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埔 (臺北市)
牛埔是臺北市的一個舊地名,位於今中山區、大同區交界地帶中部,範圍包括中山區的集英里西北角除外部分、民安里北端、中山里北端、圓山里東南部、晴光里、恆安里、聚葉里、聚盛里、新西南角、新福里西端、新生里西北角,以及大同區的蓬萊里東大半部、民權里東大半部、雙連里東半部、星明里東北角、光能里北端。
牛埔 | |
漢字 |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牛埔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山腳仔庄為鄰,東與新庄仔庄、中庄仔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隔雙連陂為大稻埕,西北邊為大龍峒街[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三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三區改名「大龍峒區」。1920年(大正九年)牛埔庄改制為「牛埔」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1922年4月町目劃分時,牛埔大字分拆為宮前町、蓬萊町及一部分的下奎府町[2]。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牛埔地區分別隸屬於中山區、大同區及建成區,町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牛埔地區分屬於中山區、大同區。[2]
廟宇
- 台北市文昌宮(又稱雙連文昌宮)
參見
參考文獻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 .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