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達基

山達基英語:),非正式中文譯名包括「科學神教」和「科學教」(香港傳媒普遍稱之為「科學教派」),是一套信仰與修行活動的體系及宗教,由L·羅恩·賀伯特所創立。山達基教會始於1952年,山達基的前身是賀伯特更早期的一套自我幫助的系統──戴尼提。為宣傳教義,賀伯特於1953年於美國紐澤西建立了山達基教會。山達基在台灣阿根廷澳洲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克羅埃西亞印尼義大利墨西哥尼加拉瓜葡萄牙南非已被合法認定為宗教[3][4][5][6][7][8][9][10][11][12][13]。但在如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地区,山達基並沒有宗教地位,依各国规定被視為邪教營利組織等。

山达基
山達基的符號。S代表山達基(Scientology),連繫着KRC(上)和ARC(下)三角形。[1]
成立時間1952年
創始人L·羅恩·賀伯特
類型宗教 / 商业[註 1]
總部 美國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县[2]
宗教技术中心主席
大衛·密斯凱維吉
網站scientology.org
備註Flagship facility: Church of Scientology International,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位于美國克利爾沃特的山達基大樓

綜述

山達基教導人們,人是不朽的精神個體,然而此個體已經忘記他自己真正的本質。山達基恢復靈性本質的方法,是某種形式的諮商,被稱為聽析(Auditing—Scientology)。從事聽析的參與者,其目的在於意識清醒地重新經歷他們過去的痛苦或受傷的事件,以便讓他們從那些事件有限的影響中釋放出來。成員按照明定的數額捐獻,就可以獲得研讀的教材與聽析課程。

有許多個組織被成立來實行山達基的運用,最著名的就是山達基教會。山達基建立并贊助了多種社會服務計畫,包括:快樂之道,一本表述了數十條道德規範的手冊;那可拿,一個反毒的計畫;可明納,一個監獄罪犯的更生改善計畫;公民人權委員會,旨在消除医学精神科领域的组织;學習技術,一套教學法;志願牧師(Volunteer Ministers),一個完成網上課程即可以任职的計畫,還有商業經營管理的方法(World Institute of Scientology Enterprises)等,另外还有The Delphian School和贺伯特管理学院等不被认可的教育机构。這些機構屬清新擴展委員會,往往不直接表明與山達基的關係从而間接招募教徒,同时通過收取书籍版權及其他服务費用使教會獲得可觀的收入,完成建立一個山達基世界的任務[14]

最廣為人知的山達基信徒包括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約翰·屈伏塔,和台灣女演員張瑞竹[15][16]

在美國的《宗教爭論百科全書》中提到:「雖然山達基提出以下問題:『該如何為宗教做出定義?以及由誰做出定義?』但大多數學者承認它是一門宗教,這門宗教的來源和基礎,是源自美國的個人主義,以及在1950年代盛行的靈性交流。」[17]

大衛.G.布羅姆利對山達基的評論是:「透過增加新的存在觀點,以加強人們的力量;只有超凡卓越的信條才能賦予希望,並為人類做出定義。」[18]

美國華盛頓大學宗教學副教授法蘭克.K.弗林寫道:「很明顯,山達基擁有自己典型的宗教儀式與禮拜慶典,也具有獨一無二的靈性生活形式。」弗林副教授進一步提到,一門宗教需要「相信某種抽象或無限的事物、實踐(儀式和行為守則)以加強信仰,以及一個由信仰和實踐所維持的社區。」山達基擁有所有以上這些特質。同樣地,美國世界宗教也表示:「山達基包含和大多數其他宗教一樣的要素,包含傳說、經典、教義、禮拜、神聖的修行活動和儀式,對道德與品格的期待、一群信徒、神職人員與教會組織。」[19]

山達基一開始就飽受爭議,除多国政府外,它也常被媒體、前山達基人描述為一個邪教[20][21][22],進行財務上的詐騙,並虐待其成員,為其靈性上的服務收取過高的費用。山達基教會對付這類的批評者一貫採用訴訟的手段,而它積極追趕其敵對者的態度,常被視為騷擾。山達基另一項飽受爭論之處,在於其相信希坦(Thetans)轉世,而且在靈魂生活在地球之前,曾經在別的星球上生活過。山達基以前的成員提到,賀伯特所寫下關於過去遙遠外星上所發生的事,現在被於高等級的保密中,除非成員繳付數千美元給山達基教會之後,才會對他們揭露這些事情。另一個山達基人飽受爭議的信念在於,他們相信精神科医学的医疗技术具破壞性和杀伤性,並且已被濫用,因而认定這些技术方法必須被廢止。

山達基以及其附屬組織(以下簡稱該組織)推出的「民俗療法」及「偏方」在國外引起相當大的爭議。[23][24][25]。该組織宣稱主流的醫學對於該組織的「偏方」存有偏見,因此那些「鼓吹用藥的醫學專家學者無法相信該組織能提供一種不需服藥就能治百病的療法。」[26]該組織表示,那些對於該組織的詆毀皆是肇因於自身的偏見人格所致。[27]也因此那些人是「藥物濫用的擁護者,不是在吸毒就是在販毒」。[28]

山達基教的「旨在脫離藥物使用」的偏方被專家學者形容為「從醫學理論與實務上來說都是危險的,[29]強不知以為知[30][31][32]以及假醫治、真詐財(medical fraud)[33]」,醫學界專家也認為山達基教的「教育計畫」的內容「毫無醫學知識可言,從基本的藥物對生理、心理的交互作用及藥物濫用都與具有科學實證的醫學證據相違背,甚至連用詞都出現張冠李戴的情形」[34]

词语释意

山達基的英文字 Scientology,是拉丁字 scientia(知識、技巧)與希臘字 λόγος lógos(意指「表達內在思想的文字或外在形式並且使人了解」)組合而成,而 scientia 源自一個動詞 scīre(知道)。因此,山達基意指「了解關於知道」(英語:)。[35]

1901年,艾倫·厄普得(Allen Upward)虛構了 Scientology 這個字,作為一個輕蔑的用語,用來代表「對科學的學說主義不經思考而盲目的接受」(亦即「盲目迷信科學」之意)。這是根據 Internet Sacred Text Archive 所引述厄普得一本罕為人知的著作 The New Word 之前言:「這個字代表理想主義」。然而該出版者也寫道:「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賀伯特知道這本非常罕見的書」。

1934年,哲學家Anastasius Nordenholz發表了一本書,當中用 Scientology 這個字來代表「有關科學的科學」。然而也無法確知賀伯特是否知道這個字早先的用法。

山達基的歷史

戴尼提

山達基是由L·羅恩·賀伯特發展出來,用來接替他更早的一套自我幫助的系統,也就是戴尼提。戴尼提使用一種諮商的技術,稱為聽析。賀伯特研發這種技巧,讓人可以意識清醒地回想自己過去某個遭受創傷的事件。戴尼提本來是要用來作為一種新的心理治療,並沒有人預料到它會變成一個新宗教的基礎。

賀伯特,本身是美國一位纸浆杂志的作家,特別專精於科幻小說。賀伯特首次將他有關人類心靈的想法,發表於《探險者俱樂部期刊》(Explorers Club Journal)以及1950年五月號的《惊奇故事》雜誌。在當時,賀伯特有兩位重要的支持者。一是小約翰·W·坎培爾(John W. Campbell Jr.),他是《驚駭科幻小說》的編輯。另一位是約瑟·A·溫特博士,溫特希望醫療團體能夠接受戴尼提,因而寫了一份論文概述戴尼提療法的原理與方法,並於1949年把此論文提交《美國醫療協會期刊》與《美国心理学期刊》,但都不為二者接受。

