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無花果(学名:)是桑科榕屬的一種落葉小喬木,主要生長於熱帶和溫帶。果實呈球根狀,無花果尾部有一個小孔,花則生长于果内,在近小孔處長有雄花,遠離小孔的頂部長有雌花,另外生有不育花(癭花),花粉由榕小蜂傳播。无花果非常好繁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扦插。
無花果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属: | 榕属 Ficus |
亚属: | 无花果亚属 F. subg. Ficus |
种: | 無花果 F. carica |
二名法 | |
Ficus carica L., 1753 | |
異名[1] | |
列表
|
無花果原產於中东和西亚地区,栽培歷史已超過五千多年。因外觀見果不見花而得名,另有映日果[2]、優曇缽、阿駔、底珍樹、蜜果和阿驵(《酉阳杂俎》、译自波斯语:anjir)[3]等别名。
生态
隱頭花序是本屬植物最重要的特徵,因花是生長於果內,稱之為隱頭果,是無花果屬植物在桑科中與其他屬最大的差別。在果內果頂端長有雄花,底部的是雌花,及生有不育花(癭花),故花和果單看外表是分不出來。
無花果的果實有一個微小的孔,榕小蜂會從孔鑽入,它身上帶著的花粉會被授給果內底部的雌花,之後它會在果內產卵、死掉。其幼蟲在果內發育成成蟲之後交配,雄蟲會在果內挖一條洞讓雌蟲出去。這個出去的雌蟲會帶著受精卵,和無花果頂部的雄花的花粉,鑽到另外一個無花果那裡,授給果內底部的雌花,重複生命的循環。
食用
无花果可以生吃,也可以晒干了吃,或做成果酱、糕点。市场上的无花果一般是无花果干,因为便于保存和运输。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310 kJ(74 kcal) | |
19.18 g | |
糖 | 16.26 g |
膳食纖維 | 2.9 g |
0.30 g | |
0.75 g | |
维生素 | |
硫胺(維生素B1) | (5%) 0.060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4%) 0.050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3%) 0.400 mg |
(6%) 0.300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9%) 0.113 mg |
葉酸(維生素B9) | (2%) 6 μg |
胆碱 | (1%) 4.7 mg |
维生素C | (2%) 2.0 mg |
维生素K | (4%) 4.7 μ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4%) 35 mg |
鐵 | (3%) 0.37 mg |
鎂 | (5%) 17 mg |
錳 | (6%) 0.128 mg |
磷 | (2%) 14 mg |
鉀 | (5%) 242 mg |
鈉 | (0%) 1 mg |
鋅 | (2%) 0.15 mg |
Link to USDA Database entry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 |
無花果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和果糖,含糖量高達20%。同時還含有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C、D等)。無花果中還含有30多種脂類物質,且大部份為中性脂和糖脂;所含脂肪酸中68%為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少量人體必需的亞油酸。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4],无花果干富含膳食纤维、钙、铜、镁、锰、钾、维生素K等多种有益人体的物质,还含有多种抗氧化剂、黄酮和多酚,還有润肠通便的效果。
考古研究
2006年6月哈佛大學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與巴伊蘭大學墨德查·基斯列夫(Mordechai Kislev)及安那特·哈特曼(Anat Hartmann)共同發現在約旦河谷下游發現了一些古代遺留下來的無花果果實,包括九顆已經碳化的小果實及三百多粒無花果小核果的碎屑,這些古物推測是距今11,400年前的物品,屬栽培作物。[5]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無花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 《植物名實圖考·無花果》,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無花果 |
外部連結
- (英文)無花果樹的介紹網頁:
- (英文)有關無花果樹與黃蜂交接的影片
- (英文)——無花果:其中一個果實
- (英文)——北美洲果實研究
- 無花果, Wuhuagu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