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體
白色體(Leucoplast),泛指一種存在植物細胞中,不含色素的色素體,功能為儲存養分或執行生物合成作用,儲存養分的白色體會依儲存的養分類別而特化成澱粉體、油粒體及蛋白質體。廣義的白色體也包括未經照光而退化的葉綠體。
特徵
相較於其他種類的質粒體,白色體缺乏色素並呈現無色,大部分存在於植物的根部、莖部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或存在於一些癒合組織及分生組織,在暗室生長時也會存在於表皮細胞。外型通常呈不規則,可如變形蟲似的改變外型。白色體的大小通常比葉綠體小得多[1]。
功用
澱粉體
澱粉體(amyloplast)是一種白色體,負責將多餘的葡萄糖合成澱粉的形式儲存,留到需要時使用。常見於水果及地下塊根、塊莖等儲存部位,如番薯、馬鈴薯和芋頭等。除了儲存澱粉之外,澱粉體還被認為和植物根部的向地性有關,當澱粉體感受重力變化而在根冠中的平衡細胞(statocyte)沉澱時,會帶動肌動蛋白的活動,刺激其細胞膜的離子通道,這些重力產生的訊號最後造成生長素(IAA)分部的不對稱性,使根部產生向地性。而莖則出現相反的情形,因為生長素分部不均而產生負向地性[2]。
油粒體
油粒體(elaioplasts)也是一種白色體,特化為儲存脂質的胞器,脂質被儲存在油粒體內的許多色素體小球(plastoglobuli)中,色素體小球的主要成分為油滴,也含有少量色素體醌類(plastoquinone)[3]。
轉換
若植物生長在缺乏光線的暗室中,其葉綠體及葉綠體的前導物原質粒體(proplastids)將轉換成黃化葉綠體(Etioplast)[7] ,它們缺乏活化的色素,會使葉片呈現淡黃色而非綠色,由於缺乏色素,黃化葉綠體也能夠被認為是廣義的白色體。在數分鐘的光線照射後,黃化葉綠體會逐漸轉化為葉綠體[4]。
黃化葉綠體沒有類囊體,只有原片層體(prolamellar body),為管狀的膜聚合而成,主要構造為四條管狀的膜聚合於同一個三角型接點[8],管中含有葉綠素的前導物質。在接受照光之後,黃化葉綠體將在細胞分裂素(CK)的作用下轉變成正常葉綠體,類囊體也會在此時由原片層體轉變而成[9]。
參考資料
- 林明煊. . 中華百科全書. [201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劉玉山. . 國科會高瞻計畫資源平台 中學教材示範網頁. 2009-07-10 [201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 Kevin Pyk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6-27 [2019-05-25]. ISBN 0521885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Wise, Robert. . (PDF). Springer. 2007.
- Kerry Grens. . The Scientist Magazine®. 2013-09-23 [2014-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Plaxton, William C. 1511: 73–81. 2017. ISSN 1064-3745. doi:10.1007/978-1-4939-6533-5_6.
- .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中文(简体)).
- 原片層體(prolamellar body)的主要構造如此圖:.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8).
- Anne von Zychlinski‡§¶.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