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 RD英語:1850年1月27日—1912年4月15日)是英格兰船長,也是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船長、英國商船隊軍官和英國皇家海軍後備隊上校[1]。他曾擔任眾多白星航運旗下船隻的船長,因為他的可靠性聲譽,使富人經常指定搭乘他統率的船隻,有「百萬富翁的船長」之稱[2]。他也是鐵達尼號的船長,並隨著這艘船在首航中沉沒時死亡,遺體從未尋獲[3]

英國皇家海軍上校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
Edward John Smith,RD

皇家海軍後備隊
1912年4月時的史密斯
出生(1850-01-27)1850年1月27日
 英国英格兰斯塔福德郡史篤城
逝世1912年4月15日(1912歲—04—15)(62歲)
大西洋
鐵達尼號
 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以東640公裏處)
死因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国籍 英国
职业船長
雇主白星航運(1880–1912年)
知名于鐵達尼號船長
配偶莎拉·愛蓮娜·彭寧頓(Sarah Eleanor Pennington)
儿女海倫·梅爾維爾·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
父母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Smith)
凱瑟琳·漢考克(Catherine Hancock)
奖项皇家海軍預備役軍官長期服役獎章
運輸獎章
备注
白星航運最高級船長・白星航運艦隊隊長

史密斯13歲時就加入英國商船隊,開始航海生涯。在獲得航海長證書後,他進入了英國公司白星航運。他很快就獲得晉升。他的第一次任職是凱爾特號皇家郵輪的四副,之後開始擔任眾多白星航運船隻的船長[1],包括至尊號(他指揮了9年),並在乘客中建立了廣泛的優良聲譽。

1904年,史密斯成為白星航運的艦隊隊長,並負責統率旗下的旗艦級船隻。他成功指揮了波羅的號皇家郵輪亞得里亞號郵輪奥林匹克号。1912年,他擔任鐵達尼號首航的船長,1912年4月15日撞上冰山並沉沒;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總共有1,514人死亡,其中包括史密斯。由於史密斯在逆境中的堅忍和堅韌,成為英國「堅定不移」精神和紀律的象徵[4]

早年生活

1850年1月27日,愛德華·約翰·史密斯出生於英格蘭斯塔福德郡史篤城,他是陶工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Smith)和凱瑟琳·漢考克的孩子[5]。他的父母後來開了一家雜貨店。史密斯在伊特魯里亞上學。13歲時,他離開學校並成為操作蒸汽錘的學徒。1867年,17歲時,與他的同父異母兄弟約瑟夫·漢考克(Joseph Hancock)前往利物浦,漢考克是一艘帆船上的船長[6]。史密斯在那裡加入吉普森公司(Gibson & Co),並在參議員韋伯號(Senator Weber)擔任航海學徒[7]

婚姻與女兒

1887年1月13日,史密斯在蘭開夏郡的聖奧斯瓦爾德教堂(St Oswald's Church)與莎拉·愛蓮娜·彭寧頓(Sarah Eleanor Pennington)結婚。他們的女兒海倫·梅爾維爾·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於1898年4月2日出生在默西塞德郡。這個家庭住在南安普頓海菲爾德的一座華麗紅磚房裡[7]

海事生涯

1895年的史密斯。

早年統率

1880年3月,史密斯加入白星航運公司,擔任凱爾特號的四副。航行於澳大利亞美國紐約市,他在這個時期迅速晉升。1887年,他首度成為船長,統率共和國號。1888年,史密斯獲得高級航海長證書,並加入了皇家海軍後備隊,獲得上尉軍銜,這代表在戰爭時期他需要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1905年,史密斯從皇家海軍後備隊退役,軍銜是上校[1]。他統率的船隻能夠懸掛象徵皇家海軍的藍船旗,而大多數商船只能懸掛紅船旗[7]