1950年5月,賀伯特發表了《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一書。這本書在該年6月就進入《紐約時報》銷售排行榜,並且盤據榜上直到該年年底;但仍有指控指出,因書籍零售商曾經收到來自出版社,但貼有其他書店價格標籤的《戴尼提》,因此該指控懷疑銷售數字為虛構交易產生,不過這並未經過公允證實。《戴尼提》吸引了廣大群眾使用書中的指示,把書中的方法互相應用到彼此身上,並且靠他們自己就成為戴尼提的實踐者。這個不斷成長的戴尼提運動,賀伯特發現自己成了其領導者。賀伯特變成一位家喻戶曉的演說者,並且在紐澤西州伊莉莎白市,成立了「賀伯特戴尼提研究基金會」。他在基金會訓練了第一批戴尼提的諮商員,或稱「聽析員」。

戴尼提不久就遭人非議。《美國醫療協會期刊》的編輯,莫里斯·費許班,當時他以拆穿假的醫術而聞名於世,他就駁斥賀伯特這本書。《新聞週刊》上的一篇文章寫道:「戴尼提的概念並不科學,不值得檢視或討論」。在1951年1月紐澤西州醫療檢驗委員會對賀伯特戴尼提研究基金會提起訴訟,指控其未領有執照而教導醫療技術。此項訴訟最後導致了基金會的破產。

部分戴尼提的使用者回報了他們的一些經驗,而這些經驗他們相信是屬於前世的經驗。在1951年早期,輪迴轉世這項概念在戴尼提內部掀起了激烈的辯論。坎培爾與溫特,這兩位仍然希望醫療團體能夠支持戴尼提,因而主張禁絕轉世這項議題。然而賀伯特認真看待這些前世事件的報告,並假設希坦(thetan)是存在的。希坦是一個類似靈魂的概念。這是導致非宗教性的戴尼提,演變到山達基宗教的重要的因素。

同樣於1951年,賀伯特引進了心靈電儀表(Electropsychometer,簡稱 E-meter),作為輔助聽析之用。這個裝置是基於賀伯特的設計,而山達基人以此作為一個實用的工具,用來檢測受聽析者心靈狀態的變化。

當賀伯特把戴尼提療法轉換成山達基這門宗教時,牛津大學的傑斯伯.艾格德.彼得森推測,這門宗教自建立之初,就對人們有所助益;賀伯特在前世與靈性方面的探索也是。[36]澤爾納和夏弗爾寫道:戴尼提的目的應該是讓個人能達到「更高的」狀態。這個英文字母源自希臘文,意指「穿越」和「靈魂」。山達基聲稱,這是一種可以讓人使用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降低負面情緒的影響。[37]根據賀伯特的說法,戴尼提主要的想法之一是:與生存相關的基本指令就是生存。根據休伊.厄本的說法:之後,它形成山達基絕大部分的基本原理。[38]在1954年年終時,賀伯特為山達基做出定義:這門宗教專注於靈性,和戴尼提完全不同;他將山達基定義為一門科學,而戴尼提則是專注於個體本身。賀伯特說:「戴尼提是應用於人這個生命有機體的一門科學;而山達基是一門宗教。」[38]

在成立山達基教會之後,賀伯特寫下教會的信條。山達基的信條強調三個重點:個體能自由表達對宗教的想法;心理治療原屬於宗教範疇;以及治療身體是屬於靈性的領域。[39]在1950年代,大力支持戴尼提的人中,包括《驚奇科幻小說》的編輯,約翰.坎貝爾,以及約瑟.溫特醫師。坎貝爾曾出版一些賀伯特的短篇小說;而溫特醫生則希望他的同事同樣會被賀伯特的戴尼提系統所吸引。[40]傑卡布.金恩這位學者稱讚賀伯特對印痕的描述:偏差錯亂把最好的意圖攪亂了。他說:「這些印痕是一連串發育不良的推理,會減少我們做好事的能力,並降低我們求生的能力。」賀伯特將印痕比喻成是「一種心理的附屬物」,它會阻礙一個人做出明智決定。[41]金恩進一步堅稱,戴尼提能幫助一個人找出不合理恐懼的來源。他強調:「戴尼提為前人的神祕主義做出一項明確闡述,為戴尼提畫出一個有限的範圍。然而,山達基則遠遠超過這個範圍,它進入前世的領域,甚至是離體的現象,」山達基對離體的定義是,個人能清楚察覺身體與靈魂分離的現象。[42]

宗教學者多勒.瑞斯朗.克里斯提森(Dorthe Refslund Christensen)宣稱,賀伯特對治療和宗教想法的陳述,也就是戴尼提和山達基是基於一個單一的想法:「人們過著悲慘的生活,但這有辦法可以解決。」在《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的開頭,說明戴尼提的背景,人類專注於「尋找一門心靈的科學,不只可以分離出生命的共通點,更能找到思想的目標」,同時分離出「奇怪的疾病和偏差錯亂」的唯一來源。賀伯特宣稱,長久以來,不同文化對人類苦難的兩個解答一直是宗教和神奇的修行活動。而現代的精神科治療將電擊和腦部手術納入他們的治療方式中,根據精神科醫生的說法,這些方式將患者變成「軟弱無助的僵屍」。賀伯特聲稱,戴尼提是這個窘境的解答。[43]

山達基教會

1952年,在早先戴尼提所建立的的基礎架構上,賀伯特發表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稱為山達基。山達基也是一種宗教性的哲學思想。1953年12月賀伯特在紐澤西州的肯頓市,成立了三個教會:美國科學教會(Church of American Science)、山達基教會(Church of Scientology)、靈性工程教會(Church of Spiritual Engineering)。1954年2月18日,在賀伯特的祝福之下,其追隨者創立了第一個地方性的山達基教會,加州山達基教會(Church of Scientology of California),其採用了「L·羅恩·賀伯特所創之美國科學教會之目標、目的、原則與信念」。這項運動如野火燎原般展開,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其他英語系國家如英國、愛爾蘭、南非與澳洲紛紛加入。在加州之後第二個成立的地方性教會,是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市。1955年,賀伯特在華盛頓特區建立了山達基創始教會。1957年,加州山達基教會得到了美國稅務局的稅務豁免權,其他地區性教會也陸陸續續得到此權利。

然而在1958年,美國稅務局開始檢視在這項權利之下,其中是否有侵吞款項的情事。1959年,賀伯特旅居英格蘭,在英國待到1960年代中期。教會此時也經歷了更近一步的質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始調查關於山達基教會對其電儀表所做的宣稱。1963年1月4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突襲山達基教會,扣押了數百台電儀表,視之為非法的醫療儀器。這項儀器自此之後就附上了一個免責聲明,說明它們是純粹宗教性的用具。

