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揚聲歌頌

眾生揚聲歌頌》(英語:)是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于1900年作词的赞美诗,后来由他的兄弟约翰·罗莎蒙德·约翰逊作曲。赞美诗以19世纪末的非裔美国人为背景。

眾生揚聲歌頌
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
《眾生揚聲歌頌》乐谱
別稱Lift Ev'ry Voice and Sing
作詞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1900年 (1900)
作曲约翰·罗莎蒙德·约翰逊,1905年 (1905)
样本
2021年美国海军乐队演奏的《眾生揚聲歌頌》
  • 帮助

在1900年此诗被首次朗诵后,《眾生揚聲歌頌》在黑人社区中广为流传,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1917年开始将这首赞美诗作为“黑人国歌”来推广。它被收录在42个不同的基督教赞美诗集[1],也曾被多名美国黑人歌手和音乐家演唱。

历史

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佛罗里达浸信会学院主席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曾试图写一首诗来纪念林肯的生日。但由于当时正在进行民权运动,约翰逊决定写一首以美国黑人在重建时期(包括吉姆·克劳法美國南部实行的时期)的斗争为主题的诗。1900年,《眾生揚聲歌頌》首次被500名学生朗诵。他的兄弟约翰·罗莎蒙德·约翰逊后来将这首诗谱成了音乐[2][3][4]

1901年大火后,约翰逊夫妇搬到了纽约市,在百老汇追求事业。在随后的几年里,《眾生揚聲歌頌》在黑人社区内传唱。约翰逊写道:“杰克逊维尔的学生们一直在唱这首歌;他们到其他学校去唱;他们成为老师,把它教给其他孩子。在20年内,它在国家的南部和一些其他地区被传唱”[2][5]

认可

黑人国歌

1919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将《眾生揚聲歌頌》作为官方歌曲[4]。1920年,NAACP将这首歌曲称为“黑人国歌”[6](,后来又称[7][8])。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在第二年被任命为NAACP的第一任执行秘书[5]

将《眾生揚聲歌頌》称为“黑人国歌”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传统黑人大学克拉克亚特兰大大学副教授蒂莫西·阿斯库()认为,使用“黑人国歌”一词可能错误地暗示了黑人社区的分离主义愿望,且这首赞美诗的歌词并没有提到任何特定的种族(这也吸引了人们在非裔美国人社区之外表演此曲)[6]。一些保守派评论员也同样批评将《眾生揚聲歌頌》称为“黑人国歌”体现了分裂主义,是对作为美国国歌的《星条旗》的贬低[9][10]

针对阿斯库的言论,有色人种协进会宣传和政策高级副总裁希拉里·O·谢尔顿()告诉CNN,“黑人国歌被一个非常跨种族的群体采用和欢迎,它表达了成为我们社会中完整的一等公民的希望。”,《眾生揚聲歌頌》经常与“星条旗”一起演唱,或者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活动中与效忠誓言一起演唱,“在我们作为一个组织和在美国的行动中很明显,我们是关于包容,而不是排斥。声称我们作为非裔美国人想要组建一个联盟或因为一首歌而将自己与白人分开,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6]

2022年2月,众议员吉姆·克莱本()宣布,他打算提议将《眾生揚聲歌頌》指定为美国的“国家赞美诗”[11][12][13]

雕塑

奥古斯塔·萨维奇创作了一个以这首歌命名的雕塑,该雕塑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14][15][16]

知名演唱和作品

1923年,男性福音团体曼哈顿和谐四人组(Manhattan Harmony Four )将这首赞美诗录制为“眾生揚聲歌頌(黑人国歌)”()。它于2016年被列入国家录音登记册[17]

马娅·安杰卢在1969年自传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写道,在马娅八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在一位白人学校官员破灭了她同学的教育愿望之后,观众和学生都唱起了这首赞美诗[18]

1975年,詹姆士·布朗穆罕默德·阿里对查克·维普纳的拳击比赛前演奏美国国歌时,引用了这首赞美诗中的一段歌词[5]

1990年,歌手梅尔巴·摩尔发布了该赞美诗的现代版本,此歌曲由R&B艺术家斯蒂芬妮·米尔斯弗雷迪·杰克逊安妮塔·貝克迪翁·沃里克鲍比·布朗史蒂维·旺德杰弗里·奥斯本霍华德·休伊特;以及福音艺术家BeBe & CeCe WinansTake 6克拉克姐妹协助录制。后来,《眾生揚聲歌頌》被沃尔特·E·福恩特罗伊录入国会记录[19]。它还在2016年被列入国家录音登记册[17]

