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core (音樂)

硬核舞曲(英语:Hardcore),又称硬核铁克诺(英语:Hardcore techno),简称硬核, 是一种電子舞曲。硬核最初起源于1990年代的英国荷兰德国[4]。硬核通常具有速度较快(160-200 bpm),鼓声、低音部分强,旋律及歌曲主題與暴力有關,接近失真音乐电子身体音乐的探索方式等特点[5][6][7]。硬核日後演变出gabber

历史

1980年代

早期常见的硬核字标

1980年代中期,受比利时Front 242电子身体音乐和工业音乐新浪潮的影响,硬核诞生[8]。硬核有極簡主義节拍有力、有气势汹汹的浊音和中断、有朋克搖滾类似的艺术美感,与迪斯科放克浩室音樂不同[8]。此时电子身体音乐与New Beat结合,产生酸浩室,其特点是声音较硬[9]。1980年代末,硬核与new beat比利时传播并发行乐曲[lower-alpha 1]New beat于1988年传播至西德的法兰克福。

硬核朋克最初指激进朋克摇滚音乐。硬核朋克乐队[lower-alpha 2]让音乐更硬,并重视对音乐的态度和表现形式。他们认为街上音乐应该像街道一样:暴力、地下,但引人入胜、真诚。1980年代后期嘻哈音樂出现时,硬核朋克指较硬的嘻哈音乐。这种音乐与硬核类似:更硬的声音,引人入胜的歌词,尊重说唱歌手(如KRS-One全民公敵組合)的态度。1980年代末期,一些乐队[lower-alpha 3]开始使用“硬核铁克诺”(hardcore techno)这个词,但与硬核毫无关联[10][11][12]。硬核一词最早出现在Sucking Energy (Hard Core Mix)。这首歌创作于1985年,但是属于电子身体音乐(EDM)。

1990年代

1990年,德国音樂製作人马克·特劳纳[lower-alpha 4]称他已经制作出了世上第一支硬核铁克诺乐曲“We Have Arrived”[13]。英國的Together乐队也于1990年发行乐曲“Hardcore Uproar”。Music journalism西蒙·雷诺兹(Simon Reynolds)出版了关于硬核铁克诺的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些硬核乐队[lower-alpha 5]

1990年代早期,英国开始流行原始的碎拍音乐鼓打貝斯。词语“硬核”和“暗核”也指这些音乐。随后一些人[lower-alpha 6]改进了硬核。他们把嘻哈音乐、碎拍、钢琴碎(piano breaks)、低频低音、dub音乐、碎拍硬核等音乐融合,随后演变出快乐硬核早期丛林舞曲

1993年前后,硬核一词才正式出现,并有了明确的定义[14]

保罗·埃尔斯塔克,鹿特丹唱片公司的创立者。

1990年,德国作曲家马克·特劳纳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发布歌曲“We Have Arrived”,标志硬核正式诞生[13][15][11][16]。特劳纳于1989年建立Planet Core Productions公司,该公司共发行超过超过500首乐曲。截止至1996年,其中300首乐曲由他所作[11]。另一个推动硬核发展的重要人物是Miroslav Pajic,简称Miro。他的乐队PCP制作的硬核音乐有缓慢、沉重、黑暗等特点。这种音乐后来演变为暗核和厄核(doomcore)。1991年在美国纽约,铁克诺先驱Lenny Dee联合纽约大部分音乐家,共同创办工业力量唱片公司(Industrial Strength Records)[16]。此公司把纽约变成硬核音乐中心之一。许多美国[lower-alpha 7]和外国作曲家加入了这个公司。在荷兰鹿特丹DJ Paul Elstak[17]与Rob Fabrie共同发展快樂硬核。快乐硬核是一种新音乐,速度比gabber快,低音部分更加饱满[16][18]