在1960年代中期,山達基教會在澳洲好幾個州遭到禁止,始於1965年維多利亞州。此項禁止令是基於《安得森報告》,該報告指出,聽析的過程牽涉到「指令」催眠,這是催眠師用來對病患施以「正面命令性的控制」。該報告總結指出「多數的山達基和戴尼提技術都屬於命令性的催眠,因而具有危險性...委員會從多位具有高度聲望的專家證人所聽取的科學性證據[略]不可避免地導向一個結論,正向催眠與多數山達基的技術僅有名稱上的差異而已。許多山達基的技術實際上都是催眠的技術,賀伯特並沒有改變催眠的本質,只是改了一個名字。」[44][45]澳洲教會被迫在「新信仰教會」之名下運作,山達基這個名稱與其修行活動在幾個相關的州變成不合法的。為了撤除該禁令,在法院纏訟數年之久。

在發展山達基的過程中,賀伯特經常變更一些相互衝突的技術。在那個時期,山達基人的核心幹部,並不是基於對特定教條的信仰,而是基於對賀伯特本人堅定無疑的信任。

1966年,賀伯特卸下山達基的行政主管之職,以專心致力於研究與寫作。翌年,他成立了海洋機構,並將其發展成山達基內部的精英團隊。海洋機構的基地是三艘船,「黛安娜號」、「雅典娜號」與「阿波羅號」,並以阿波羅號作為旗艦。在海洋機構成立一個月之後,賀伯特宣布他達到了一個突破性的發現,這項發現就是「OT III」的資料,該資料聲稱提出了一個方法,可以克服阻礙靈性進展的數種因素。這些資料一開始是在船上發放,後來由被指派到陸上高級機構(Advanced Organizations)服務的職員散播出去。1967年美國稅務局撤銷了山達基的免稅權,聲稱其活動屬於商業性質,並為了賀伯特的利益而運作,而不是為了慈善或宗教的目的。這項決定引起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稅務局史上最久的訴訟行動,教會向稅務局提出約200宗訴訟,以爭取教會的權益。此外大約有2,300個山達基人告上法庭,千篇一律要求支付教會的費用免稅,稅務局的支出遠超過了每年的訴訟財政預算。教會並成立了「稅務局告密者全國聯盟」,許多人並不知道它的背後是山達基。爲了終止所有官司,稅務局恢復了教會的免稅地位,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間接承認山達基是宗教,而不是經過立法或司法程序。[46]

1979年,在白雪公主行動的期間,FBI進行了多次搜捕行動,教會的守護辦公室11名資深人員,被控妨礙司法、盜竊政府機構、竊取文件與政府財產,並宣告有罪。

1981年,山達基首次將德國政府告上法院。[47]

1982年1月1日,宗教技術中心(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簡稱 RTC)成立,其目的是為了監管並確保山達基的技術有被標準地應用。1982年11月11日,前頂尖山達基人與RTC意見不和,因而創立了自由地帶 (山達基)(Free Zone)。後來自由地帶以「羅恩的機構」(Ron's Org)為人所知,並由前任賀伯特山達基旗艦阿波羅號海洋機構艦長「比爾」羅伯森(Bill Robertson)所領導。自由地帶組織是在德國的法律與限制之下創立的。

1983年,澳洲高等法院無異議通過,認可山達基為澳洲之合法宗教,推翻了在安得森報告之後,對教會活動的種種限制。

1986年1月24日,L·羅恩·賀伯特在他的農場(鄰近加州聖路易歐比斯波)辭世,由大衛·密斯凱維奇接任組織的領導者。

在1993年10月1日,根據美國國稅局第501(c)(3)條的規定,該局發文承認國際山達基教會和其所屬150間教會免稅的資格。在此之前兩年,該局對全球山達基教會的活動,進行了史無前例徹底的檢查。最終的結果是,美國國稅局發表判決書承認國際山達基教會──山達基宗教的母教會和其所屬150個教會、中心及社會改善團體屬於宗教和慈善團體。

教義與活動

山達基可定義為「靈魂與自我、眾宇宙及其他生命間關係之研究與處理。」。山達基是一門應用性宗教,包括教育、戒毒、企業管理、婚姻、處理壓力、工作、藝術、溝通等等層面。山達基主張人的本質為一「精神個體」,擁有無限的能力與善良本質。山達基鼓勵信徒在家庭事業、人際關係方面開拓各種可能性。透過「淨化程式」,排除身體內藥物和毒素對心靈的影響來提昇生命品質。

根據L·羅恩·賀伯特的說法,他在1950年發展出了「戴尼提」這項另類心靈治療體系,然後他對於心靈的研究更深入之後,又發現人有靈魂,並非只活一輩子。戴尼提(Dianetis)是山達基的先驅以及分支研究。「Dianetis」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dia」(穿越)以及「nous」(心靈或靈魂),戴尼提就是「靈魂對身體的影響」。因此開始使用宗教名義,創立山達基教會。

山達基常使用「牛津能力分析」讓一個人瞭解他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

山達基的活動包括「聽析」──由受訓練者幫助被聽析者,可清除「過去生命中的印痕」,重新取得一個人對生命的新的看法,提高覺察能力。聽析的精確定義是:問一個人一個問題(所問的問題是可被了解與回答的),然後取得問題的答案,接著對這個人示意這個答案。印痕是在肉體疼痛無意識及半無意識,或失意(心靈上的打擊)時所記錄下來的事件,根據定義,它的內容必須包含撞擊受傷或情緒上的失落。印痕包含了完全或部分無意識時所出現的每一種感知,是非理性行為和長期身心性疾病的根源。

聽析有個輔助儀器,名為心靈電儀表(E-Meter),透過微量電流,測量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或狀態改變的情形。山達基的第一個技術稱為戴尼提,是賀伯特1950年發表的著作。山達基的聽析時數、心靈電儀表,教義的經典書籍、DVD、CD等,可由學員捐獻財物的形式換得。

Scientology的成員認為它是「一門應用宗教哲學,提供一個清楚而鮮明的深入理解,幫助你發揮心靈的潛能。」[48]

Scientologist的目標是移除心理障礙,那被稱之為「印痕」,這樣才能喚醒希坦,「瞭解他們真正的個人特質,並獲成完整的力量,以及控制質能時空。」[49]

賀伯特原本宣稱並堅持是根據最早的科學方法。他提倡:「延續科學的敏感度,並進入靈性的真實性,這透過使用電儀表聽析才能體驗得到。」Scientologist通常喜歡把賀伯特的教誨說成是知識、技術和可行性,而不是信仰或信念。賀伯特對《戴尼提》和山達基的描述是「技術」,並宣稱這是根據他們的「科學精確度和可行性」所做出的宣言。

賀伯特試圖「打破介於科學(客觀、外部)與宗教(主觀、內部)之間的障礙,並形成一份知識體系」,並聲稱山達基的認識論是「完全的客觀」。儘管沒有延續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Scientology聲稱能夠透過科學延續下去。賀伯特說:「除非你已經觀察到了,否則Scientology裡沒有什麼是真的;而唯有根據你的觀察,Scientology才是真的。」唐納德·A·韋斯布魯克堅稱,這種透過自我宣稱的自我科學化,也可以在其他新興宗教傳統中找到,例如基督科學教會宗教科學美國摩爾科學教堂[50]

威廉·希姆斯·本布里奇,這位在宗教研究方面頗負盛名的社會學家,在提到Scientology的起源時, 說它是科幻小說的次文化,也和嚴謹的宇宙起源論「協調一致」,但卻更為精確。雖然科幻小說試圖影響並對抗科學的目的,但它卻有助於讓新宗教得以誕生,Scientology也包括其中。雖然它宣傳科學,但同時也扭曲它。科幻小說大師范佛特有一本基於普通語義學的小說,就是根據早期Dianetics和Scientology的發展;以及由阿弗列德.科日布斯基創造的偽科學,其目的是為了治療個人及社會問題。[51]

