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

以下為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發生的主要事件之時間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個參戰國陣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個參戰國陣營
指南
政策 西部戰線 東部戰線 義大利戰線
非洲戰線 中東戰線 巴爾幹戰線 亞太戰場
海戰 空戰

1914年

日期政策/戰場/戰役事件
6月28日 政策 奧匈帝國皇儲法蘭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蘇菲·霍恩貝格塞拉耶佛刺客六人組之一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暗殺。[1] (更多)
7月5日 政策 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下,奧匈帝國請求德國人提供軍事協助。而德國答應了這個要求。[2]
7月23日 政策 進入「黑暗之週」。奧匈帝國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塞爾維亞當晚便作出回應,同意最後通牒的大部分內容,除了第五與第六條款。

德皇認為塞爾維亞的反應十分地令人滿意,但德國外交官並沒有向維也納當局施壓,迫使之求和。[3] (更多)

7月24日 巴爾幹戰線 在預計拒絕該最後通牒,奧匈或將對之宣戰後,塞爾維亞便開始動員
7月25日 東方戰線 奧匈帝國開始動員。俄羅斯進入備戰狀態(部分動員)。
7月28日 政策 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宣戰。[4] (更多)
7月29日 政策 德國德皇威廉二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透過電報進行約談。[5]
7月30日 政策 德國對俄國發出最後通牒。[5]
7月31日 政策 俄國開始戰爭動員。
8月1日 政策 德國對俄國宣戰並且開始動員。[6][7][8]
西方戰線 法國開始動員。[6]
政策 義大利宣布中立。[9]
政策 丹麥挪威瑞典聯合表示中立。[10]
政策 德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一份秘密同盟協議[11] (更多)
8月2日 西方戰線 德國入侵盧森堡[12] (更多)
西方戰線 容舍雷衝突:西線的第一場軍事行動開始。[13] (更多)
8月2日~26日 西方戰線 德國圍攻並占領了隆維, 這座靠近盧森堡的「通往巴黎的鐵門」,便這麼被德國人打開了。
8月3日 政策 德國法國宣戰.[14] 比利時拒絕德國經過他們的領土,並進入法國邊境。[15][16]
政策 瑞士宣布保持中立,並且開始了防禦動員。[17][18]
8月4日 西方戰線 德國入侵比利時[19] ,並且包抄法國軍隊。 (更多)
政策 倫敦當局抗議德國沒有遵守倫敦條約,維護比利時的中立。德國總理則表示該條約只是一張紙罷了。後來英國便對德國宣戰。[20] (更多)
政策 美國宣布中立。
8月4日~16日 西方戰線 列日戰役爆發。德國圍攻並且佔領了比利時在列日的堡壘。
8月5日 亞太戰場 亞太戰場首次開火於澳洲墨爾本,並且由澳方首先開火。
亞太戰場 德國汽船普法爾茨號在被尼皮安堡攻擊後,於澳洲墨爾本投降。[21] (更多)
政策 蒙特內哥羅奧匈帝國宣戰。[22]
中東戰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封鎖達達尼爾海峽
8月6日 政策 奧匈帝國俄國宣戰。[23]
政策 塞爾維亞德國宣戰。[23]
8月7日
政策 西班牙宣布保持「嚴正的中立」。[24][25] (更多)
8月7日~9月13日 西方戰線 邊境戰役爆發。德國人與英國遠征軍法國第五集團軍的戰鬥最終取得勝利。 (更多)
8月
7日–10日
西方戰線 米盧斯之戰: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更多)
8月8日 政策 蒙特內哥羅德國宣戰。[23][26]
8月9日 非洲戰場, 多哥蘭戰役 多哥蘭戰役開始。 (更多)
8月11日 政策 法國奧匈帝國宣戰。
8月12日 政策 英國奧匈帝國宣戰。[23][27]
西方戰線 海倫戰役: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14日~25日 西方戰線 洛林戰役: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15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德國軍隊入侵英屬東非並且佔領了塔韋塔。(更多)
8月16日~20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塞爾維亞人策爾戰役中,擊敗了奧匈帝國軍隊。[28] (更多)
8月17日 東方戰線 俄軍入侵了東普魯士。(更多)
8月20日 東方戰線 德國人襲擊了位於東普魯士境內的俄國軍隊,引發貢賓嫩戰役。該戰役除了削弱了施里芬計劃的兵力,這場襲擊最終也以失敗告終。[29] (更多)
西方戰線 德國人佔領了布魯塞爾
西方戰線 莫漢格戰役:洛林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西方戰線 薩爾堡戰役:洛林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21日 西方戰線 沙勒羅瓦戰役: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2日~23日 西方戰線 阿登戰役: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23日 政策 日本德國宣戰。[23] (更多)