高級統率

1895年開始的9年期間,史密斯擔任至尊號的船長。1899年,第二次波耳戰爭爆發,英國政府派遣至尊號將部隊運送到開普殖民地。史密斯兩次前往南非,這兩次都沒有發生事故。1903年,為了獎勵他的貢獻,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授予他運輸獎章。史密斯還獲得了「安全船長」的非正式頭銜。隨著他的資歷越來越高,他在乘客中取得了極高聲望和追隨者,其中一些富人只搭乘他指揮的船橫渡大西洋[8]。史密斯開始有了「百萬富翁的船長」美譽[2][9]。他也一直受到白星航運的高度尊重,從1904年起,白星航運推出的最新船隻,每次首航都是交給史密斯指揮。1904年,他統率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波羅的號。1904年6月29日,這艘船從利物浦首航到紐約,沒有發生任何事故。指揮波羅的號三年後,白星航運推出新旗艦——亞得里亞號。再一次,首航沒有發生任何事故。在他指揮亞得里亞號期間,史密斯獲得皇家海軍預備役軍官長期服役獎章[10]

擔任奧林匹克號船長

奧林匹克號海官合影,最右是史密斯,最左是威廉·默多克
1911年指揮奧林匹克號時的史密斯。

身為世界上最有經驗的船長之一,白星航運委任史密斯指揮新旗艦——奧林匹克號——當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從南安普敦到紐約的首航於1911年6月21日順利完成,但該船在紐約港停靠時發生一起小事故。在港口導航員的指令下,奧林匹克號正要停泊在59號碼頭,12艘拖船正幫助它入港,其中一艘拖船被奧林匹克號右舷螺旋槳的尾流影響,因此失控碰撞,並一度無法脫身。經過一番努力後,奧林匹克號終於進到碼頭[7]

霍克號事故

1911年9月20日,第五次出航的奧林匹克號發生第一次重大事故,這艘史無前例的巨船在港口附近產生了伯努利定律防護巡洋艦霍克號因此無力閃避,失控撞上奧林匹克號的船尾,軍艦的船首全毀、幾乎翻船[11]。撞擊事件導致奧林匹克號的兩個水密艙室被海水填滿,而且其中一個螺旋槳傳動軸扭曲,但她還是能夠航行回到南安普敦港。在霍克號事故的調查結果中,英國皇家海軍將肇事責任全部歸咎於奧林匹克號[12][13]。多年後人們才明白,奧林匹克號巨大船體的尺寸產生了船吸現象,將霍克號拉到她的身邊[14]。事件發生時,史密斯正在艦橋指揮[15]

霍克號事故對白星航運來說是一場金融災難,奧林匹克號無法載客服務,使事情變得更糟。受損的奧林匹克號返回貝爾法斯特,為了加快維修,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只能推遲鐵達尼號的完工,以便將她的一個螺旋槳傳動軸和其他零件用來修理奧林匹克號。1912年2月,奧林匹克號修復完成,回到海上營運,結果又丟失了螺旋槳葉片,再次返回造船廠進行緊急維修。為了讓她立即恢復服務,造船廠不得不再次從鐵達尼號中拆下零件來用。鐵達尼號的首航因此從3月20日延遲到4月10日[16]

擔任鐵達尼號船長

儘管過去遇到了麻煩,白星航運再次任命史密斯擔任最新旗艦的指揮官,擔任鐵達尼號首航的船長。有些消息來源表示他已經決定在完成鐵達尼號首的首航後退休[17];而1912年4月9日《哈利法克斯晨報》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史密斯將繼續指揮鐵達尼號,「直到該公司(白星航運)推出更大更優秀的旗艦船」[7]

1912年4月10日,戴著圓頂硬禮帽、穿著長大衣的史密斯乘坐計程車從他的家到南安普敦港碼頭。早上7時,他登上鐵達尼號,為上午8時的英國貿易委員會安全檢查做準備。他立即前往他在艦橋後方的辦公室,聽取大副亨利·魏爾德的航行報告。當天12時,鐵達尼號正式離港啟航,但是片刻之間又產生了伯努利定律,大量水流將一旁的紐約號舉起,從繫泊處突然失控轉向鐵達尼號。這兩艘船最終以大約1.2公尺的微小間距躲開了碰撞意外。這起事件延遲了首航時間,史密斯下令迅速進行一次檢查,大約一個小時後才重啟發動機出航[18]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沒的插圖。