Scientology教會的成員相信賀伯特「發現早已存在的真理,並透過研究形成公理」,因此引導出Scientology是一門科學的想法。教會說,賀伯特創造出「靈性技術」,以推動Scientology的目標。根據教會的說法,「如果你適當地將技術應用在人身上,Scientology百分之百有效,因為這個人真心期望改善他的生活。」潛在的主張是Scientology「十分精確」而且「可靠」。[52]

茲努神話

茲努(原文作Xenu或Xemu),出自於山達基高階資料。[53]

據說在七千五百萬年前,茲努是銀河聯盟(Galactic Confederacy)的首領,統治著26顆恆星及76顆行星,其中包括地球(當時地球名為Teegeeack)。為了解決人口過剩問題,茲努將數十億外星人送往地球各處的火山。這些外星人搭載的交通工具,是外型類似DC-8客機的太空船。然後,茲努引爆核彈,將外星人殺死。他們殘留下來的精神體,正是對人類造成精神傷害的主要原因。

山達基將一個人的靈魂稱為希坦(此名詞源於希臘字母θ)。而那些遭殘殺的外星人所遺留之靈體,則稱為希坦靈體

根據山達基的資料,茲努所領導的銀河聯盟,其完整歷史記錄,必須待學員聽析至OTⅢ(Operating Thetan)後才能全盤瞭解。

山達基人絕不口傳其資料中有茲努神話的存在。高層成員已經多次公開否認或盡量減少茲努事件的重要性,但最後也都承認它的存在。2007年5月14日,在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全景」節目中,當名人成員被詢問有關茲努的故事時,高級成員湯米·戴維斯中斷對話,他說:「我們都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這是發狂的,是怪異的。」[54]戴維斯在2009年3月接受KESQ電視台訪問,記者彌敦·巴卡再次詢問了OTIII的案文,戴維斯告訴巴卡:「這是我熟悉的材料」,並稱之為「機密的教會經文」。[55]在2007年9月9日出版的每日電訊報中,紐約山達基教會總裁約翰·卡邁克爾被問及茲努故事,他說:「這不是我們相信的。」[56]當在ABC的夜線節目被直接問及有關茲努事件時,山達基領袖大衛·密斯凱維吉說那是斷章取義。[57]然而,在2006年的滾石雜誌訪問中,當被問及有關茲努故事的真實性時,教會特別事務辦公室主任邁克·雲特說:「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聽析水平。」[58]

分裂團體

1963年,兩名山達基教徒Robert de Grimston及Mary Ann MacLean於英國的山達基教會內互相認識,不久後他們有自己的理念而離開教會,並且受到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所影響,發明出新的心理學「Compulsions Analysis」。1966年他們成立了最後審判進程教會(The Process Church of the Final Judgment,簡稱Process Church),該宗教團體被認為是從山達基教所分裂出來的組織。[59][60]根據作者樊尚·布格里奧西庫特·根特利的著作《Helter Skelter: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nson Murders》中提出1960年代末曼森家族的領導者查爾斯·曼森,有可能受到最後審判進程教會的學說所影響,而創立他的犯罪集團。[61][62]

1966年9月,他們與信徒搬遷到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小村莊Xtul,後來村莊受颱風侵襲,但團體安然無恙,此經驗啟發了Robert de Grimston發展一套神學「processean」(與Process theology並無關係),並認為他們要信奉四位神,分別是耶和華撒旦路西法基督,其教義是要將基督及撒旦、耶和華及路西法分別結合為一。1968年該團體於美國的紐奧良紐約波士頓洛杉磯三藩市建立教會。[63]

1974年4月,Robert de Grimston被撤職,其教會隨即宣布放棄他所主張的教義及學說,Robert de Grimston曾嘗試重新恢復教會但不成功。1976年,教會被重新命名為the Foundation Church of the Millennium。其後再改名為the Foundation Faith of the Millennium(1977年)以及the Foundation Faith of God(1980年)。最後教會演變成一個非牟利的動物福利組織,並改名為好朋友動物協會(Best Friends Animal Society)。[64]

爭議

在20世纪展现众多的新兴宗教时代,山達基从它一开始就饱受几个政府(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的争议以及警察的镇压宗教。它是当代历史上诉讼最多的宗教,对政府组织提起无数的诉讼。

陸上基地勞改營

海洋機構外圍的倒刺牆防止信徒逃脫
海洋機構的前旗艦艦長黛比指控,該棟建築暱稱為洞穴,是集體關押和虐打被教主定罪者處所。

海洋機構是山達基核心組織,60年代曾有幾艘小型郵輪,在海上達成隔離與傳教,由此得名,且創辦人將相關成員做海軍化階級分級,並穿類似制服,企圖營造某種星際艦隊氛圍。

目前海洋機構不再出海也沒有船艦營運,而還是保留名稱和海軍化色彩,總體移到「陸上基地」總部,內有一些對外經營餐廳和旅館,但都隱含傳教活動。教內高階人員都是海洋機構身份,所以有海洋證變成一種好像身份提升的光榮感,然而實際上大部分人員工作艱苦,薪水微薄,教會被質疑時就辯稱它是修道會。陸地基地許多建築的清潔打掃,包含排泄物清理,都是海洋機構人員負責,等同於廉價勞工。每個海洋機構人員都要簽一份十億年合約[65],來生世世貢獻山達基,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實際上脫離機構是很困難的。大多數海洋機構人員住在佛羅里達州清水灣、加州洛杉磯澳洲雪梨等大基地內宿舍,守衛森嚴,因爲有合約,教會不輕易批准離開,所有家人探視和上網、郵件都要經過審查。

教會主席大衛·密斯凱維吉侄女珍妮(Jenna Miscavige Hill)指控6歲起加入海洋機構開始做苦工,[66]以此顯示教會的公平樣板給其他苦工教徒看,13歲時被審問性生活,17歲的時候試圖跳樓逃亡,最後教會怕她的身份招來負面新聞,才放棄追捕讓她逃出海洋機構成功,之後她向外宣揚在機構內有不少強制墮胎和童工的行為。

康復計劃部隊是給海洋機構人員贖罪,實為一種關禁閉和勞改,被判入該隊的有四類:被心靈電子表檢查出有隱藏邪惡意向的、沒生產力和牛津能力測驗低分的、要對業績指數下降負責任的、和工作劣質的。John Duignan 描述在康復工程部隊時居住在老鼠出沒的地下室中,從事多年有辱人格的工作,配偶或子女被拒絕探訪,形同關押。2012年前旗艦艦長黛比·庫克(Debbie Cook)在法院作證,她被帶到加州基地一個叫洞穴(山達基)的地方,站大垃圾桶上12小時,脖子上掛著「同志」標記,[67]上百人尖叫辱罵要她招認她的同性戀傾向,一面在她的頭上潑冷水受掌摑折磨。

不顧正規醫療

聽析用的E-meter機器(第七代)
街頭招攬信徒的攤位

1995年發生於美國的麗莎·麥克弗森[68],是因山達基不當使用另類療法,又不顧正規醫師建議,勸病患不要在醫院接受治療,最終導致患者精神崩潰絕食死亡的案例。此案纏訟近十年,於2004年由山達基教會賠款予被害者家屬,達成庭外和解。