西方戰線 蒙斯戰役:邊境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23日–30日 東方戰線 坦能堡戰役: 俄軍慘敗於德軍之手。[30]
8月23日~9月11日 東方戰線 加利西亞戰役爆發。俄羅斯佔領了利維夫。(更多)
8月23日~25日 東方戰線 克拉希尼克戰役:加利西亞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奧匈帝國第一軍團擊敗了俄國第四軍團。[31] (更多)
8月24日 西方戰線 埃盧日行動
西方戰線 莫塔涅戰役:洛林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8月24日~9月7日 西方戰線 德國人圍攻並佔領了莫伯日要塞。(更多)
8月24日~9月28日 西方戰線 盟軍撤退馬恩河
8月25日 政策 日本奧匈帝國宣戰。[23]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特佩戰役喀麥隆戰役開始。
8月26日 非洲戰場, 多哥蘭戰役 英國與法國軍隊征服了德國在西非保護國多哥蘭[32] (更多)
西方戰線 格朗德費戰役
8月26日~27日 西方戰線 勒卡托戰役爆發後導致盟軍撤退。
8月26日~30日 東方戰線 格尼拉利帕河戰役:加利西亞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8月26日~9月2日 東方戰線 科馬羅夫戰役:加利西亞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更多)
8月26日~1916年2月18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莫拉之圍
8月27日 西方戰線 埃特勒戰役
8月27日~11月7日 亞太戰場 青島戰役:英國和日本軍隊佔領了德國所統治的青島
8月28日 海戰 英國皇家海軍於北海黑爾戈蘭灣海戰中獲勝。
政治 奧匈帝國比利時宣戰。[23][33]
8月29日~30日 西方戰線 聖康坦戰役,又名吉斯戰役。盟軍在此戰中井然有序地撤退。
8月29日~31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第一次加魯阿戰役
8月30日 亞太戰場 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薩摩亞(即後來的西薩摩亞)。(更多)
9月1日 西方戰線 內里事件
政策 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消除了德語單字「Burg」和「Sankt」。[34]
9月2日~11日 東方戰線 奧匈帝國於拉瓦戰役中戰敗,該戰為加利西亞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9月5日 海戰, U艇海戰 英國輕巡洋艦探路者號蘇格蘭附近被U艇U-21號擊沉。
9月5日~12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爆發。德軍進攻巴黎的行動受阻──這意味著施里芬計劃已經失敗。[35]
西方戰線 烏爾克河戰役: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西方戰線 雙莫恩戰役
9月6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那空戰役
9月6日~12日 西方戰線 聖貢德沼澤戰役: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西方戰線 維特里戰役: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西方戰線 雷維尼戰役: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其中一個階段。
9月6日~10月4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德里納河戰役
9月7日 亞太戰場 突襲范寧島
9月7日~14日 東方戰線 第一次馬祖爾湖戰役:於東普魯士的俄軍被擊退,傷亡慘重。
9月9日 政策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韋格闡述了德國的戰爭目標。(更多)
9月11日 亞太戰場 比塔帕卡之戰
9月13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來自南非的軍隊開始入侵德屬西南非。(更多)
9月13日~28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埃納河戰役最終以平局告終。海軍競賽開始。
9月14日 政策 埃里希·馮·法金漢接替小毛奇擔任德國的參謀長。
9月14日~17日 亞太戰場 多馬之圍。大多數在新幾內亞的德國軍隊都在當時或次年向澳大利亞人投降。
9月15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波耳人領導人 馬尼·馬利茲南非起義。(更多)
9月19日~10月11日 西方戰線 弗利雷戰役
9月20日 海戰,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尚吉巴海戰爆發,最終德國勝利。
9月22日 亞太戰場 發生帕皮提轟炸
亞太戰場 德國埃姆登號前去轟炸清奈。(更多)
9月22日~26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皮卡第戰役
9月24日 東方戰線 普熱梅希爾之圍
9月26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桑方丹戰役
9月25日~29日 西方戰線 阿爾伯特戰役
9月28日~10月10日 西方戰線 德軍圍攻並佔領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更多)
9月29日~30日 亞太戰場 日本佔領馬紹爾群島
