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長人刺傷案

2014年5月31日,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沃基肖郡,兩名12歲女學生愛妮莎·E·懷爾()、摩根·E·蓋瑟()在公園樹林裡襲擊了同齡女同學佩頓·路特娜(),刺了路特娜19刀,而後離去。路特娜爬到路旁獲救,6天後出院。這起案件起因於懷爾與蓋瑟對網路虛構角色瘦長人的著迷,且兩人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瘦長人刺傷案
位置 美國威斯康辛州沃基肖郡
42.9814°N 88.2239°W / 42.9814; -88.2239
日期2014年5月31日 (2014-05-31)
目標取悅網路虛構角色瘦長人
類型
武器
受傷1
受害者佩頓·路特娜
主謀愛妮莎·E·懷爾與摩根·E·蓋瑟
瘦長人刺傷案在威斯康辛州的位置
瘦長人刺傷案
此為美國威斯康辛州沃基肖郡的地圖,紅點為事發地點[1]

懷爾與蓋瑟最初被以成人的身份依一級蓄意謀殺罪起訴,但因精神狀況無法接受審判,審判延期了1年多。2017年8月21日,已經15歲的懷爾承認自己犯下了二級謀殺罪。同年12月,法官裁決懷爾必須監禁在精神病院中接受治療,而蓋瑟則在2018年2月定罪,被判監禁在威斯康辛精神病院40年。

該起案件在美國引起不小的騷動,懷爾與蓋瑟接觸瘦長人的管道Creepypasta Wiki被全沃基肖郡學區封鎖,也引發眾人對網際網路的爭論,以及對瘦長人電影《瘦魔人》的反彈。威斯康辛州州長史考特·沃克將2014年8月13日訂為「紫色治癒之心日」(),紀念這起案件的受害者。一些影劇從這起事件汲取了靈感,如電視劇《法網遊龍:特案組》等。HBO影業製作了一部根據該事件改編的記錄片當心瘦長人》。

背景與動機

一張描繪瘦長人的畫

瘦長人是個虛構的超自然人物,於2009年由艾瑞克·克努森(,網名維克多·瑟吉〔〕)發布在網站「嚇人玩意」上,參加一場「超自然圖片」的Photoshop競賽[2][3][4][5]。瘦長人的知名度很快提高[6]:20,成為網路爆紅事物[7],許多有關瘦長人的粉絲繪圖Cosplay和文章等紛紛出現[8]。在大多數故事中,瘦長人的身材高瘦,有一對異常長、觸手似的手臂[9],以及一顆白色、沒有特徵的頭[10]。服裝方面,他通常穿著一套深色的西裝,結著領帶。瘦長人往往與森林、野外或廢棄地點有所關連,而且有能力作瞬間移動[6]:58-59[11][12]。此外,在故事中,人們靠近瘦長人會導致強烈的偏執、噩夢、幻覺和流鼻血[8][13]

愛妮莎·E·懷爾()、摩根·E·蓋瑟()與佩頓·路特娜()是三名12歲的女學生,她們就讀同一所學校,無重大不良紀錄[14]。三人是朋友關係[8]。懷爾與蓋瑟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15],在Creepypasta[註釋 1] Wiki上了解了瘦長人[8],兩人對瘦長人堅信不疑,相信他會讀心術和瞬間移動,且住在希夸默根-尼古萊特國家森林中的府邸[18][19]。兩人打算透過謀殺來成為瘦長人的手下,且擔心不殺人的話,瘦長人就可能會殺她們的家人,於是她們花了數個月計劃對路特娜的謀殺行動[20]

案發經過

該起案件發生在2014年5月31日。三人在案發前一夜睡在一起[21],懷爾與蓋瑟原本計劃趁著路特娜睡覺時動手:先讓被害者無法出聲,刺她脖子,接著逃跑[8]。不過兩人最後沒有實行這項計劃,因蓋瑟想讓路特娜再活過一天[8]。兩人選擇在當地公園的洗手間下手[8]。她們先將路特娜引誘至公園,接著在森林中展開一場追逐,最後路特娜的手臂、腿部和軀幹被懷爾與蓋瑟用長13公分的菜刀刺了19刀。最嚴重的兩刀中,一刀離路特娜的心臟不到1毫米,另一刀則貫穿橫膈膜,傷及肝臟和胃[22][23]。兩人告訴路特娜她們會幫她求救,就此揚長而去[8]。路特娜一路爬到附近的馬路旁,被一名自行車騎士發現[24]

後來,懷爾與蓋瑟在94號州際公路附近被捕[25]。拿來當凶器的刀子在兩人攜帶的袋子中查獲。兩人表示自己對刺傷好友的行為感到愧疚,但稱這是為了安撫瘦長人所必需之舉[8]。路特娜於案發6天後出院[26],並於2014年秋天回到學校繼續學業[23]

