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
在政治学中,革命指在当民众反抗政府时,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的根本性相对突然地发生改变,通常是由于感知到压迫(政治、社会、经济)或政治无能[1] 。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2]:5291。在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中,“革命”通常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譬如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等,表示一種政治制度的改變。[3][4][5]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等學門,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系列条目 |
革命 |
---|
政治主題 |
人們常將政治革命與舉事(武裝起義)和暴力革命做聯想,但不是所有的政治革命都以武裝起義的形式進行,也不是所有成功的政治革命都涉及民間的暴力革命活動,因此革命與武裝起義並非同義詞,像是東歐劇變中多數成功民主化的東歐國家,其革命都是以非暴力的形式進行的,像是1991年波羅的海國家的歌唱革命導致蘇聯解體、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以及東德的週一示威等等,都被認為是東歐劇變中非暴力革命活動的例子。
詞源
在漢語中,古代以王者受命於天,故稱王者易姓、改朝換代為“革命”[2]:5291。比喻指改朝換代,例如:商湯推翻夏朝的行爲與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行爲称为“湯武革命”(湯放桀,武王伐紂)。《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湯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2]:5291《尚書·周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古代中國人相信上天授權統治者管理天下,乃為“天命”。當統治者失德,不敬天,不法祖,不勤政,不愛民,弄得天怒人怨,天命就要更改,這就叫“革命”,即“革除天命”。革,變革;命,天命[2]:5291。
革命在政治學上經常相對概念是「改革」,前者是對現行體制推翻或取代,後者則是體制內大規模修改,通常是有系統的計劃。现代“革命”一词,是英語的對應譯名,該名詞源自拉丁語,本意為「翻轉」。這個字在13世紀時,成為法語,並於14世紀進入英文。福澤諭吉在《西洋事情》(1866~70年)將「革命」用作英語的譯名,被中江兆民等人推廣。
概念
在前工业时代传统思想观念裏,由于人、社会与自然都是神所创造,和谐共存,形成一种宁静秩序。如果自由民单方面依赖旁人,并且失去了“德()”,即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那么整个社会、单独的团体及个人,都会受到持续存在的堕落()的威胁。这就可以回到原点[7],由“乱”重新回归到“治”。实际上,我们从现代革命运动一直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总是可以看到回归“旧秩序(公正、公平)”这样的要求。今天“”的新含义,是1789年后产生的观点。
“革命”在社会学以及日常口语中,通常表示一种极端、常带有暴力、对现存政治和交际关系社会变革(颠覆),它由创新者尽可能秘密组织团体发动,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如果没有极端社会变革,僅由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网发动,且只有较小群众基础,一般称这种行为为政变,或者有军队参与时称为“叛乱”,这时“革命”就成为一种辩解。
“革命”这个概念,还被用于没有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的社会变革,例如全球范围持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或者从英格兰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的,发生于1750到1850年间的“工业革命”,而这个“革命”又成为这段时期各个政治“革命”的前提条件。
類型差異
歷史上有過奴隸反對奴隸主之革命、農民反對地主階級之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2]:5292。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2]:5291。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2]:5291。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2]:5291-5292。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有論點認為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2]:5292。
觀點
参见
注释
- Bullock, Alan; Trombley, Stephen (编). Third. HarperCollins. 1999: 754–746. ISBN 978-0006863830.
-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 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
- 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
- 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 孫中山:《孫中山先生〈改革中國第一步〉演說》,1919年10月8日於上海青年會舉辦之中華民國國慶慶祝會上,刊《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社,1919年10月9日
-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论李维》
- 孫中山:《在南京中國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1912年4月1日
- 孫中山:《在桂林軍政學七十六團的演說》,1921年12月7日
- 錢穆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人生出版社,1955年,第46頁
-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3月31日,第258頁
- .
- 马新社. . Malaysiakini. 2011-02-05 [202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中文).
外部連結
- 趙鼎新:〈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