9月29日~10月31日 東方戰線 維斯瓦河戰役(又稱華沙戰役)
10月1日–1915年7月11日 海戰,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魯菲吉河三角洲海戰爆發, 德國柯尼斯堡號被擊沉。
10月1日–4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阿拉斯戰役
10月9日~11月1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中央權力控制貝爾格勒。(更多)
10月10日~11月2日 西方戰線 拉巴塞戰役
10月10日~11月2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梅森戰役
10月13日~11月2日 西方戰線 阿爾芒蒂耶爾戰役
10月16日~31日 西方戰線 艾澤爾河戰役爆發。法國和比利時軍隊守住了比利時海岸線。[36]
10月19日~11月22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伊珀爾戰役結束了海上軍備競賽。 德國人被擋在加萊敦克爾克之外。
10月19日~1915年7月7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德國和葡萄牙軍隊在安哥拉-納米比亞邊境發生衝突,但沒有進一步的宣戰。(更多)
10月28日 海戰, 亞太戰場 檳城戰役爆發。德國巡洋艦埃姆登號在馬六甲海峽擊沉了兩艘英國軍艦。
10月29日 海戰, 東方戰線 發生黑海大突襲。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艦轟炸了俄羅斯的敖德薩塞凡堡港口。
11月1日 政策 俄羅斯鄂圖曼帝國宣戰。
海戰 科羅內爾海戰爆發。 馮·斯佩的德國巡洋艦中隊智利附近擊敗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Christopher Cradock) 率領的皇家海軍中隊。[37]
11月2日 海戰, U艇海戰 英國開始對進行海上封鎖。 (Details)
政策 塞爾維亞對鄂圖曼帝國宣戰。[23]
11月2日~16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伯格曼攻勢: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場位於高加索地區的戰役。
11月3日 政策 蒙特內哥羅對鄂圖曼帝國宣戰。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吉力馬札羅山之戰
11月3日~5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馮·萊托-福爾貝克 (Von Lettow-Vorbeck) 率領的德國殖民軍隊德屬東非坦噶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
11月5日 政策 法國和英國[38] 對鄂圖曼帝國宣戰。[23]
11月6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法奧大登陸:英國與印度開始圍攻法奧要塞。
11月7日 亞太戰場 日軍佔領了德國在青島的海軍基地。(更多)
11月11日 政策 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盟軍宣布發動聖戰[39][40]
11月11日~21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巴斯拉戰役
11月11日~12月6日 東方戰線 羅茲戰役(又稱西里西亞攻勢)
11月13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埃爾赫里戰役:法軍於摩洛哥敗給扎亞聯盟的最慘戰役之一。
11月16日~12月15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科盧巴拉戰役爆發,奧匈帝國軍隊撤離塞爾維亞。
11月19日 政策 布爾什維克的代表在帝國杜馬被逮補並被放逐至塞爾維亞。
11月23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巴士拉被英國占領。
12月1日~13日 東方戰線 利馬諾瓦戰役
12月3日~9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古爾納戰役
12月8日 海戰 福克蘭群島海戰馮·斯佩的德國巡洋艦中隊英國皇家海軍擊敗。[41]
12月10日 西方戰線 六〇山被德軍佔領。
12月14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鄂圖曼帝國佔領位於波斯邊境的卡達作為進攻高加索地區之橋頭報,但在他們於薩里卡米甚被擊敗後逐撤離。(更多)
12月16日 海戰, U艇海戰 德國艦隊砲擊英格蘭斯卡布羅哈特爾浦惠特比[42] (更多)
12月18日~22日 西方戰線 紀梵希戰役
12月17日~1915年1月13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阿圖瓦戰役
12月20日 西方戰線 反攻從佩爾特開始。
12月20日~1915年3月17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香檳戰役
12月22日 西方戰線 反攻從努瓦永開始。(更多)
12月22日~1915年1月2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俄羅斯在高加索的薩利卡米什戰役取得勝利。[43]
12月24日~25日 西方戰線 在西線的某些地方,德國和英國軍隊之間舉行了非正式的聖誕節休戰[44]
12月25日 – 1915年1月18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阿爾達漢戰役