2010年,山達基向澳大利亞酗酒原住民提供「藥物彈療法」(drug bomb therapy),這種藥物除了會導致胃部潰瘍以外,还會導致原本就患有腎臟疾病者死亡。该疗法之后被澳大利亞衛生部叫停。[69]

山達基的反毒宣導因爲滲入了山達基信仰和有不正確資料,在世界各地被拒絕。

山達基毫無科學基礎地四處宣稱服下的藥物將永遠囤積在人體的脂肪中,但只要去洗三溫暖且使用維他命,就能逆轉。醫學專家嚴正駁斥這樣的謬論,藥物並不會儲存在脂肪中,就算有也是十分微量的,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意義,更不可能透過洗三溫暖「催汗」來代謝藥物。[70]截至2005年,醫界的共識是:「山達基的所謂健康宣導內容,是毫無任何醫學根據的。」[70]

批評者

批評者指山達基一系列的個人成長訓練課程,以各種名目歛財,尤其個人提昇課程到中後段,費用極為高昂[71]。而山達基對於那些無法提供捐款的人,教會也有很多書籍資訊和介紹性演講、週日禮拜和其他宗教服務是免費的。山達基的官方網站,有時沒有各課程學費金額,但有提供免費課程,有些課程學費只有親自到教會詢問才能得知。另一方面,山達基有使用一種專用的電子設備心靈電儀表(E-meter),一些退出的教徒在eBay网上出售這種設備時,山達基教會以知識產權為由,禁止出售它[72]

批評者亦指山達基組織嚴密,有使用精神控制手段之嫌。在歐美,少數離開該教派的前信徒號稱遇到精神困擾。 事實上,山達基的創辦人是第一個發現與揭露,美國軍事情報單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所進行的心靈控制和洗腦實驗。 他也寫下這些政府資助的精神醫學心靈控制試驗多年以後,當時的文件在自由資訊法案下被公布,揭露了過去這些技術所使用的範圍。 而他所發展的技術,戴尼提,可以解除被稱為「疼痛藥物催眠」這種陰險催眠術的傷害。

在1997年,比利時政府出版了670頁的比利時議會委員會報告,汙衊189個宗教組織,包括巴哈伊信徒、佛教徒、山達基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徒、摩門教徒、安曼教和五旬節派教徒,對這些社群進行單方面指控,並將這些群體錯誤標為「危險教派」,卻沒有進行任何調查、交叉檢驗,也沒有獲得這些宗教之回應。

法國,因法國憲法規定的關係,所有宗教社群的活動都要以協會身分進行。所以在法國,山達基不是宗教。

德國,德國政府有些官員繼續支持對德國山達基人有計畫的宗教歧視,而2004年6月,漢堡州行政上訴法院裁定,漢堡政府對一名山達基人採取的歧視行為,干預了德國憲法第4條所保護的宗教自由權。法院的裁決對山達基教會成員的宗教權利給予了明確的肯定。 德國的宗教團體可採數種合法形式運作,這些形式開放給宗教與非宗教社群,範圍從非營利「理想主義」協會,一直到公法社團。山達基教會在德國登記為非營利理想主義協會,具有合法形式,清楚陳述其宗教宗旨,其法律地位跟許多其他眾所公認的宗教社群並無不同,如佛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貴格會教徒,耶和華見證人以及巴哈伊信徒。過去30年來,德國法院在共約50個裁定中表示,教會及其成員享有德國基本法(憲法)第4條所賦予的宗教自由之保護

英國,1970年英國上訴法庭拒絕薩西克斯教堂成為宗教敬拜之地的申請。 上訴法庭判定奉行山達基並不「符合1855年登記法中的宗教敬拜」,因為山達基人並不敬拜「人格化、身為造物者的上帝」。上訴法庭承認,其他受到認可的世界宗教,例如小乘佛教,也沒有敬拜人格化的造物者,並表示佛教是唯一的例外。 這份意見並沒有對這項例外提出說明。而2013年12月11日,英國最高法院在一致通過下發表了一項劃時代的判決,宣布倫敦山達基教會之教堂,必須被視為英國法律下的宗教敬拜之地。

對付批評者

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台的新聞特寫節目《广角镜》在2007年5月14日,播出有關山達基的偵查報道。BBC記者John Sweeney指,該教涉嫌使用精神控制手段及歛財,學員與家人切斷聯絡,是個邪教;該教派擅長封殺反對意見,並涉嫌派出多人跟踪及滋擾他[73]

美國動畫《》,其中一集名為《困在衣櫃裡》,辛辣譏刺山達基的教義與活動。之後,該影集亦遭山達基工作人員或信徒予以抵制。

诉讼

羅恩·賀伯特曾經寫道:「訴訟的目的是騷擾和使對手泄氣,而不是取勝。......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把他完全殲滅。」[74]1986年,在波士頓的聯邦上訴法院上,有證據表明教會聘用的調查員尤金·英格拉姆,誘導證人撒謊。8年後,英格拉姆在教會聘用為調查員期間,被控冒充警務人員,散播對一名警長的謠言,法院下令逮捕。

於1991年的一篇報導[71],時代雜誌花了700萬美元來辯護,此案於1996年被駁回。

1992年,洛杉磯縣高級法院法官 Ronald Swearinger,告訴美國律師雜誌,當他主持一宗反對山達基教會的訴訟時,他相信教會調查員割了他汽車的輪胎,使他的牧羊犬溺水身亡。

1996年,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指控山達基「利用訴訟程序以脅迫對方就範」。1996年,聯邦上訴法院在舊金山表示,山達基教會玩弄司法系統,徵收290萬美元罰款。

前高層披露罪行

2009年6月21日,聖彼得堡時報刊登山達基特輯報道[75],四名前山達基海洋機構最高主管人員首次揭露內幕。通過美聯社,這報道單在美國已被轉載了177次以上。以下是報道中的重要資料:馬蒂·拉思(Marty Rathbun),1977年20歲入教,2004年離教,是山達基主席大衛·密斯凱維吉的副手,官方職位曾經僅次於主席,是湯姆·克魯斯的聽析員,從美國稅局獲取宗教地位的主要人物,協議上簽名人之一,拉思承認,在麗莎·麥克弗森事件中,他下令銷毀罪證。

前山達基首席發言人麥克·雲特(Mike Rinder),在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廣角鏡」事件後不久離教。四人見證主席大衛密斯凱維吉經常毒打下屬(女職員例外),被打者不能還手,否則會受到更嚴重的處罰。 除了女主管士高比之外,全體也承認毒打下屬。雲特説被密斯凱維吉打了大概50次。對於沒有人敢還手,士高比説:「你沒有錢,你沒有工作經驗,你沒有任何東西,他可以把你丟棄街道上,摧毀你。」

2004年,密斯凱維吉召集30多名主管人員住在小辦公室內數星期,睡在地板上,除了洗澡之外不得離開辦公室,目的是制定戰略計劃,扭轉沒落趨勢,主席不滿所有產生出來的念頭,最後要大家玩「音樂椅」(大風吹),輸了的要即時被調職海外,做最低下工作,見不到家人。各人拚命用暴力玩了整晚,衣服也破了。

用以攻擊四人的人格,教會公開了四人的「道德檔案」(ethics files),是他們在教時懺悔的保密記錄。報道刊登後,更多前山達基人出來說被虐待的經過,另外四人也說被密斯凱維吉攻擊。