航行的前四天沒有發生任何事故,在此期間,史密斯通常在自己寢室裡或船員餐廳用餐,他有一位專屬服務員詹姆斯·亞瑟·潘廷(James Arthur Paintin)。4月14日晚間,史密斯參加了由頭等艙乘客喬治·鄧頓·懷德納(George Dunton Widener)及其家人為他舉行的晚宴。不過因為白天收到冰山警告,史密斯可能有所擔心,他早早就離席前往了艦橋。二副查爾斯·萊托勒與史密斯曾討論氣溫驟降,史密斯告訴萊托勒,如果他有所擔心就立即通知。然後他回到寢室睡覺。23時40分,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史密斯被震動驚醒,衝到艦橋[7]。一副威廉·默多克告知史密斯這艘船剛剛與冰山相撞。他很快就發現這艘船嚴重受損;史密斯和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進行快速檢查後,安德魯斯報告稱,船上前五個水密艙室都已被破壞,鐵達尼號將在兩小時內下沉,他立刻下令準備救生艇。在疏散過程中,史密斯意識到所有乘客和船員都沒有足夠的救生艇,他們竭盡全力防止恐慌並儘力協助疏散。頭等艙乘客加拿大皇家遊艇俱樂部少校亞瑟·戈弗雷·普烏欽表示:「他正竭盡全力讓女性進入這些救生艇,並看到她們被妥善降下。我認為他正在履行降下救生艇的職責」[19]。另一位頭等艙乘客羅伯特·威廉·丹尼爾也說:

在鐵達尼號開始劇烈下沉之前幾分鐘,史密斯仍在忙著通知鐵達尼號船員「各自逃命」的命令,他去了馬可尼電報室,告訴電報員傑克·菲利浦哈羅德·布萊德「各自逃命」。然後,他到小艇甲板進行了最後一次巡視,告訴船員:「現在各自逃命吧!」[21]。4月15日2時10分,餐廳服務員愛德華·布朗(Edward Brown)看到船長手裡拿著擴音器接近,然後聽到他說:「好孩子們,為女人和小孩盡力而為,自己照顧自己」。接著,他看到船長獨自走到艦橋[22]。這是史密斯最後一次可靠的行蹤報告。幾分鐘後,司燈山繆·歐內斯特·海明(Samuel Ernest Hemming)發現艦橋似乎沒人了[23]。五分鐘後,鐵達尼號消失、沉入海底,那天晚上史密斯和大約1,500人一起葬身大海,他的遺體從未尋獲[3]

死亡

史密斯的最終命運並不明確,因為他的死亡紀錄存在矛盾。一些生還者表示[24][25],他們看見史密斯進入艦橋操舵室,並在沉沒時淹死在裡面[26]。1912年4月19日的《紐約先驅報》引用了頭等艙乘客羅伯特·威廉·丹尼爾的說法,他表示在船沉沒之前,目睹史密斯淹死在艦橋操舵室裡:

史密斯在生前發表過聲明,暗示如果他遇到災難,他會跟著船沉沒。他的一位朋友威廉姆斯博士曾向他問道,如果亞得里亞號撞到隱藏的冰礁並嚴重受損,將會發生什麼。史密斯的答覆是「我們中的一些人會隨船觸底」。他另一位少年時期的朋友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說:「史密斯就像他本來喜歡的那樣去世了。站在艦橋上和他的船一起沉下去,就是他會做的事。當我們還是男孩的時候我就知道了」[28]。由於這些因素以及史密斯進入操舵室的說法,這一直是史密斯流傳給世人的標誌性形象,並且已經有許多電影描寫、延續下去。

