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英語:),也稱為花園城市或田園,是英国城市學家、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提出的一种概念,是将人类社区包围于田地或花园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比例的一种城市规划[1]。
历史
概念
受烏托邦小說《回溯过去》()和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的啟發,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著作《明日·通往改革的和平之路》()。他設想的田園城市是在6,000英畝(2,400公頃)的土地上安置32,000個居民,城市呈同心圓圖案(同心圓只是示意,並非一定要同心圓)佈置,設有開放空間、公園和6條120英尺(37米)寬的林蔭大道放射線。田園城市可以自給自足,當它人口滿員達到32,000人時,就要在附近新建一座田園城市。霍华德还设想了以58,000人口的较大的田园城市为主城、多个田园城市为卫星城的田园城市群,各田园城市之间用公路和铁路连结[2]。
霍華德的《明日·通往改革的和平之路》出版後熱銷,很快便以《明日的田园城市》()為題再版。這使他有機會將設想變為現實。霍華德相信人人都會認同城市的過度擁擠和環境惡化是當時的嚴重問題之一,他在書中引用了一些著名思想家批評城市的話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概念結合了城市和鄉村,以冀望為工人階級提供在農場或「擁擠、不健康的城市」以外工作的選擇[3]。
影響
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的继任者弗列德瑞克·歐斯朋爵士将这种设计延伸到区域规划领域。
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美国、加拿大、澳洲、阿根廷、德国建立了一批花园城市。二战之后,英国的新城镇法案拉开了大量建设花园城市的序幕。
花园城市思想獲英国规划师派崔克·傑地斯实践到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的建设,当代很多城市规划思想都来源于花园城市思想。
今天,世界上存在大量的花园城市,但是他们仅仅作为居民区来设计,这與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的思想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 李德华.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Goodall, B, , London: Penguin, 1987.
- Howard, E, 2nd, London: S. Sonnenschein & Co: 2–7, 1902.
- 陈国栋、青木信夫、徐苏斌、达纳·阿诺德. .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3-20, (2017年02期).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田园城市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