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瑪麗亞·巴甫洛夫娜 (1890-1958)
瑪麗亞·巴甫洛夫娜(俄語:,1890年4月6日—1958年12月13日),被稱為年輕的瑪麗亞·巴甫洛夫娜,是俄羅斯亞歷山大二世的孫女,亦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妹,也是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表姊。
瑪麗亞·巴甫洛夫娜女大公 Мария Павловна | |
---|---|
南曼蘭公爵夫人 普提雅廷亲王妃 俄罗斯女大公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 1890年4月18日
逝世 | 1958年12月13日 西德迈瑙岛 | (68歲)
配偶 | 瑞典的威爾海姆王子 (1908年结婚—1914年離婚) 舍蓋·普提雅廷亲王 (1917年结婚—1923年離婚) |
子嗣 | 威斯堡的連納·貝爾納多特伯爵 Prince Roman Sergeievich Putyatin |
王朝 | 罗曼诺夫王朝 |
父親 | 保羅·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 |
母親 | 希腊和丹麦的亚历山德拉 |
她出生聖彼得堡,早年母親已經死亡,父親保羅大公在1902年再婚,瑪麗亞和她的弟弟德米特里·巴甫洛維奇在一生中關係親密,他們在莫斯科被叔叔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和他的妻子公爵夫人伊莉莎白·费奧多罗芙娜(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收養。1908年,瑪麗亞與瑞典南曼蘭公爵威廉王子結婚。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倫納特王子,且後來婚姻不幸,並於1914年離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擔任護士,直到1917年2月俄羅斯君主制結束。1917年9月,在俄羅斯臨時政府時期,她和Prince Sergei Putyatin結婚,他們同樣有一個兒子Sergeievich Putyatin,但在嬰儿時夭折。夫婦二人於1918年7月通過烏克蘭,逃出處於革命的俄羅斯。 流亡時期,瑪麗亞在1920年定居巴黎前,曾短暫居住於布加勒斯特和倫敦。在20世紀20年代,她開設了基特米爾(Kitmir),這是一個刺繡時裝工作室,取得一定成功。1923年,她與第二任丈夫離婚,並於1928年出售基特米爾後移居美國,居住在紐約市,期間出版了兩本回憶錄,分別是公主教育記(1930年)和流亡公主記(1932年)。
1942年,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移居往阿根廷,在那裡度過了二戰的時光。她於1949年返回歐洲。並於195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去世。
祖先
先祖 | ||||||||||||||||||||||||||||||||||||||||||||||||||||||||||||||||||||||||||||||||||||||||||||||||||||||||||||||||||||||||||||||||||||||||||||||||||||||||||||||||||||||||||||||||||||||||||||||||||||||||||||||||||||||||||||||||||||||||||||||||||||||||||||||||||||||||||||||||||||||||||||||||||||||||||||||||||||||||||||||||||||||||||||||||||||||||||||||||||||||||||||||||||||||||||||||||||||||||||||||||||||||||||||||||||||||||||||||||||||||||||||||||||||||||||||||||||||||||||||||||||||||||||||||||||||||||||||||||||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