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生命教育早期僅屬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教育的功能,逐漸發展結合成研究心理學、社會學、生命科學现象並著重於中小學實務的應用學科,中心思想在於以智慧「尊重他者與自己的生命」,以改善現代年輕人自殺及欺凌行為問題 [1]。
理論觀點
- Watson's社區關懷
- DeVries's社區倫理發展的建構取向
- Berkowitz's兒童發展觀點
- Lickona's隨意取材取向
- Ryan's傳統觀點
主要内容
台灣生命教育内容
- 依中華民國97年1月24日台中(一)字第0970011604B號令發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課程綱要,訂有欲培養的八大核心能力:
- 瞭解生命教育意義、目的與內涵。
- 認識哲學與人生的根本議題。
- 探究宗教的緣起並反省宗教與人生的內在關聯性。
- 思考生死課題,進而省思生死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 掌握道德的本質,並初步發展道德判斷的能力。
- 瞭解與反省有關性與婚姻的基本倫理議題。
- 探討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的基本議題。
- 瞭解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內涵,學習知行合一與靈性發展的途徑。
註釋
- . [201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出版物
- 生命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 林治平:潘正德等/著
-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 吳秀碧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