部份極端教友會偏激的曲解教會所訂下來的教義,以他們所謂的教義去要求其他教友服從。像是以為了"業績",犠牲自己的睡眠為光榮,跟著逼著其他同僚,要一樣有使命必達的忠心及光榮感,減少睡眠完成工作,若不從該部門或團體會以不合群為名,來排擠他。

有些信眾也會過度迷信,認為教會的服務人員,甚至是高級主管的品格一定是極好貞潔的而誤信。大部分的行銷手法會說服教友刷卡信貸來買該教會的產品,而不在乎信眾之後,向銀行貨款的利息錢要怎麼付,只要自己達到業積就好。

各地發展

  视山达基教为宗教的国家
  对山达基教会免除税收的国家
  允许山达基教主持婚礼的国家
  视山达基教为邪教的国家
  情况未定的国家

山達基教會是少數被部分國家認定為邪教並正式監控的信仰組織。

德國

德國內政部憲法保護局自1997年起將山達基組織與極左、極右、反恐等一起放在六大監控項目中。山達基教會雖然抗議,但德國憲法法庭在2004年同意憲法保護局的觀點,認為山達基有可能破壞民主社會的自由發展,十多年來憲法保護局的監控始終無法找到任何不法,但還是同意憲法保護局持續監控山達基教會在德國境內的行為。

2007年,德國聯邦和各州的內政部長宣布山達基違憲,為可能的禁令開路。德國並不承認山達基是宗教,部長們已要求國內情報機構作調查,是否可以挑戰山達基這個協會身份的合法地位。但柏林的BBC記者Tristana Moore說道,基於德國六千名山達基人遊說的力量,聲稱他們擁有其宗教之自由,此項禁令很難加以推行[76]

英國

山達基在英國不是合法宗教,1968年,英國政府禁止外籍山達基信徒入境,拜訪該教在西薩塞克斯郡东格林斯特德的全球總部。山達基威脅要起訴英國政府,政府官員發岀緊急的秘密請求,要求英國駐洛杉磯領事館調查賀伯特,外交官員發現,他收購了一所「文憑工廠」大學之後,立刻互相授予假的博士學位。[77]1969年,高等法院駁回山達基申請,不能在英國為他們的邪教成立一個法律認可的教堂。[78]1999年,英國慈善委員會駁回山達基申請,不可以成為慈善機構。委員們認為,山達基的核心活動—聽析和培訓—所提供的好處是私人性質。[79]2000年,稅務海關總署承認山達基為非營利組織,可以免稅。[80]

法國

法國國民議會於1995年在2468號報告中,將173個宗教歸類於類似邪教,其中,山達基教會列為「純粹邪教」[81],並建議禁止該教會的所有活動[82]。2009年5月25日,六名法國領袖被控詐騙及非法供應藥物一案在巴黎開審,若被告罪成,法官極可能下令該教派的法國支部解散。[83][84][85]同年10月27日,山達基名人中心和一家書店被判處有組織性詐欺罪名成立,罰款共60萬歐元,名人中心常務董事羅森柏格被判兩年緩刑,並被罰款三萬歐元,總裁被判10月緩刑,罰款5千歐元。淨化程式監督和維他命供應者被判非法供應藥物有罪,名人中心主管是同謀。總計六人有罪,被判緩刑及罰款。[86][87][88]

希臘

1969年3月18日,希臘政府宣布,賀伯特以及他的大約200名山達基弟子「不受歡迎」,命令離開該國。[89]1997年,希臘法庭裁定山達基是非法團體,下令立刻解散。[90]

台灣

山達基教會則是於1988年傳入台灣,1991年正式在台中成立為地方性財團法人,並在2003年在內政部登記,成為全國性宗教財團法人以及合法立案之宗教。2013年12月7日,山達基高雄教會(山達基高雄理想機構)成立,成為山達基台灣總部,也是台灣唯一的教會(理想機構)等級單位,負責統籌規劃各縣市山達基中心事務。

2012年7月,一名楊先生指控說,母親花了二百多萬在山達基教會的課程,最近一年來甚至刷卡、向親友借錢,家人多次要求她退出教會,最後都以爭吵收場,還有被隔絕的危險 。教會表示必須要開會才能對外回應。[91]

臺灣大學生愛麗絲,接觸山達基不久,於2011年加入海洋機構,並停學到澳洲,教會對她說是進修,但她簽了十億年的合約,雖然厭倦了那裏的生涯,但根據教會是不能違約的。2012年3月,她精神崩潰,被教會軟禁在隔離房,有教會臺灣前總裁李美足電話錄音做證。根據羅恩·賀伯特政策,精神崩潰的人要接受因爲麗莎·麥克弗森而出名的「反思程式」。愛麗絲試圖逃走時以拳頭打破窗口,受傷入院,診斷出有精神病,已再不能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教會拒絕賠償。教會通過律師發言,否認關愛麗絲在隔離房,並指羅恩·賀伯特的「隔離」是貶損之詞。澳洲廣播公司電視臺播出這段新聞前,兩名山達基教會人員,沒有通知病人的家人、監護人,在未得同意下,把愛麗絲帶到臺中民間公證人陳毓倫辦事處,簽署了一份多頁的聲明,否認厭倦海洋機構想離開,否認被軟禁、被虐待、試圖逃跑時受傷。澳洲廣播公司的常務董事還接到愛麗絲的電郵附着聲明,裏面這樣說:「我不授權澳洲廣播公司、你們的記者或任何其他媒體公開此事,或利用我的不幸情況而得到優勢,或醜化一個我欣然支持的組織。」澳洲離教者多,根據人口調查只有二千多人,一半以上員工是臺灣來的,教會基地裏面的一切工作,包括清潔打掃全是海洋機構員工負責的。[65][92][93][94]

2015年12月23日,民眾向媒體投訴,在台鐵高雄車站站前廣場,最近出現有山達基教會4、5個年輕人在辦免費的能力測試活動違法擺攤,由於台鐵高雄車站站前廣場明文規定是禁­止擺攤,這4、5個月來,­每天從早擺到晚,只要看到人就上前攔下說明,記者到場拍攝時,卻遭到對方擋鏡頭妨礙拍攝。最後民眾向警察舉發,山達基教會4、5個年輕人被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罰新台幣1500元罰鍰。[95]

2018年2月6日台灣花蓮發生震度7級大地震,災後救難及重整家園的期間山達基教會高雄機構前往災區拍攝影片,並說出「123 Action!」等語,且被網友指控濫用災區資源送到山達基教會指定地點,造成台灣社會觀感不佳,輿論一片譁然。山達基教會高雄機構2月11日針對此事在臉書粉絲專頁致歉。[96][97][98][99]

網路發展

1996年以後,山達基教會收購了邪教預警網路(CAN),並經由該網站宣傳山達基。

不過1996年之前,邪教預警網路卻是於所有山達基的批評者中,居領導地位的網站。早從1991年起,山達基的支持者們便不斷對該組織進行法律訴訟,指控其「侵犯宗教信仰自由」。1996年,連年不斷的官司使邪教預警網路無力支撐,終告破產;不久,即被山達基組織收購。舊邪教預警網路的一位成員表示:「我們每花費五分,他們就花出一元。」;這位職務為發言人的組織幹部,指責山達基教會利用大量金錢拖垮邪教預警網路,並達成收購目的。然而,山達基教會卻說:「我們不對使邪教預警網路破產的訴訟案負責。」

