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
无为而无不为,无成见顺势而为,使天下大治。即,治天下,顺其自然;取天下,为而不争,[1]是老子用道论述治理天下时,对侯王的忠告,也是他悟道的心得。[2]天下,是因人而异的认知范围,汉朝初期,统治者们发挥运用了老子的这一学说,用黄老治术为治国之策,出现了文景之治。[3][4]
道教 |
---|
道教主題 |
在通过对帛书甲乙本对照后,老子原文并无“无为而无不为”,而应是“无为而无以为”。[5]
无为而无不为
概念理解的困难
由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整体概念在古今中文里,没有对等名词,而且多数人的成见源于圣贤们的作品,故让持有成见的人难于理解。《老子》是一本用人、天地、万物、自然和德,来反复论证“道”与“有”和“无”关系的哲学著作,被圣贤们奉为《道经》、《德经》、《道德经》、《道德真经》和《玄学》,注解无数,令人眼花缭乱,无法理解《老子》浅显易懂的见解。[10] 至今仍说法不一。例如:
梁启超[11]在『「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主义』文章中讲到:
“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
「中文大辞典」将其解释为:
“無為是無,無不為是有,無了才有,人無了,無心無為,四點無知無欲,就不受拘束限定,沒有負累壓力,等於什麼都有了。”
“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
这与西方一些主要译本的解释相呼应。例如:
Stephen Mitchell[13] -
“The Tao never does anything, yet through it all things are done.”
–「道从不做任何事,但什么事都做好了。」
Tolbert McCarroll[14] -
“The Tao never strives, yet nothing is left undone.”
–「道无需努力,但无事不竟。」
对等思想
在印度佛教中,也有与「无为」对等的概念,梵语为:“Nirvikalpa”,在佛学中,一般译为 “無分別心”。而与「无不为」有同等境界的,则称为:“Atman”,翻譯為自我。意思是,一个人最初,最自然的本性。
若将将这两个概念相加,相当于:“Brahman”- 即梵 ,也就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质。这与「道」的概念可说完全一致。
參考來源
- 黄静.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1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 . xzbu论文网.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1).
- . 央视网.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 . xzbu论文网.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 高明. . Zhonghua Shuju http://worldcat.org/oclc/1075196118. 1996. ISBN 7-101-01343-0. OCLC 1075196118.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道德经第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 龙脉网.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佢,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 中国网. 2010-04-12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 . 知乎.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主义
-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117 页
- Stephen Mitchell,Tao Te Ching, Ch. 37
- Tolbert McCarroll, Tao Te Ching (Translaton), ch. 3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