2008年,爵士歌手雷内·玛丽应邀在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一次活动中演唱国歌,但她使用国歌的旋律演唱了《眾生揚聲歌頌》的歌词,引发批评。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后来成为美国总统)被问及此事件时表示,“如果她被要求唱国歌,她应该唱(《星条旗》)那首歌。《眾生揚聲歌頌》是一首美妙的歌曲,但我们只有一首国歌。”[20]

2009年1月20日,共同创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并担任其前主席的民权运动领袖约瑟夫·拉维牧师在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朗诵了这首赞美诗的第三节,开始了他的祝祷[21]

晚间娱乐节目斯蒂芬·科拜尔晚间秀》的乐队指挥乔恩·巴蒂斯特在节目中接待黑人嘉宾时,偶尔会将《眾生揚聲歌頌》纳入其乐队Stay Human演奏的音乐中;他表示,这首赞美诗“将我们与所有站在我们肩膀上的人的历史联系起来——他们为我们享有的和我们正在努力改善的自由而游行、战斗和牺牲。”[5]

2014年,巴拉克·奥巴马的家人史摩基·羅賓森等人在白宫演唱《眾生揚聲歌頌》。

2016年9月24日,在奥巴马发表主旨演讲的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國家博物館开幕仪式结束时,女中音歌唱家丹尼斯·格雷夫斯和合唱团演唱了这首赞美诗。

2017年10月19日,当白人至上主义领袖理查德·斯宾塞佛罗里达大学发表演讲时,该大学的鐘琴演奏了《眾生揚聲歌頌》,以传达团结的信息[22]

2018年4月14日,碧昂絲科切拉音乐节的主场演出中演唱了《眾生揚聲歌頌》[23][24]

2018年5月,这首歌由摩尔门大会堂唱诗班在一期《Music & the Spoken Word》节目中演唱。当时参加演出的是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成员,他们在盐湖城参加全国领导会议[25]

乔治·弗洛伊德抗议活动以来的突出表现

2020年5月,因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谋杀全美国爆发抗议活动。《眾生揚聲歌頌》因在示威活动中被传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5]。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在其解决美国种族差异的行动计划中引用了这首赞美诗,该计划名为《眾生揚聲:拜登的美国黑人计划》()[26][5]。2020年6月19日,Google在其主页上推出了以六月节为主题的涂鸦,以《眾生揚聲歌頌》的第一节为背景[27]。2021年,凡妮莎·威廉斯公共广播公司(PBS)的独立日特别节目《国会第四日》中演唱了《眾生揚聲歌頌》,纪念六月节被承认为联邦假日[9]

歌词

参考资料

  1. . Hymnary.org.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2. . CNN.com.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3. James, Timothy. (PDF). Selah 1 (1). Winter 2013 [2015-0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6).
  4. . NPR.org.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英语).
  5. . Time.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英语).
  6. . CNN.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英语).
  7. Jackson, Jabar; Martin, Jill. . CNN. 2020-07-03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8. Touré. . Time Magazine. 2011-11-17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9. . BIN: Black Information Network. [2022-02-06] (英语).
  10. Castronuovo, Celine. . TheHill. 2021-09-11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英语).
  11. Gibson, Travis. . WJXT. 2022-02-03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英语).
  12. . NPR.org.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英语).
  13. Berry, Deborah Barfield. . USA TODAY.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美国英语).
  14. Bearden, Romare and Henderson, Harry. A History of African-American Artists (From 1792 to the Present), pp. 168–180, Pantheon Books (Random House), 1993, ISBN 0-394-57016-2
  15. . NPR.org.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英语).
  16. . the Guardian. 2019-05-08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英语).
  17. .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7-03-27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9).
  18. Angelou, Maya.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 169–184. ISBN 0-375-50789-2.
  19. Anderson, Susan Heller. "Chron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8, 1990. Retrieved January 20, 2009.
  20. Pellegrinelli, Lara. . All Things Considered. NPR. 2009-07-03 [201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21.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2022-05-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27) (英语).
  22. Diaz, Andrea; Chavez, Nicole. . CNN. 2017-10-20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23. Hudson, Tanay. . MadameNoire. 2018-04-15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24. Schmidt, Samanth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8-04-16 [2018-04-17].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25. . Church News. 2020-06-19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美国英语).
  26. Kight, Stef W. . Axios.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英语).
  27. Porter, Jon. . The Verge. 2020-06-19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英语).
  28. . NAACP.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