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英語:,縮寫:),是一個於1997年成立的國際組織[1],總部設於荷蘭海牙,與聯合國密切合作,是為執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而創立的,以實地查察等方式,推行禁用及銷毀化學武器的工作。[3]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標誌 | |
OPCW成員國(綠色部份) | |
成立時間 | 1997年4月29日[1] |
---|---|
類型 | 跨政府机构 |
總部 | 荷蘭海牙 52.091241°N 4.283193°E |
會員 | 192個成員國 以下6個聯合國會員國未加入: 埃及 以色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南蘇丹 |
官方語言 | 英語、法語、俄語、漢語、西班牙語及阿拉伯語 |
總幹事 | 费尔南多·阿里亚斯 |
官方機構 | 締約國會議 行政會議 科技秘書處 |
預算 | 7,100萬歐元(2012年)[2] |
員工数 | 約500人[2] |
獎項 | 诺贝尔和平奖 |
網站 | opcw.org |
2013年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公布,「因其對消除化學武器的多方努力」,頒授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4]。
成員國
所有《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締約國均自動成為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成員[5]。只有以色列並非成員國,全因其簽署並未獲得承認。而北朝鮮和南蘇丹則沒有簽署公約[6]。埃及方面表示,若以色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埃及将会签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7][8][9]。以色列方面表示,仅当邻近地区全部国家都签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仅埃及未签署),以色列才会签署该公约[7][10]。
结构
包括以下几个机构[2]:
- 缔约国大会:由全体成员国组成,审议《公约》范围内任何问题并做出决定;
- 执行理事会:41个执理会成员由大会选出,向大会负责,任期两年,是禁化武组织的执行机构;
- 技术秘书处:协助大会和执理会行使其职能,包括执行《公约》的核查条款。
总干事
总干事是该组织的领导人,由大会任命产生,至今共有三任总干事,现任者是来自西班牙的费尔南多·阿里亚斯[11]。
国家 | 人物 | 开始任期 |
---|---|---|
巴西 | 何塞·毛里西奧·布斯塔尼 | 1997年5月13日[12] |
阿根廷 | 羅赫略·菲爾特 | 2002年7月25日[13] |
土耳其 | 艾哈邁德·于聚姆居 | 2010年7月25日[2] |
西班牙 | 费尔南多·阿里亚斯 | 2018年7月25日[14] |
總幹事的任期為4年,但第一任總幹事何塞·毛里西奧·布斯塔尼在其第二任期中只任職了一年左右。這是因為成員國對布斯塔尼缺乏信心,所以致使他被解僱。[15][16]成員國美國指出布斯塔尼共有三個原因讓成員國對其失去信心,分別是:「兩極化和對抗性的行為」、「管理不善」和「在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中倡導不合時宜的職位」。[17]
可是,解僱隨後被國際勞工組織行政法庭確定為不當的,並要求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賠償布斯塔尼50,000歐元作為精神損害賠償、給予他第二任期的所有工資、並代他交付法律費用。[18]
與聯合国的關係
此組織並非聯合國的下屬機構,但與聯合國在政策和實際問題上合作。於2000年9月7日,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聯合國簽署了合作協議。該協議列出了他們將會合作的項目。[19]自此,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調查員便可用聯合國通行證到達目標國。[20]同時,联合国区域集团亦會監管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執行理事會,並提供非正式的討論平台。[2]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1],表彰其「對消除化學武器的多方努力」[4]。在官方公佈得主的1小時前,挪威廣播公司就已經洩漏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獎的消息了[22]。
授獎獻詞的用語極具針對性,包括「最近在敘利亞发生的事件中,化學武器再度被滥用」「尤其是美國與俄羅斯,沒有遵守於2012年4月的最後期限前銷毀WMD的規定」[23][24]。此次授獎,顯然是對國際危機的及時回應。[3][25][26][24]
参考文献
- .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rmament Affairs.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 .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Cowell, Alan. . New York Times.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PDF). 諾貝爾基金會.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14).
- . Opcw.org.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 . Opcw.org.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Ravid, Barak. . 国土报. 2013-09-12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耶路撒冷邮报. 2009-05-13 [201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Gulhane, Joel. . Daily News Egypt. 2013-11-10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Sanders, Edmund. . 洛杉矶时报. 2013-09-12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 OPCW. [202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英语).
- A Stanič.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4, 98 (4): 810. JSTOR 3216704.
- .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2 September 2008 [24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 . www.opcw.org.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英语).
- .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 . BBC News. 22 April 2002 [19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US Bureau of Arms Control. 2002-04-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 .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聯合國General Assembly 第55屆 Resolution A/RES/55/283 [21 August 2007].
- OPCW, The Legal Tex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MC Asser Press, p336
- 禁化武组织获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3.,亚太日报,2013年10月12日
- .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 . BBC News. 2013-10-11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Nobel Prize Organization.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 . Times of India.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Fox News.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