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齒亞目

異齒亞目(Anomodontia)又名缺齒亞目異齒龍亞目,是獸孔目的三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從二疊紀繁盛到三疊紀,可能還繼續存活到白堊紀早期[2]。牠們大多數為缺少牙齒的草食性動物[3]

異齒亞目
化石时期:(早白堊紀有疑似化石紀錄[1]
始二齒獸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合弓綱 Synapsida
演化支 獸孔類 Therapsida
演化支 真兽孔类 Eutherapsida
演化支 新兽孔类 Neotherapsida
亚目: 异齿亚目 Anomodontia
Owen, 1859
演化支
  • 双列齿兽属 Biseridens
  • †演化支 Anomocephaloidea
  • 文努科维亚兽下目 Venyukovioidea
  • †演化支 Chainosauria
    • †属 Patranomodon
    • 奔龙兽下目 Dromasauria
    • 二齿兽下目 Dicynodontia

二疊紀中期,異齒亞目已呈現多樣性,包括:文努科維亞獸科(Venyukoviidae)、奔龍獸下目(Dromasauria)、二齒獸下目,還有早期的原始物種,包括異頭獸Anomocephalus)與Patranomodon。其中只有二齒獸類存活到二疊紀晚期,而且成為晚二疊紀的最成功、大量的草食性動物,在生態位上佔據從大型到小型草食性動物的位置。只有少數二齒獸類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存活下來,其中一科叫水龍獸科,後來發展出肯氏獸科。這些後來出現的動物,是大型、笨重、喙狀嘴的動物,依然成為陸地上優勢的草食性動物。直到晚三疊紀,當時逐漸改變的環境(也許是逐漸的乾燥)造成牠們衰落,最後滅亡,生態位蜥腳形亞目恐龍所取代。在澳洲的白堊紀早期地層,發現可能屬於異齒亞目的化石紀錄[4]

分類

異齒亞目 Anomodontia

  • 双列齿兽属 Biseridens
  • †演化支 Anomocephaloidea
    • 异头兽属 Anomocephalus
    • †属 Tiarajudens
  • 文努科维亚兽下目 Venyukovioidea
  • †演化支 Chainosauria
    • †属 Patranomodon
    • 奔龙兽下目 Dromasauria
      • 鼩肢兽属 Galechirus
      • 鼩形兽属 Galeops
      • 鼩足兽属 Galepus
    • 二齿兽下目 Dicynodontia

種系發生學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J. Liu的2009年研究[2]

獸孔目 
unnamed

巴莫鱷亞目

麗齒獸亞目

unnamed

恐頭獸亞目

 異齒亞目 

雙列齒獸

unnamed

異頭獸

unnamed
 Venyukovioidea 

奧蒂塞爾獸

unnamed

烏勒米卡獸

蘇美尼獸

 Chainosauria 

Patranomodon

unnamed

鼩形獸

始二齒獸

參考文獻

    • Thulborn, T. & Turner, S. 2003. The last dicynodont: an Australian Cretaceous relic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70, 985-993. Abstract.
  1. Liu, J.; Rubidge, B.; and Li, J.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09, 277: 285–292. doi:10.1098/rspb.2009.0883.
  2. Chinsamy-Turan, A. (2011) Forerunners of Mammals: Radiation - Histology - Biology, p.3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356970. Retrieved May 2012
  3. . [201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