初級電報員哈羅德·布萊德表示,他在努力解開B折疊艇時,看到史密斯船長從艦橋跳入海水中,就像B折疊艇從海官起居艙的頂部掉下去一樣[29],這個說法得到一些頭等艙乘客的證實,例如愛蓮娜·懷德納,當時她在4號救生艇(最靠近沉船)[30]。還有在A折疊艇上倖存下來的二等艙乘客威廉·約翰·梅洛斯(William John Mellors),他說史密斯從艦橋上跳下來[31]。《101個對鐵達尼號的誤解》作者、歷史學家提姆·馬丁證實,上述證人「可能在這裡錯誤的將二副萊托勒誤認為是史密斯船長,我們都知道那時後萊托勒也正跳入水中,他首先要向桅杆瞭望台游去」[32]

有幾個生還者表示,在沉沒期間或之後可能已經在B折疊艇附近的水中看到史密斯。阿奇博·格雷西四世報告說,一名身份不明的落海者游到翻面和非常擁擠的B折疊艇附近,B折疊艇上的一名男子告訴落海者:「堅持住你能抓到的東西,老傢伙。你們如果再有一個人上去,會把我們全部弄翻」,游泳的落海者用強兒有力的嗓門回答說:「好吧,祝你們好運,上帝保佑你們」[33]。格雷西沒有看到這個男人,也沒有認出他是誰,但其他一些生還者後來表示,已經認出這個人是史密斯[34][35]。另一名男子(或可能是同一名男子)從未要求爬上折疊艇,而是以「有權威感的聲音」對著上面的人歡呼其居住者說:「好孩子!好傢伙們!」[36]。另一名B折疊艇生還者——生火員/加煤工沃爾特·赫斯特(Walter Hurst)試圖用槳將這位落海者拉到他身邊,但海浪迅速升起,在他能夠接觸到落海者之前就消失了[36]。赫斯特表示,他確信這個人是史密斯[36]

一些證詞也描述了史密斯幫助一個孩子登上救生艇。生火員/加煤工哈利·西尼爾(Harry Senior)與二等艙乘客查爾斯·尤金·威廉斯(Charles Eugene Williams)都說[31],史密斯抱著一個小孩,游到B折疊艇附近,當史密斯將小孩傳遞給一位服務員後,顯然遊回了快速沉沒的鐵達尼號。威廉斯的證詞有些不同,他表示在史密斯把孩子交給服務員後,他問到了一副默多克的情況。在聽到默多克死亡的消息後,史密斯「將自己從救生艇上推開,將救生衣從他身上脫了下來,慢慢從我們的視線中沉沒。他沒有再次浮出水面」。然而根據紀錄片鐵達尼號:完整故事》中歷史學家的說法,這些說法幾乎肯定是偽造的。同樣也在B折疊艇倖存下來的二副萊托勒從未報告過在水中看到史密斯,也沒說過有人從他那裡接過一個孩子。在如此昏暗和混亂的情況下,B折疊艇的生還者也無法核實有關個人的身份。更有可能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使他們以為看到的人是船長[37]。因此仍無法確定史密斯身故之前的最後情況。

多年來,史密斯所說的遺言也有相互矛盾的說法。報紙報導稱,隨著最後的劇烈下沉開始,史密斯呼籲船上的人「當個堂堂正正的英國男孩,當個堂堂正正的英國人!」。雖然這段話刻在他的紀念碑上,並在1996年的《鐵達尼號》電視劇中描寫過,但它是英國媒體普及的一個神話。如果史密斯曾對任何人說過這些話,那應該是說給船員聽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生還船員證實史密斯說過這句話。特別是最後一次可靠的行蹤報告是由餐廳服務員愛德華·布朗提供,他證實史密斯最後講的話是「好孩子們,為女人和小孩盡力而為,自己照顧自己」[32]

遺產

位於英格蘭利奇菲爾德燈塔公園的史密斯船長雕像。
雕像細節。

1914年7月,一尊由雕塑家凱瑟琳·史考特(海軍軍官羅伯特·史考特之妻)雕刻的史密斯船長紀念雕像,在利奇菲爾德燈塔公園博物館花園的西端揭幕[38],基座由康沃爾花崗岩製成,人像是青銅材質[39]。由於史密斯是斯塔福德郡人,教區中心為利奇菲爾德,所以選為紀念碑的所在地。這座雕像購過國家和當地公眾募款籌集資金,花費740英鎊建造[40]

