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山丘
《無言的山丘》(英語:)刻劃出日治時期台灣人過著屈辱生活的電影作品。礦工阿屘(黃品源飾)愛上了雛妓富美子(陳仙梅飾),譜寫愛莫能助的戀曲,因而稱為「無言」的山丘。
| 無言的山丘 | |
|---|---|
台灣版海報 | |
| 基本资料 | |
| 导演 | 王童 |
| 监制 | 鄭水枝 |
| 制片 | 徐立功 |
| 编剧 | 吳念真 |
| 主演 | 澎恰恰 楊貴媚 黃品源 文英 陳仙梅 任長彬 |
| 配乐 | 陳昇 李正帆 |
| 主題曲 | 〈無緣的命運〉/陳昇 |
| 摄影 | 楊渭漢 王盛 |
| 陳勝昌 | |
| 制片商 | 中央電影公司 嘉禾(香港)有限公司 |
| 片长 | 175 分钟 |
| 产地 | |
| 语言 | 台語 日語 |
| 上映及发行 | |
| 上映日期 |
|
| 发行商 | 中央電影公司 安樂影片 (香港) |
| 票房 | |
導演王童運用近代台灣歷史細膩描述台灣人遭遇,為「台灣近代三部曲」之第三部曲[4](另兩部為《稻草人》及《香蕉天堂》)。
另外,因本片在金瓜石礦場實地拍攝,再度喚起緬懷昔年台灣金都的盛況,亦吸引國外觀光客前來欣賞山城獨特的採礦遺跡與四季景色。
概述
故事劇情描寫金瓜石金礦遭到日本的強勢逼壓下,突顯當時台灣最底層勞工的辛酸與痛苦,隱喻日治時期台灣人過著屈辱的生活環境。整個舞臺環繞在臺北縣瑞芳鎮取景,重現昔日金都的輝煌影像,藉由靜默無言的山丘,勾勒出台灣被迫成為日本殖民地的無奈。
劇情簡介
阿助和阿屘是憨厚的佃農子弟,為籌措父母的喪葬費用,只好賣身於地主不合理的長工契約中。某天,倆兄弟決定逃到金瓜石加入開採金礦的行列,希望挖掘出閃閃發亮的黃金,買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
倆兄弟隨著淘金的人潮來到金瓜石,投租在寡婦阿柔的簡陋屋子裏。雖然,金瓜石的產金量豐富,但礦工所能分得的酬勞相當有限,礦場主日本人們還想盡辦法防止礦工夾帶金子出坑。阿柔是位有剋夫運的可憐女人,六年間先後剋死兩位礦工的丈夫,只好認命地帶著小孩生活在這座山城裏,為撫養小孩什麼樣的工作都做。最初,憨直的阿助從看不慣阿柔的生存方式,到無奈中漸漸體諒她生命的真誠,兩人的感情悄悄萌芽。 弟弟阿屘愛上了雛妓富美子,一心一意希望能為她贖回自由身,但卻無能為力。
一夜,採礦工們鋌而走險,瞞著日本人去礦坑偷金礦,炸藥安置完成即將引爆之際,卻被日本人發現,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眾人來不及逃生而被山岩壓死,連阿助亦因此而身亡,只有阿屘倖存。 此刻,阿柔欲哭無淚,惟有離開這個無言的山丘。最後,自我放逐的阿屘與病入膏肓的富美子在黃花坡相遇,景物依舊,但人事已非……
人物角色
| 角色名稱 | 演員 | 備註 |
|---|---|---|
| 阿 助 | 澎恰恰 | 阿屘的哥哥 原為簽5年的長工、逃到金瓜石做礦工 對寡婦阿柔有互有好感 |
| 阿 屘 | 黃品源 | 阿助的弟弟 原為簽5年的長工、逃到金瓜石做礦工 喜歡萬里香的富美子 |
| 阿 柔 | 楊貴媚 | 寡婦 前兩任丈夫分別名為:天才、聰富,均死於礦坑 臭鼻仔等孩子之母 阿助阿屘兄弟之房東,平常在家接客(一角代價)貼補家用 |
| 媽媽桑 | 文 英 | 萬里香老鴇 |
| 富美子 | 陳仙梅 | 先為萬里香女佣,後為雛妓 琉球人 |
| 紅目仔 | 任長彬 | 萬里香雜工 父親為日本人,台日混血,通曉日語 喜歡富美子 |
| 憨 溪 | 陳博正 | 礦工 福州人 妻子名春琴 |
| 土公成 | 張 龍 | 礦工 識字、代憨溪寫家書 長年看不慣日本人態度,最終因反抗日本警察被槍殺而死 |
| 阿餅伯 | 矮仔塗 | 賣麵茶者 |
| 柴 田 | 篠崎功 | 日本礦長,因對將富美子許配給紅目仔一事不守信用而被紅目仔殺死。 |
| 阿 英 | 陸筱琳 | 萬里香肺病老妓 |
| 阿 婆 | 白明華 | 阿柔鄰居 |
| 賣魚販 | 許傑輝 | 賣魚的老闆,曾用四條魚和阿柔性交易 |
| 武拉運 | 片頭說金蟾蜍故事者 | |
| 方 龍 | ||
| 嫖 客 | 林偕文 | 強要生病的富美子接客者 |
| 萬里香老闆 | 上官鳴 | |
| 章永華 | 礦工 | |
| 蔣青峰 | 打鐵師父 | |
參考資料
- 第二十九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 無言的山丘 \ 如水滲的深層無奈,〈台灣咁仔店〉(備份:archive.is)
- 胡清輝,2005年2月26日,《華語電影參加國際影展得獎紀錄、重要回顧展(1982~2003)》,〈台灣電影資料庫〉
備註
- 香港電影票房 1994 〔華語電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電影票房全紀錄〉
- . 台灣電影資料庫.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中文(臺灣)).
- . 香港影庫.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中文(香港)).
- . 《大紀元時報》. 2005-09-28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