

參考資料

  1. Maron, Marc. . WTF with Marc Maron. [2016-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2. Hartmann, Graham. . Loudwire. 2014-04-06 [2014-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 Ian Christe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哈潑柯林斯(2004)ISBN 978-0380811274,第86頁
  4. Lepage, Mark. . Ottawa Citizen. 2009-10-31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英语).
  5. Pasbani, Robert. . Metal Injection. 2014-08-29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6. Trunk, Eddie. . . New York City: Abrams Books. 2011-08-30: 第240頁.
  7. . Anthrax History. Zianet.com. [201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01).
  8. Huey, Steve. . AllMusic. [2014-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1).
  9. Steve Huey. . AllMusic.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10. Dwyer, Robert. . SabbathLive.com. [200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9) (英语).
  11. Hartmann, Graham. . Loudwire. 2014-07-09 [201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8).
  12. . metpage.org. 2014-07-09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13. . Metallica. [2006-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14. Peterson, Thane. . 《彭博商業周刊》. 2000-09-26 [201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10-17).
  15. . 告示牌 (雜誌).
  16. Joel McIver《Justice For All –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Omnibus Press(2004)ISBN 0-7119-9600-8,第十二章
  17. . metallipromo.com. [201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18. . metallipromo.com. [201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19.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9).
  20. . 美國唱片業協會.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1. Huey, Steve. . AllMusic. [2013-03-18].
  22. Huey, Steve. . AllMusic. [2014-04-17].
  23. Connolly, Dave. . AllMusic. [2014-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24.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1).
  25. Spitz, Daniel. . [200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6).
  26.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27.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3-04-14].
  28. Huey, Steve. . AllMusic. [2014-04-19].
  29. Lehtinen, Arto. . Metal Rules. [2010-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30. . Anthrax.com. 2004-11-08 [201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8).
  31. . Metal Storm.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32. Marsicano, Dan. . About.com.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3. Guerin, Harry. . 愛爾蘭廣播電視. [201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9).
  34. Loftus, Johnny. . Allmusic.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2).
  35. . Blabbermouth.net. 2005-03-24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36. . Blabbermouth.net. 2007-01-14 [2007-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
  37. . Blabbermouth.net. 2007-02-07 [201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38. . Blabbermouth.net. 2007-11-14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39. . Blabbermouth.net. 2007-12-10 [200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40. Geist, Brandon. . 《左輪手槍》. 2008-05-29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1).
  41. Ian, Scott. . SuicideGirls.com. 2008-12-22 [200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3).
  42. Ian, Scott. . SuicideGirls.com. 2009-05-18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43. . Anthrax.com. 2008-10-19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44. . Blabbermouth.net. 2009-07-21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45. Bezer, Terry. . Metal Hammer. 2009-08-07 [2009-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9).
  46. . Blabbermouth.net. 2009-09-03 [200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47. Ogle, Ryan. . Blabbermouth.net. 2010-05-19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48. MusicRadar staff. . MusicRadar. 2009-12-15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49. . 新浪. 2009-12-16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50. Paine, Andre. . 告示牌. 2010-06-10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英语).
  51. Thom Jurek. . AllMusic.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7) (英语).
  52. Chad Bower. . About.com. [201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5) (英语).
  53. . Blabbermouth.net. 2010-05-10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54. Downey, Ryan J. . MTV. 2011-04-25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英语).
  55. . Metallica.com. 2010-12-13 [201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英语).
  56. . Allmusic.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1).
  57. . 2011-09-15 [2016-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58. Ouellette, Mary. . Loudwire. 2011-09-06 [201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59. . 新音樂快遞. 2012-04-24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60. . Blabbermouth.net. 2013-01-04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61. Fanelli, Damian. . Guitar World. 2013-08-14 [201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62. . Blabbermouth.net. 2013-01-15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63. Childers, Chad. . Loudwire. 2013-01-26 [2013-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64. . Blabbermouth.net. 2013-09-16 [201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65. . MetalSucks.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66. Childers, Chad. . Loudwire. 2015-03-31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67. . Blabbermouth.net. 2015-11-02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68. . Blabbermouth.net. 2016-03-07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2).
  69. Lach, Stef. . 金屬之鎚. 2015-08-2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5) (英语).
  70. . Blabbermouth.net. 2015-12-03 [2015-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英语).
  71. . Blabbermouth.net. 2015-11-02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72.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73. . 滾石. 西蒙與舒斯特. [201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4).
  74. Prown, Pete; Newquist, Harvey P. (编). .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1997: 第228頁. ISBN 0-7935-4042-9.
  75. Harrison, Thomas. . ABC-CLIO. 2010: 第60頁. ISBN 0-313-36599-7.
  76. Weingarten, Christopher R. . 《鄉村之聲》. 2011-09-14 [201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77. . Songfacts.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78. . Bravewords.com. 2016-05-18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79. . KNAC. 2016-05-18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80. . Bravewords.com. 2013-03-21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81. Chamberlain, Rick. . MusicRadar. 2010-06-21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82. . Blabbermouth.net. 2004-01-30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83. . Nuclear Blast. [2015-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84. . Bravewords.com. 2003-06-06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85. Dome, Malcolm. . Kerrang! (英國·倫敦: Spotlight Publications Ltd.). 1984-02-23, 第62期: 第8頁 (英语).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炭疽乐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