對於他「堅定不移」的精神、自律、堅韌和面對逆境時保持冷靜的品格,流行文化透過描寫史密斯來呈現出英國人的性格特徵,他的紀念雕像下面有一塊牌匾陳述[41]

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船長
英國皇家海軍上校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R.D.R.N.R.
生於1850年1月27日
死於1912年4月15日
遺贈給他的國家同胞
一個偉大心智的記憶和例證
勇敢的一生和英雄的死亡
「當個堂堂正正的英國人」

2010年,作為「人民公園」計劃的一部分,修復了這座雕像,耗資16,000英鎊清除青銅表面的綠銹[40]。2011年,一場運動呼籲讓該雕像搬回史密斯的家鄉漢利,但是沒有成功[42]。漢利市政廳舉行了紀念史密斯活動,上面有一塊牌匾[43]

本牌匾致力於紀念
指揮官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R.D.,R.N.R.
1850年1月27日出生於漢利
1912年4月15日在海上去世
「當個堂堂正正的英國人」

在指揮白星航運鐵達尼號時
那艘大船在夜間撞上了大西洋的冰山
迅速沉沒
幾乎所有人都在船上
史密斯船長做了所有人
為了乘客和船員的安全所做的事情
他們仍然在沉船上堅守崗位直到最後
他給船員的最後一個命令是
「當個堂堂正正的英國人」

該牌匾於1961年拆除,送往當地一所學校。1978年重新安裝在市政廳的建築物內部[44]。位於史篤城的英國啤酒生產商鐵達尼啤酒廠是為了紀念史密斯[45]

獎章

身為皇家海軍後備隊的成員,史密斯穿著制服時會配戴兩件勳表——

  皇家海軍預備役軍官長期服役獎章
  運輸獎章

家庭

史密斯的母親凱瑟琳·漢考克(Catherine Hancock)住在柴郡朗科恩,她於1893年在那裡去世。史密斯的同父異母妹妹泰瑞莎(Thyrza)於1921年去世。1931年,他的遺孀莎拉·愛蓮娜·史密斯(Sarah Eleanor Smith)在倫敦被一輛計程車撞死[46]。他們的女兒海倫·梅爾維爾·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結婚並生下了雙胞胎——西蒙(Simon)和普里西拉(Priscilla)。西蒙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三年後,普里西拉死於小兒麻痺症;他們都沒有孩子。海倫於1973年去世[5]

文化描寫

  • 奧托·維爾尼克(1943年)——《鐵達尼號》(電影)
  • 布萊恩·阿內(1953年)——《鐵達尼號》(電影)
  • 克拉倫斯·德爾文特(1956年)——《卡夫電視劇場》:「此夜永難忘」(電視劇)
  • 勞倫斯·奈史密斯(1958年)——《此夜永難忘》(電影)
  • 麥可·連尼(1966年)——《時間隧道》:「昨日之約」(電視劇)(替代為馬爾科姆·史密斯船長[47]
  • 亨利·安德魯斯(1979年)——《鐵達尼號遇難記》(電視劇)
  • 休伊·雷利(1982年)——《航海家!》單集「鐵達尼號的航海家」(電視劇)
  •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1996年)——《鐵達尼號》(電視劇)
  • 約翰·坎寧安(1997年)——《鐵達尼號》(百老匯音樂劇)
  • 伯納德·希爾(1997年)——《鐵達尼號》(電影)
  • 肯尼斯·貝爾頓(2001年)——《鐵達尼童話之旅》(動畫電影)
  • 約翰・多諾萬(2003年)——《深淵遊魂》(紀錄片)
  • 亞倫·羅斯威爾(2005年)——《鐵達尼號:一個神話的誕生》(電視紀錄片)
  • 馬爾科姆·蒂爾尼(2008年)——《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電視紀錄片)
  • 克里斯蒂安·羅德斯卡(2011年)——《絕對好奇:是什麼擊沉鐵達尼號?》(電視劇)
  • 大衛・卡爾德(2012年)——《鐵達尼號》(電視劇)