山達基教會本身為示區分,常將1996年前反山達基的邪教預警網路稱為「舊CAN」,將其控制的邪教預警網路稱為「新CAN」。然而,反山達基者大都只承認原本的組織,並指責山達基教會製造混淆。

据报道,在中国,有疑似美国邪教山达基教的分支,打着所谓心理咨询课程的名义,在中文互联网传播教义并借机敛财。该组织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公司,打着心灵成长的旗号,推销名为AccessBars的课程的组织,其成员自称心灵领域工作者。根据该公司工商注册信息,该公司不得经验心理咨询相关业务。[100]

知名教徒

流行文化

電影

電視劇集

  • 南方公園》第九季的劇集劇集《困在衣櫃裡》指責山達基教是「一個全球騙局」,[102]並將山達基教僅向捐贈巨款的信徒透露的訊息公佈了出來。這一集直接導致山達基教配音演員艾薩克·海耶斯退出。

2017 Netflix 影集 Dangerous Persuasion 第一季第四集播出Scientology my enternal control 播出美國一個加入山達基教結婚生子,夫妻一同進入海洋組織,丟入rehab後到最後決定逃離組織並退教的過程。

紀錄片

書籍

  • Inside Scientology: The Story of America's Most Secretive Religion》,作者Janet Reitman,2011年出版
  • 《走出科學神教的迷宮》(Im Labyrinth der Scientology),作者波特霍夫(Potthoff, Norbert),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出版

