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
碳酸锂(Li2CO3)是一種无色单斜系晶体,微溶于水、稀酸,不溶于乙醇、丙酮。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多用於躁狂症的治療。
碳酸锂 | |
---|---|
IUPAC名 Lithium carbonate | |
识别 | |
CAS号 | 554-13-2 |
PubChem | 11125 |
ChemSpider | 10654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XGZVUEUWXADBQD-NUQVWONBAY |
ChEBI | 6504 |
RTECS | OJ5800000 |
KEGG | D00801 |
性质 | |
化学式 | Li2CO3 |
73.8909 g·mol⁻¹ | |
外观 | 白色无味固体 |
密度 | 2.11 |
熔点 | 723 °C |
沸点 | 1310 °C |
危险性 | |
警示术语 | R:R22-R36 |
安全术语 | S:S24 |
主要危害 | 腐蚀性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性质
白色单斜,鹼性晶体,无潮解性,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可以通过用碳酸根离子沉淀溶液中锂离子的方法来制备。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从溶液中析出的碳酸锂不含结晶水。由于锂离子具有很强的极化性,因此碳酸锂的热稳定性比其他碱金属碳酸盐要差一些,加热到熔点以上时,便会发生分解,产生氧化锂和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锂的水悬浮液中时,碳酸锂即转变为酸式碳酸锂而溶解。如果再将酸式碳酸锂的溶液加热,则又放出二氧化碳,并沉淀出碳酸锂。碳酸锂的这个性质可用于除去其中的杂质。
历史
碳酸锂在精神科临床的应用其实相当偶然。1940年初,氯化锂曾代替氯化钠用于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以降低钠离子的摄入量;后因其毒性作用而于1949年放弃使用。1949年,澳洲医生约翰·凯德(John Cade)在研究躁郁症的成因时估计它与尿酸有关,不过由于尿酸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小,难以进行动物实验,而尿酸锂是最易溶于水的尿酸盐,于是他就用尿酸锂来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接受过尿酸锂的动物都变得十分温驯和安静,攻击行为得到控制。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尿酸锂中的锂离子才是关键所在,于是他便进一步进行实验,并在期刊上发表文章《锂治疗精神兴奋》,正式将锂引入精神科临床用于躁狂症的治疗。
用途
工业上碳酸锂用于制造其他锂盐,如氯化锂和溴化锂等。它还在搪瓷、玻璃、陶瓷和瓷釉中作为氧化锂的原料,也被加到电解制铝的电解槽中,用以增加电流效率和降低电解槽的内阻和槽温。在医学上,则用于躁狂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引用
参见
- 《碳酸锂的临床应用》山东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76065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