參考來源

  1. birth/death dates and paren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he International Genealogical Index
  2. . 每日電訊報. 2012-09-20 [201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3. .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4. . Stoke Sentinel. 2 October 2015 [2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8 April 2017).
  5. . BBC News. 20 March 2012 [2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6. Emma Kasprzak. . BBC News. 15 March 2012 [15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7. .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8. Butler, Daniel Allen. . Frontline Books. 2012: 47–48 [2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9. Cashman, Sean Dennis. . NYU Press. 1998: 136 [2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10. Gary Cooper (2011). Titanic Captain: The Life of Edward John Smith. p. 133. The History Press
  11. . tripod.com.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12. Marriott, Leo. . PRC Publishing Ltd. 1997. ISBN 1-85648-433-5.
  13. « Maiden Voyage – Collision With HMS Hawke » 存檔,存档日期22 June 2009., RMS Olympic archive. Accessed 21 May 2009.
  14. Mayo, Jonathan. . London: Short Books. 2016: 37. ISBN 978-1-78072-269-6.
  15. "Titanic's unsinkable stok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News 30 March 2012
  16. Bartlett, W. B. . Stroud, Gloucestershire: Amberley Publishing. 2011: 33. ISBN 978-1-4456-0482-4.
  17. For example, the account of his planned retirement is prominently mentioned at the Titanic attraction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Brewster, Hugh; Coulter, Laurie. . Madison Press Book. 1998: 22. ISBN 978-0-590-18730-5.
  19. Testimony of Arthur G. Peuch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itanic inquiry.com
  20. .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21. Butler, Daniel Allen. .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8: 130. ISBN 978-0-8117-1814-1.
  22. "British Wreck Commissioner's Inquiry. Day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itanic Inquiry.
  23. Testimony of Samuel Hemm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itanic inquiry.com
  24. Ballard, pp. 40–41
  25. Mark Chirnside 2004,第177頁
  26. Daniel Allen Butler writes: "if Smith did indeed go to the bridge around 2:10 a.m. as Steward Brown said, and took refuge inside the wheelhouse, that would explain why Trimmer Hemming did not see him when he went onto the bridge a few minutes later. Earlier, at nightfall, the shutters on the Titanic‘s wheelhouse windows would have been raised, to keep the lights of the wheelhouse from interfering with the bridge officers’ night vision: Trimmer Hemming would have been unable to see Captain Smith had the captain indeed been inside the wheelhouse, awaiting his end".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7. Spignesi, Stephen. . John Wiley & Sons. 2012: 207 [6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28. ON A SEA OF GLASS: THE LIFE & LOSS OF THE RMS TITANIC" by Tad Fitch, J. Kent Layton & Bill Wormstedt. Amberley Books, March 2012. pp 329-334
  29. .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9).
  30. .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31. .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32. 101 Things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the Titanic - But Didn't! at Google Books.co.uk
  33. 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
  34. Cries in the Night
  35. . [6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ugust 2014).
  36. A Night to Remember
  37. .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38. . Titanic-titanic.com.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39. Noszlopy, George T., ,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85323-999-4
  40. Kerr, Andy. . Lichfield Mercury (Lichfield). 3 November 2011: 29.
  41. . Panoramio. [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42. , BBC News, [2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43. Barczewski, Stephanie. .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172–173. ISBN 978-1-85285-500-0.
  44. Barczewski, Stephanie. .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175. ISBN 978-1-85285-500-0.
  45. "Titanic Brewer" 存檔,存档日期15 April 2009.. titanicbrewery.co.uk
  46. Gary Cooper. . History Press Limited. 31 October 2011: 300– [2018-07-30]. ISBN 978-0-7524-67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In 1931, Eleanor was ... knocked down by a taxi cab in Cromwell Road, dying a short while ... A verdict of accidental death was returned by the coroner.
  47.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The Time Tunnel: Rendezvous with Yesterday的资料(英文)

延伸閱讀

  • Titanic Captain: The Life of Edward John Smith, G.J. Cooper ISBN 978-0-7524-6072-7,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1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