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
王若愚(1932年12月28日—),男,山东牟平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於1992年8月1日擔任軍管區司令部兼海岸巡防司令部之首任司令,他在1949年中學學生時期,为外省人白色恐怖「澎湖七一三事件」的受害者,卻也因此被迫入伍終而官拜上將司令。
王若愚 | |
---|---|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 |
第1任軍管區司令部暨海岸巡防司令部總司令 | |
任期 1992年8月1日—1996年6月30日 | |
前任 | 首任 |
继任 | 李建中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中華民國山東省牟平縣 | 1932年12月28日
籍贯 | 山東省牟平縣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中華民國陸軍 |
军衔 | 二級上將 |
参战 |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澎湖713事件受害者
此軍事冤案發生在1949年,王若愚是國共內戰後,來台的山東省煙台聯合中學流亡學生之一,一路隨校長張敏之帶領南遷到廣州,再到澎湖馬公國民學校成立「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然因當時澎湖39師師長韓鳳儀與澎防部司令李振清之爭鬥,假藉兵源缺乏理由,強拉兵伕迫學生編入軍隊,但多數學生不願從軍,1949年7月13日澎防部操場四周都是士兵,欲強行編兵,有兩名不滿的同學發聲抗議,即被士兵用刺刀刺傷手腳,司令台上還有兩挺機槍瞄準,所有人嚇壞沒敢再反對,只好乖乖接受改編,當時並沒有學校師長在現場,但校本部校長張敏之事後動用各方人脈想救回學生,軍方就把匪諜罪名安到他頭上,對校本部張敏之校長與二分校校長鄒鑑,和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與王光耀等人,以「匪諜」罪名判死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另有學生王子彝與尹廣居死於獄中,也有不從的學生被裝入麻布袋丟海,而王若愚夫人曲敬香也是流亡學生,當時也被逮捕,關在馬公天后宮的後樓,對於其他同學在樓上被刑求慘叫的聲音,他聽得一清二楚,至今心有餘悸,事後估計此冤案的失蹤者有三百多人。而王若愚雖被迫入伍,後進了陸軍官校成為在台復校首屆學生,陸官雖黨校,卻是一直考核到畢業,才獲准加入國民黨。此「澎湖七一三事件」[2]軍事冤案,時稱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或稱山東學生流亡案,有媒體稱之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為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
1997年,新黨的高惠宇、國民黨的葛雨琴與民進黨的謝聰敏等立委提案制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3],總統於1998年6月17日公布補償條例 ,是為白色恐怖冤案平反之始,在2000年政府積極辦理補償後,張校長等人冤案陸續獲得平反。2008年7月初,罹難校長張敏之之子張彤與澎湖縣長王乾發,協議於觀音亭西側海堤興建紀念碑,7月13日在紀念碑預定地舉行紀念會,2009年8月6日「七一三事件紀念公園」設置完成,供人悼念。2011年7月13日,國防部首度面對此事件,承認錯誤[4],由副部長趙世璋親至澎湖馬公市觀音亭「七一三事件紀念公園」紀念碑,弔祭此事件之受害者[5]。
在此事件中,被迫入伍學生升至將領者有,上將王若愚、前國防部副部長王文燮與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中將宋子濂與閻志龍,少將張家驤、王桂巖、王賢志等將領。而「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後來在1953年遷到員林成為「員林實驗中學」,隨後改制為崇實高工。
參考資料
- 歷任首長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2. 後備指揮部 [2013年1月22日]
- 1949 澎湖七一三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華夏經緯網 2012年6月19日[2013年2月6日]
- 戒嚴時期叛亂及匪諜案件和不當審判補償條例 總統府 1998年6月17日[2013年2月6日]
- 713事件62年了 軍方首度承認錯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2011年7月14日[2013年2月6日]
- 退將王若愚等悼念澎湖七一三事件殉難師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軍聞社 2011年7月13日[2013年2月6日]
前任: 周仲南 |
軍管區司令部兼海岸巡防司令部司令 1992年8月1日-1996年6月30日 |
繼任: 李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