1992年,保罗·埃尔斯塔克(Paul Elstak)创立鹿特丹唱片公司。鹿特丹唱片公司是荷兰第一家生产硬核音乐的公司[19]。同年,乌得勒支的The Final Exam銳舞乐队[20]创办ID&T企业。1993年,Thunderdome音乐节建立,其后通过发行CD合辑和举办活动等方式,在欧洲发展硬核。Gabber音乐也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同年,四张硬核合辑发行,并获得成功[21][22][23][24]。许多艺术家[lower-alpha 8]发行快乐硬核和gabber音乐合辑,并因此成名。同年,Freddy B创办莫库姆唱片公司[16],并与许多速核先驱[lower-alpha 9]合作,大获成功。

英格兰Spiral Tribe及其成员[31][lower-alpha 10]硬化酸碎拍,并创造出酸核和硬派铁克诺。1994年,他们创立Network 23唱片公司,为自由派对音乐发展作准备。在法国,也出现了如Laurent Hô等硬核先驱[32]

1990年代晚期,随着gabber热度的下降,硬核逐渐转变,为mákina硬派音樂等受硬核影响的音乐留下一席之地。

2000年代

受硬派音乐和工业硬核的影响, DJ Promo及其公司The Third Movement的发展,使主流硬核在2000年代诞生。主流硬核有更现代、更自然、更慢、更复杂的风格。[15]主流硬核在欧洲,尤其是在荷兰意大利大受欢迎,并新产生了许多乐队[lower-alpha 11][15]。同时,快樂硬核演变出歐陸節拍英核、自由硬核和迷幻出神等新的音乐类型。

2000年代涌现了大量硬核作曲家,并有大量唱片公司成立[lower-alpha 12]。同时,暗核流行,出现了一批新的作曲家[lower-alpha 13]。一些唱片公司[lower-alpha 14]也开始发行暗核音乐。同时自由派对音乐在欧洲流行,推动自由铁克诺(freetechno)的发展。

2001年时,德国乐队Scooter发行硬核歌曲NessajaRamp!。受德国的影响,挪威DJ组合Thomas S. Nilsen Fiction和Steffen Ojala Søderholm开始发展Nightcore。夜核作曲家在2003年中期开始出现在LimeWire上,2006年开始出现在YouTube上。

2010年代

2010年代起,在Angerfist等艺术家的带动下,硬核迅速发展,其唱片公司和作曲家遍及全球。硬核在北美最大的音乐会,电子音乐嘉年华(Electric Daisy Carnival)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Angerfist在世界DJ选手100强上排名第39[33]

2010年代中期,流行音乐发生了变化。硬核从主流硬核,逐渐转变成速度较快的法核和恐核,速度从160 bpm提升到200 bpm及以上。虽然法核和恐核早已出现,但是在2015年左右,由于一些艺术家和大型活动,它们才受听众青睐。硬核市场因硬核速度的提升而广阔。流行音乐也受硬核影响,向更快、更响、更欢快的方向发展[34]。硬核也吸引其他作曲家[lower-alpha 15]创作硬核乐曲[35][36]

2010年代末,硬核在欧洲流行。荷兰参加硬核音乐节的人大幅上升。2019年的Thunderdome音乐节有接近四万人参加,是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硬核音樂活動[37]。硬核音乐节也在荷兰以外的欧洲国家[lower-alpha 16]定期举行。在艺术家的宣传下,硬核在美国各大城市逐渐普及,但真正知晓硬核的人数并不多。

硬派舞蹈

硬派舞蹈(英语:Hard dance) 属于电子舞蹈音乐流派。硬派舞蹈速度快,但通常比硬核音乐慢一些;鼓声有力,但声音不太刺耳。硬派舞蹈囊括了硬浩室(hard house)、hard trance硬派音樂以及一些区域的歐陸舞曲[lower-alpha 17]。有时硬派舞蹈也包括硬核舞曲的一些类型(法核快樂硬核)。硬派舞蹈也会和硬核铁克诺音乐混谈。