注释

  1. 山达基在美國、西班牙和澳洲等國家被認定為一種宗教,而德國和法國政府以及其他國家則認定為一種營利性企業。

參考文獻

  1. . 山達基.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
  2. Associated Press. . San Jose Mercury News. August 13, 1991: 6B.
  3. . 台灣內政部.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中文(臺灣)).
  4. . Iglesia de Scientology de Argentina.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西班牙语).
  5. (40), 1983-10-27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6. Facebook. . Los Angeles Times. 2018-02-01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美国英语).
  7. . LIT Verlag Münster. 2004: 120 [2019-04-16]. ISBN 978-3-8258-765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德语).
  8. Boyle, Kevin; Sheen, Juliet. . Taylor & Francis. 2002-11-01: 203 [2019-04-16]. ISBN 978-0-203-4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英语).
  9. Berzano, Luigi (2018). "Is Scientology a Religion?". The Journal of CESNUR. 2 (2). ISSN 2532-2990.
  10. . www.cesnur.org.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11. . 2009-2017.state.gov.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12. . 2009-2017.state.gov.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3. . www.iol.co.za.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语).
  14. . Village Voice. 2011-08-10 [201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3).
  15. Amy Zimmerman. . The Daily Beast. 2016-10-27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英语).
  16. Maya Oppenheim. . The Independent. 2016-12-13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英语).
  17. Neal, Lynn S. (2013). "Scientology". In Bill J. Leonard and Jill Y. Crainshaw.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Controvers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 (2nd ed.).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pp. 697–699
  18. Bromley, David G. (1987).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 DeChant, Dell; Jorgensen, Danny L. (October 7, 2009). Neusner, Jacob, ed. World Religions in America, Fourth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p. 297. ISBN 9781611640472.
  20. . The Leader-Post. 1979-08-16 [201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21. Jones, David. . Mail Online. 2010-09-14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22. . National Post. 2011-08-27 [2011-08-31].
  23. (PDF). Westlake Post. 30 April 1970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The conference presented current programs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drug problems. No program which employs drug or electric shock therapy was presented, as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groups which condone these techniques have only been pretending to be effective in drug rehabilitation", said Max Prudente, Scientology spokesman. ... "Based solely on the philosophy and tenets of Scientology, the applied religious philosophy, this program has achieved new and dramatic breakthroughs in the field of drug rehabilitation. Its nearly 85% success ratio has earned high praise from Governors, state and federal officials and correction authorities across the U.S., " Prudente said.
  24. . The Hawaiian-American. 17 December 1975 [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We talked with Rev. Diana Harris, Pastor of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 of Hawaii ... and she gave us a complete background on the church's social programs for those in need in our community. ... Another community program the church offers is Narconon - a program designed to assist persons to get off drugs and to keep off drugs. The program was utilized in Oahu State Prison for a while and enjoyed a very high rate of success, according to Pastor Harris. They [Scientology] have been asked to consider re-introducing the program to the prison at a later date.
  25. . The Phoenix Gazette. 19 May 1970 [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Gener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technology of Scientology, upon which NARCONON is based, can be secured from 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Philosophy
  26. . SFGate. [2016-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3).
  27. . NBCRock Center. 16 August 2012 [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7).
  28. . New York Times. Associated Press. 17 July 1989: A13 [13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29. Farley, Robert. . St Petersburg Times. 30 March 2003. When Narconon opened its Chilocco facility in 1991, the Oklahoma Board of Mental Health issued a blistering assessment in denying its application for certification. "There is no credible evidence establish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rconon program to its patients," the board concluded. It attacked the program as medically unsafe; dismissed the sauna program as unproven; and criticized Narconon for inappropriately taking some patients off prescribed psychiatric medication.
  30. Kyle Smith. . New York Post. 20 April 2007 [2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Those who want a tan from his celebrity glow will urge a fair hearing for his quackery. Obscure City Councilman Hiram Monserrate suddenly finds himself talked about after issuing a proclamation of huzzahs for L. Ron Hubbard. Three: The Ground Zero maladies are so baffling that workers will try anything. Anyone who feels better will credit any placebo at hand - whether Cruise or the Easter Bunny. In 1991, Time called Scientology's anti-drug program "Narconon" a "vehicle for drawing addicts into the cult" - which the magazine said "invented hundreds of goods and services for which members are urged to give up 'donations' " - such as $1,250 for advice on "moving swiftly up the Bridge" of enlightenment. That's New Age techno-gobbledygook for advice on buying swiftly up the Bridge of Brooklyn. Scientology fronts such as the New York Rescue Workers Detoxification Project - its Web site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as the work of Hubbardites by its logo, which looks like the cover of a Robert Heinlein paperback from 1971 - hint that their gimmicks might possibly interest anyone dreaming of weight loss, higher I.Q. or freedom from addiction. And you might be extra-specially interested if you've faced heart disease, cancer, Agent Orange or Chernobyl. As Mayor Bloomberg put it, Scientology "is not science." Nope. It's science fiction.
  31. Robert W. Welkos; Joel Sappell. . Los Angeles Times. 27 June 1990 [1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A fourth article did not mention Hubbard by name, but reported favorably on Narconon, his drug and alcoho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which is run by Scientologists.
  32. . Agence France-Presse. 14 January 1992 [2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7). About 30 Scientologists were arrested -- and 19 of them later indicted --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1990 on charges of fraud, conspiracy to defraud and the illegal practice of medicine following the 1988 suicide of a church member in Lyon, eastern France. ... The sect has often found itself in trouble with officialdom the world over, accused of defrauding and brainwashing followers and, in France, of quackery at its illegal anti-drug clinics called "Narconon."
  33. Abgrall, Jean-Marie. (PDF). 2001: 193 [24 September 2012]. ISBN 1-892941-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9). Narconon, a subsidiary of Scientology, and the association “Yes to Life, No to Drugs” have also made a specialty of the fight against drugs and treating drug addicts. ... Drug addicts are just one of the Scientologists’ targets for recruitment. The offer of care and healing through techniques derived from dianetics is only a come-on. The detoxification of the patient by means of “dianetics purification” is more a matter of manipulation, through the general weakening that it causes; it is a way of brainwashing the subject. Frequently convicted for illegal practice of medicine, violence, fraud and slander, the Scientologists have more and more trouble getting people to accept their techniques as effective health measures, as they like to claim. They recommend their purification processes to eliminate X-rays and nuclear radiation, and to treat goiter and warts, hypertension and psoriasis, hemorrhoids and myopia. . . why would anyone find that hard to swallow? Scientology has built a library of several hundreds of volumes of writings exalting the effects of purification, and its disciples spew propaganda based on irresponsible medical writings by doctors who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Scientology than in their patients’ well-being. On the other hand, responsible scientific reviews have long since “eliminated” dianetics and purification from the lists of therapies — relegating them to the great bazaar of medical fraud. ... Medical charlatans do not base their claims on scientific proof but, quite to the contrary, on peremptory assertions — the kind of assertions that they challenge when they come out of the mouths of those who defend “real” medicine.
  34. Asimov, Nanette.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 October 2004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The program, Narconon Drug Prevention & Education, "often exemplifies the outdated, non-evidence-based and sometimes factually inaccurate approach, which has not served students well for decades," concluded Steve Heilig, director of health and education for the San Francisco Medical Society. In his letter to Trish Bascom, director of health programs for the San Francisc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Heilig said five independent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drug abuse had helped him evaluate Narconon's curriculum. ... "One of our reviewers opined that 'this (curriculum) reads like a high school science paper pieced together from the Internet, and not very well at that,' " Heilig wrote Bascom. "Another wrote that 'my comments will be brief, as this proposal hardly merits detailed analysis.' Another stated, 'As a parent, I would not want my chil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kind of 'education.' " Heilig's team evaluated Narconon against a recent study by Rodney Skager, a professor emeritus at UCLA's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describing what good anti-drug programs should offer students.
  35. . [200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9).
  36. Petersen, Jesper Aagaa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7. Schaefer, Richard T.; Zellner, William W. . 2010: Macmillan.
  38. Urban, Hugh B.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9-05-01].
  39.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 A History of a New Religion by Hugh B. Urb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ug 22, 2011
  40. The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in America by Eugene V. Gallaghe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Jan 2004
  41. reference: "Clearing the Planet: The Adoption of the Teachings of L. Ron Hubbard by Louis Farrakha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Eschatology of the Nation of Islam” by Jacob Michael King,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2014
  42. Clearing the Planet: The Adoption of the Teachings of L. Ron Hubbard by Louis Farrakha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Eschatology of the Nation of Islam” by Jacob Michael King,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2014.
  43. Christensen, Dorthe Refslund. . Alternative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Review. 2016-07-05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2).
  44. 安得森報告 Anderson Report
  45. Report of the Board of Enquiry into Scientology by Kevin Victor Anderson, Q.C. Published 1965 by the State of Victoria, Australia, p. 155
  46. Joe Childs; Thomas C. Tobin. . Tampa Bay Times. 2009-06-21 [201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47. Elisabeth Amveck Researching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p. 261, Routledge, 2006 ISBN 978-0-415-27754-9
  48. Larson, Bob. revised.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2004. ISBN 9780842364171.
  49. .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50. Westbrook, Donald A. . Numen. 2016-01-13, 63 (1): 71–94 [2020-08-21]. ISSN 1568-5276. doi:10.1163/15685276-12341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英语).
  51. Bainbridge, William Sims. “Science and Religion: The Case of Scientology.” In David G. Bromley and Phillip E. Hammond, eds.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59-79.
  52. Wright, Lawrence. unabridged.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3. ISBN 9780385350273.
  53. . www.cs.cmu.edu.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54. John Sweeney (journalist). . Panorama (TV series) (BBC). May 14, 2007.
  55. Baca, Nathan. . KESQ-TV (www.kesq.com). March 12, 2009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4日).
  56. Oppenheimer, Mark. . The Daily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September 9, 2007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3).
  57. ABC News. . Nightline (US news program) (ABC). November 18, 2006 [200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58. Reitman, Janet. . Rolling Stone. www.rollingstone.com. February 23, 2006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59. Kathryn L. Duvall. . Internet Archive. 200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8) (英语).
  60. Brian Whitney. . disinformation. 2015-07-20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2) (英语).
  61. . Another Look at Scientology. 2014-03-15 (英语).
  62. Jerry Cohen. . CieloDrive.com. 1969-12-10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英语).
  63. Gary Lachman. . Fortean Times.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英语).
  64. circlesphere. . Scribd. 2015-12-24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英语).
  65. . www.youtube.com.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66. Hill, Jenna Miscavige. . ISBN 9780062248473.
  67. . www.youtube.com.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68. (美國)聖彼德堡時報. . 2004-05-29 [200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69. . 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70. Peters, Paul. . Salt Lake City Weekly.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英语).
  71. Richard Behar, 時代雜誌. . May 6, 1991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72. Scott Pilutik. . February 18, 2008 [200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9).
  73. . 2007-05-15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国英语).
  74. Frantz, Douglas. .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3-09 [2020-08-2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美国英语).
  75. . St. Petersburg Times. 2009-06-21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8).
  76. . 2007-12-08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英国英语).
  77. [暴露羅恩賀伯特假面目的秘密使命]. Times. 2009-08-06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6).
  78. [英國法院拒絕山達基建教堂]. Los Angeles Times. 1969-11-15 [2009-09-05].
  79. . The Independent. 1999-12-10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英语).
  80. . Telegraph. 2006-08-11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8).
  81. . news.163.com.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82. 英國廣播公司. . 1999-09-09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5).
  83. . 香港新浪網. 2009-05-27 [2009-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84. 郭希誠. . 中國時報. 2009-05-26 [2009-06-06].
  85. . 美国之音. 2009-05-26 [2009-06-06].
  86. . 法新社. 2009-10-27 [200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7).
  87. . 法新社. 2009-10-27 [200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8).
  88. Jonny Jacobsen. . Infinite Complacency. 2009-10-27 [200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9).
  89.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 The New York Times. 1969-03-19 [2020-08-2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美国英语).
  90. [希臘法庭裁定山達基是非法團體]. St. Petersburg Times. 1997-01-25 [2009-09-05].
  91. . TVB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92. .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8).
  93. .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94. .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95. . www.youtube.com.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96.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 ETtoday新聞雲.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中文(臺灣)).
  97. . 蘋果日報.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中文(臺灣)).
  98. . 民視新聞.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中文(繁體)).
  99. .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100. 李小飞刀. . 环球时报热点. 2023-08-08 [2023-08-08] (中文(中国大陆)).
  101. Lilly Lui. . 蘋果日報. 2013年1月31日 [2015年9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2日) (中文).
  102. Jake Trapper and Dan Morris. . ABC News. September 22, 2006 [April 1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103. Leslie Felperi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1-25 [2015-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英语).
  104. . Sky. 2015-09-13 [2015-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英语).

外部連結

批評資料

维基新闻中的相关報導:"Anonymous" holds anti-Scientology protests worldwide「匿名者組織」發動全球反山達基抗議活動

山達基回应批評

台灣相关連結

粵語節目

官方資料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