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圍牆
沿革
石圍墻庄座落在公館鄉苗27道路與苗25道路交界處,該聚落以庄頭南端的公廟為中心,發展為矩形的集村。居民有九成以上為客家人[2]。1817年(嘉慶22年),拓墾大戶吳琳芳出面,與後新港社平埔族原住民達成協議,出讓荒地80多甲,村民共同組成81股開墾土地。當年建築的石牆高7尺,寬6尺,上面種植著荊棘樹,石牆外側密植刺竹,並在刺竹外圍再種植一圈棘盤。根據石牆內劃分的土地,該地區共建造了四排房屋,內部設有三條縱向路和三條橫向路,以石頭圍繞莊園,因而被稱為「石圍牆」,又稱為石城。。[3][4]此外也設有繳保護費收據。[5]在當時為臺灣唯一生產紅棗的重鎮,此後該地區持續沿用「石圍墻」這個地名。
1965年,石圍牆耆老陳漢因紀念建村歷史,於村內建立石圍牆開闢紀念碑,該紀念碑為長方形砂岩碑,縱104公分、橫44公分。碑陽書「開基壹百五拾年」,概述此碑是石圍牆開墾立基的150周年時,為紀念開墾所立。[6]
另見
參考文獻
- 張志遠. .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9月: 148-149頁. ISBN 978-986-6731-00-6.
- 羅苡榛. . 臺北市: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2011-01-06.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臺灣)).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中文(臺灣)).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臺灣)).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臺灣)).
- 陳漢初. . 苗栗縣: 苗栗文獻. 1991.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