硬核盛典

  • Defqon.1 Festival
  • Masters of Hardcore
  • Sensation
  • Thunderdome音乐节
  • Dominator Festival

另见

注释

  1. 如1988年HNO3的Doughnut Dollies、Export的Action In Paradise、Tribe 22的Acid New Beat和I Sit On Acid by Lords Of Acid,1989年Rhythm Device的Acid Rock和Dirty Harry的Double B,1990年The Project的Do That Dance
  2. 黑旗乐队Minor ThreatBad Brains
  3. à;GRUMH...PankowLeæther Strip
  4. Marc Trauner,又名Mescalinum United
  5. L.A. Style人力资源
  6. 超凡樂團Lords of AcidGoldie
  7. Deadly Budathe Horrorist
  8. 3 Steps Ahead、DJ Buzz Fuzz、The Dreamteam、Neophyte、Omar Santana和Charly Lownoise and Mental Theo
  9. Technohead、Tellurian、the Speedfreak、Scott Brown[25][26][27][28][29]和比利时的Liza N'Eliaz[30]
  10. 如Stormcore、69db、Crystal Distortion和Curley
  11. 如Endymion、Kasparov,、Art of Fighters、The Stunned Guys 和DJ Mad Dog
  12. 如Epileptik、Audiogenic、Les Enfants Sages、Tekita、Breakteam、Mackitek、B2K 和Narkotek等
  13. Ruffneck、Fifth Era和The Outside Agency
  14. 酵素唱片公司、Crossbones和Bloc 46
  15. 棉花糖獵頭者CarnagePorter Robinson
  16. 西班牙[38]俄罗斯[39]奥地利[40]瑞士[41]捷克[42]
  17. mákinalento violento

参考

  1. Jon Savage. . [11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2.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2).
  3. Ship, Jesse. . Noisecreep. August 22, 2012 [January 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4. David Robb. (PDF): 134–135. 2002 [17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22).
  5. . [12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6. Dirk Moelants. (PDF): 2. 13 September 2003 [8 May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2 October 2013).
  7. Ishkur. .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8. . EuroPopMusic.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9. Johannes Ripken. . Johannes Ripken. 10 May 2012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November 2012).
  10. SPEX music magazine: Hardcore-Techno-Beat aus Florenz!, p.49, issue 9/89, September 1989
  11. Reynolds Simon. . 1998. ISBN 978-0330350563.
  12. New Life Sound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1989).
  13. . Planet Lyrics.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Trauner was co-founder of record label Planet Core Productions and has been credited with creating the first hardcore techno/gabber track in 1990, 'We Have Arrived', under the name of Mescalinum United
  14. . dj.dancecult.net. [17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15. . fantazia.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16. Peter Shapiro. . 1999: ? [202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17. . djguide.nl.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荷兰语).
  18. Vladimir Bogdanov. . 2011.
  19. . Rotterdam Records.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 December 2013).
  20. . Thunderdome. 20 June 1992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September 2013).
  21. 5th Raider. . gabber.no.sapo.pt. 31 December 2004 [27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16).
  22. 5th Raider. . gabber.no.sapo.pt. 19 July 2001 [27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16).
  23. 5th Raider. . gabber.no.sapo.pt. 30 July 2001 [27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16).
  24. 5th Raider. . gabber.no.sapo.pt. 22 August 2007 [27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16).
  25. . : 2071.
  26. . [27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27. . Musikindustrie.de. [17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德语).
  28. . Mokum Records. [11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29. Wyburn, Claire. . M8. April 1996, (85): 10–11.
  30. . 2003: 43 (法语).
  31. Stéphane Hampartzoumian. . 2004: 153 (法语).
  32. Morgan Jouvenet. . 2006: 137–138 [202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法语).
  33.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34.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35.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36.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37.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38.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39.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40.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41.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42. . [1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