判決

儘管兩人被診斷出有精神方面疾病[15],但依舊被以成人的身份依一級蓄意謀殺罪起訴[27],面臨65年的徒刑[28]。一名專業人士在法庭上作證說,蓋瑟稱自己還與佛地魔忍者龜之一聊過天。2014年8月1日,蓋瑟經判定無法接受審判,對她的起訴暫緩,直到她好轉為止[29]。到了11月12日,一名醫師判斷,蓋瑟已康復到足以接受審判的程度[30]。12月19日,法官裁定兩人都有能力接受審判[31]。2015年8月,主審法官裁定這兩名女孩將以成年人的身份受審[32],兩人的審判將分開進行[33]

2017年8月21日,已經15歲的懷爾承認自己犯下了二級謀殺罪,但稱自己無須對在瘋狂情況下犯下的罪行負責[34]。雖然檢察官表示她當時知道自己在做錯事,但陪審團確定她在犯案時患有精神疾病[35][36]。若被定罪,她就得面臨10年的監禁,而無罪的話也得在精神病院待至少3年[27][35][36]。12月21日,沃基肖郡法官麥可·柏倫()判處當時已16歲的懷爾必須被迫接受至少3年的精神治療,並接受監控直到她40歲為止[37][38]。2018年2月1日,美聯社報導,蓋瑟被判監禁在威斯康辛精神病院40年,接受至少3年的強制性治療,直到治療完成或40年期滿為止[39][40]

影響

外部
video icon Creepypasta實況台的公告影片

該起案件在美國引起不小的騷動[27]。案發過後,Creepypasta Wiki被全沃基肖郡學區封鎖[41]。案發數天後,瘦長人的創作者克努森表示,「我對威斯康辛州發生的悲劇深感悲痛,也對受這件駭人慘劇影響的家庭深感同情」,並不願再就此事接受任何採訪[21][42]。Creepypasta Wiki的管理員Sloshedtrain[43]認為,這起刺傷案只是單一的案件,不能就此評斷Creepypasta社群。他也指出,Creepypasta Wiki是個文學性質的網站,謀殺與邪惡儀式內容一律不會出現[44][45]。Creepypasta社群的成員於2014年6月13日至14日間舉辦了24小時的直播,為這起刺傷案的受害者募款。一個Creepypasta網站的管理員喬·喬茲沃斯基()表示,該直播的起因是社區成員想幫助受害者,並洗刷因喜愛恐怖事物而得來的汙名[46]

8月12日,威斯康辛州州長史考特·沃克宣布,8月13日星期三將是「紫色治癒之心日」(),呼籲威斯康辛州的人們在這天穿上紫色衣服,紀念這起刺傷案的受害者路特娜。沃克也讚揚了路特娜在康復過程中展現的抵抗力與毅力[47]。8月27日,在佩頓回學校繼續學業前幾天,威斯康辛州麥迪遜的一座城市舉行了為期一天的德國油煎香腸義賣,所得捐給路特娜當做醫療費用。該義賣活動由250位自願者促成,最後共籌得了超過7萬美元[48]

2014年,電視劇《法網遊龍:特案組第16季的一集《Glasgowman's Wrath》靈感來自2014年發生的刺傷案[49]。2016年,美國恐怖龐克樂團Haunted Garage推出了一張名為《瘦長人和其他詭異故事》()的EP,其中包含一首以瘦長人和這起刺傷案為主題的歌曲[50]HBO影業製作了一部根據該事件改編的記錄片當心瘦長人》,於2016年3月在美國西南偏南影展首映,並於2017年1月23日在HBO播出[51]。2018年10月14日,一部受到該起刺傷案啟發的電影《林中的恐懼》()在Lifetime電視台播出[52][53]。美國編導歐文·艾格頓()在得知瘦長人刺傷案後開始研究兒童犯罪,最後創作了一部恐怖片《幻影》(又譯「不存在的朋友」)[54],該片於2019年3月31日在Netflix上推出[55]

引發爭論

這起刺傷案引發眾人對網際網路的爭論,爭論點包含網路對社會或兒童的影響[56]。威斯康辛州的警長羅素·傑克()指出,這起刺傷案應該是「所有父母們的警鐘」,表示網路「充滿豐富資訊和精彩的教學或娛樂網站」,但也可能「充斥著黑暗且邪惡的東西」[8]聯邦調查局(FBI)的退休探員約翰·伊果哈夫()認為,網路已經成了個「黑洞」,讓孩童們接觸到一個更為邪惡的世界[57]。他建議,家長如果能持續追蹤孩子瀏覽的網站,並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的觀念,就能解決這種情況[57]。不過,喬治亞大學教授雪拉·切絲()表示,Creepypasta不會比吸血鬼殭屍故事更危險,並認為Creepypasta網站能讓人們成為優質作家[43]

