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利 (警察隊長)

畢利英語:1868年3月27日—1920年8月21日),英國殖民地官員,1901年至1913年任香港警察隊長

畢利
Francis Badeley
香港警察隊長
任期
1901年—1913年
前任梅含理
继任馬斯德
个人资料
出生1868年3月27日
 英国諾福克郡
逝世1920年8月21日(1920歲—08—21)(52歲)
 英国薩福克郡洛斯托夫特

畢利於1890年以官學生身份來港,曾任警察副隊長、助理總登記官、助理郵政司、助理輔政司等職務。警察隊長任內,畢利積極研究人力車政策,又曾經處理1908年騷亂以及1912年海盜襲擊長洲警署事件。

生平

早年生涯

畢利於1868年3月27日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阿迪比(Aldeby),是聖公會牧師愛德華·畢利(Edward Badeley)和瑪蒂達·珍·普利(Matilda Jane Pooley)的兒子[1]。畢利於家中排行第二,他有一兄一弟,分別是佐治·愛德華·畢利(George Edward Badeley)和查理斯·腓特烈·畢利(Charles Frederick Badeley)[1]

畢利早年就讀於坎特伯雷神職人員孤兒學校(Clergy Orphan School, Canterbury),後憑獎學金以17歲之齡負笈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修讀數學,以二級榮譽畢業[2][3]

殖民地生涯

大學畢業後,畢利於1890年通過東方官學生考試,獲港府聘請為官學生(現政務主任)[3]。投身港府初年,畢利便擔任警察副隊長一職[4]。1893年至1900年間,他曾擔任助理總登記官、助理郵政司、助理輔政司等職務[5][6][7]。擔任助理輔政司期間,畢利曾於1895年撰寫一備忘錄,記錄興中會在香港的行動,包括運送軍火和招攬成員[8]

1900年,畢利署任警察隊長一職,至1902年正式擔任此職[9][10]。1901年,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發起罷工,畢利聯同史密夫(Thomas Secrombe Smith)和韋確斯(Robert Chatterton Wilcox)訪問多位業界人士,始知罷工起因是因為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無法收到應有的工資[11]:23。畢利隨即建議建立登記制度,規定每位人力車夫要拍照存證;又建議設立一個獨立部門負責登記車夫和轎夫[12]。畢利的建議受傳媒正面評價,但總督卜力爵士並不同意畢利的建議,認為此問題應該以經濟方式解決,但他最後同意立法管制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是為1902年第二號法例[11]:24。至1912年,人力車夫因反對政府加重對車夫的刑罰而發起罷工,畢利亦與總登記官蒲魯賢着手調查事件,也與車夫會面,共同尋求解決方法,最終罷工持續三日後平息[13]。任內,他與胡特豪(Philip Peveril John Wodehouse)引入蘇格蘭場指紋系統,於罪犯被放逐之前收集他們的指紋以作恆常記錄之用,至1904年更將收集指紋的範圍擴展至被警方拘捕而又未入獄的疑犯[14][15]

1908年,清廷廣東水師在澳門路環島附近海面扣押日本輪船二辰丸,釀成二辰丸案,令部分在港華人受中國反日情緒影響,發起抵制日貨運動,破壞售舊貨的商店,並包圍西環貯藏日貨的倉庫[16]。畢利遂調查此事,發現整個騷亂由25名「國恥會」幹部策劃。此外警方亦拘捕了96人,最後部分被捕者被判罰款,部分被捕者被判監禁6個月。事後畢利讚揚警隊的行動「富有毅力和忍耐」[16][17]

1911年,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不過,香港社會出現大量騷亂,出現市民違抗警察執法和攻擊在港西方人的行為[18]。畢利提出,港府應該修訂於1886年制定的維持治安條例,亦應基於同年4月制定的笞刑條例給予裁判司權力向騷亂者施以九尾鞭之懲罰[18][19]。最終,定例局通過對維持治安條例的修訂,香港政府更於同年制定社團條例[20]

長洲警署事件

1912年8月,約50名海盜於深夜乘小艇上岸襲擊長洲警署,搶去警署保險箱內金錢及所有槍械彈藥,並殺害3名當值印籍警察,其後並搶掠商舖財物[21]。事後,警察得知該班海盜逃至澳門,聯同澳門司警於澳門對面海灣仔拘捕4名海盜,並搜穫被劫的槍械和彈藥。4人最終被判死刑[22]:48

總督梅含理其後為此設立委員會,任命輔政司庫務司律政司為委員會成員。結果,委員會最終認為畢利要對警署防衛和起居設施不足負責[23]

畢利為此作出回應,他指出過去13年間,長洲有足夠的的警察駐紮;歷任港督以及他本人均定期到長洲巡視,並未發現重大問題,他更直言自己沒有預期這類事件會於長洲發生。但梅含理並未接受畢利的回應,更向殖民地部提出免去畢利警察隊長一職,但未獲批准[23]。1913年,畢利辭去警察隊長一職,退休歸國[24]。此外,襲擊事件過後,香港政府於長洲興建一座保安更嚴密、地理位置更有優勢的新警署,並沿用至今[22]:49

晚年生涯

畢利退休後退居薩福克郡洛斯托夫特,至1920年8月21日因心臟衰竭猝逝,終年僅52歲[25]

參考文獻

  1. . 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London,. 2008: Class: RG10; Piece: 1830; Folio: 17; Page: 10; GSU roll: 830845.
  2. Venn, Joh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54: 111.
  3. 夏思義. .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4: 33.
  4.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7 June 1893.
  5.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6 July 1894.
  6.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3 October 1894.
  7.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27 February 1896.
  8. 黃宇和. .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 : 474.
  9.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9 February 1900.
  10. Hong Kong Government. (PDF).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27 May 1902.
  11. 馬冠堯. . 三聯書店(香港). 2016.
  12. .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Weekly). 10 October 1901.
  13. Fung, Chi Mi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49.
  14. Badeley, Francis Joseph. (PDF). Sessional Papers: 420.
  15. Wright, Arnold. .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 Co. 1908: 270.
  16.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3 November 1908.
  17. . MS War and Colonial Department and Colonial Office: Hong Kong,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CO 129/349. 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United Kingdom). : 263.
  18. Badeley, Francis Joseph. (PDF). Sessional Papers: 420.
  19.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4 April 1911.
  20. . . 三聯書店(香港). 2017: 453.
  21. 許舒(Hayes, James).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98.
  22. 何明新. .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16.
  23.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11-18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英语).
  24.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0 February 1913.
  25.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 October 19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