經過此事件後,懷爾的父親比爾()強烈反對改編電影《瘦魔人》的上映,並譴責片商索尼影視娛樂「在延長這三個家庭(指兩名兇手和一名受害者的家庭)的痛苦」[18]。一名女子艾莉森·帕里斯()看完《當心瘦長人》後在網路平台上發起了請求索尼不要推出《瘦魔人》的請願,獲得近2萬人連署[18]。帕里斯表示,「許多孩子不知道瘦長人是虛構的,這會傷害到他們」[18]。雖然《瘦魔人》依舊於2018年在美國上映,但有連鎖電影院選擇不在威斯康辛州放映該片,避免造成傷害[58]

註釋

  1. 指網際網路用戶透過複製粘貼去傳播的恐怖文章或圖像[16][17]

參考資料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1. Gabler, Ellen.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2014-06-02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2. . Tampa Bay Times.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3. . NY Daily News.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2).
  4. Smith, Cathay. . Florida Law Review. 2017-03-06, 70 (1): 10. doi:10.2139/ssrn.3005668.
  5. Chess, Shira.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2-04-01, 15 (3): 374–375. ISSN 1369-118X. doi:10.1080/1369118X.2011.642889.
  6. Chess, Shira; Newsom, Eric. .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4-11-27. ISBN 978-1-137-49113-8.
  7. Dewey, Caitlin; Dewey, Caitlin.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6-03 [2017-06-21].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8. Jones, Abigail. . Newsweek (New York City: IBT Media/Newsweek Media Group). 2014-08-22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9. Romano, Aja. . The Daily Dot. 2012-10-31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10. Dewey, Caitlin. . The Boston Globe. 2014-06-03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11. . BBC. 2012 [201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9).
  12. Tillotson, Kristin. . Star Tribune. 2011-04-27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3. Stampler, Laura. . Time. 2014-06-03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14. Palladino, Christina. . ABC Wisconsin. 2014-06-05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15. Dunlap, Bridgette. . Rolling Stone. 2016-07-29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16. Considine, Austi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12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17. Henriksen, Line. . Women & Performance: a journal of feminist theory. 2013-12-17, 23 (3): 414–423 [2015-04-18]. doi:10.1080/0740770X.2013.8570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18. Greene, Jayson. . Vulture. 2018-08-07 [201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19. Fieldstadt, Elisha. . NBC News. 2015-02-22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20. Gabler, Ellen.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2014-06-02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21. Hanna, Jason. . CNN. 2014-06-03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22. Izadi, Elahe. . The Washington Post (Nash h Holdings LLC). 2015-08-10 [2016-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23. Effron, Lauren. . ABC News. 2014-09-26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24. Davey, Monica; Yaccino, Steven. .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06-07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25. Kuhagen, Christopher. . Waukesha Now (Waukesha, Wisconsin: Now News Group). 2014-06-02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26. Suarez, Alexandra.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New York City: IBT/Newsweek Media Group). 2016-09-09 [201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27. . ETtoday新聞雲. 2017-08-22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中文(臺灣)).
  28. Terry, Jermont; Kust, James. . WTMJ. 2014-05-31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29. Vielmetti, Bruce; Luthern, Ashley.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2014-08-0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2).
  30. . Daily Mail (London). 2014-11-12 [201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31. Varandani, Suman.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4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32. . BBC News. 2015-08-10 [2015-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3).
  33.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34. . CBS.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35. . BBC News. 2017-09-15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36. . WISN-TV 12 ABC News (Milwaukee). 2017-09-16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37. . WMTV. 2017-12-21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38. . CNN. 2017-12-21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39. @ap. (推文). 2018-02-01 Twitter.
  40. Robinson, Kelley. . ABC News. 2018-02-01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41. Palladino, Christina. . ABC Wisconsin. 2014-06-05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42. Wagstaff, Keith. . NBC. 2014-06-04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43. Manjoo, Farhad. .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07-10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44. Collette, Miranda. . Salt Lake City: Deseret Morning News. 2014-06-05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HighBeam Research.
  45. Collette, Miranda. . Deseret News Publishing Company. 2014-06-04 [2018-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46. Sanchick, Myra. . FOX6Now.com. 2014-06-13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47. . Office of the Governor (新闻稿).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48. Robinson, Kelley. . ABC News. 2014-09-03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49. Gerson Uffalussy, Jennifer. . The Guardian. 2014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50. . Zombie Hamster. 2016-01-13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
  51. DePaol, Tommy. . MoviePilot.com.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52. . Flickering Myth. [201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53. . Flickering Myth. [201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54. Wixson, Heather. . Daily Dead. 2019-04-01 [2019-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55. Hibberd, James.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9-03-31 [2019-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56. Maddox, Jessica. .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017, 18 (2): 235–248. doi:10.1080/14680777.2017.1300179.
  57. Tillotson, Kristin. . News. Minneapolis, Minnesota: Star Tribune. 2014-06-06: 2OP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58. Delong, Katie. . FOX6Now.com. 2018-08-08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