1915年

日期政策/戰場/戰役事件
1月2日 東方戰線 俄羅斯開始進行在喀爾巴阡山脈的攻勢。 他將持續到4月12日。
1月4日~11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鄂圖曼帝國出其不意地佔領烏爾米耶大不里士
1月8日 政策 日本試圖將二十一條強加給中立國中國
1月18日~19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雅辛戰役
1月19日 – 12月22日 西方戰線 哈特曼斯維勒科夫戰役 :為控制峰頂而展開的一系列戰鬥。
1月24日 海戰 英國大艦隊與德國公海艦隊之間爆發多格爾沙洲海戰
1月24日~26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由約翰·奇倫布威領導的奇倫布威起義發生在尼亞薩蘭
1月28日 – 2月3日 中東戰場, 西奈及巴勒斯坦戰場 鄂圖曼帝國未能在突擊蘇伊士運河攻下蘇伊士運河
1月30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俄羅斯佔領了大不里士。
1月31日 東方戰線 波利莫夫戰役。其中,德國首次使用了化學武器[45]
2月4日 海戰, U艇海戰 德國開始對商船進行無限制潛艇戰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揚·坎普投降。馬利茲叛變以失敗告終。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卡卡馬斯戰役:德國試圖入侵南非但被擊退。
2月7日~22日 東方戰線 第二次馬祖爾湖戰役。俄羅斯X軍被擊敗。
2月15日 亞太戰場 新加坡軍隊試圖反抗英國。
2月19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英法兩國之海軍進攻達達尼爾海峽加里波利戰役開始。[46]
3月5日 政策 英法兩國承諾會把君士坦丁堡送給俄羅斯。
3月7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在俄羅斯的反擊之下,鄂圖曼軍隊被迫撤回庫圖爾。
3月10日~13日 西方戰線 新沙佩爾戰役。在取得初步的成果後,英國的攻勢停止了。
3月14日 海戰 馬斯地島戰役。德國東亞分艦隊的殘餘被擊敗,船員的都被扣留在中立國智利
3月18日 海戰,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三一八戰役。英法兩國試圖強行傳穿越達達尼爾海峽,最後以失敗告終,並損失三艘前無畏艦
3月22日 東方戰線 普熱梅希爾之圍結束。俄羅斯最終佔領了該堡壘。
4月5日 – 5月5日 西方戰線 第一次弗利雷戰役
4月12日~14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沙巴戰役
4月15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迪爾曼戰役
4月19日 – 5月17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鄂圖曼圍攻u亞美尼亞的 凡城
4月22日 – 5月25日 西方戰線 第二次伊珀爾戰役最終以不分上下告終。德國首次使用毒氣
4月22日~23日 西方戰線 格雷文斯塔費爾戰役,第二次伊珀爾戰役中的第一場圍城戰。
4月24日 政策 鄂圖曼帝國將亞美尼亞知識份子驅逐安卡拉,是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第一步。
4月24日 – 5月5日 西方戰線 聖朱利安戰役:第二次伊珀爾戰役的一部分。
4月25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盟軍登陸加里波利,登上阿里柏努,並將之更名為安扎克灣與海麗絲岬[47] (更多)
4月26日 政策 協約國與義大利之間簽訂了倫敦條約[48]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特里科普吉戰役
4月28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第一次克里希亞戰役,盟軍的進攻被擊退。[49]
4月29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古林之戰
5月1日 東方戰線 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開始:麥肯森將軍率領的德軍突破了俄軍在加利西亞的防線。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埃斯基·希薩利克戰役
5月3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軍隊撤離安扎克灣。
政策 義大利取消了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為同盟的承諾
5月6日~8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第二次克里希亞戰役: 盟軍試圖再次嘗試推進未果。[50]
5月7日 海戰, U艇海戰 英國皇家郵輪 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U艇擊沉。[51]
5月8日~13日 西方戰線 弗雷岑貝格戰役:第二次伊珀爾戰役的一部分。
5月9日 – 6月18日 西方戰線 第二次阿圖瓦戰役
5月9日 西方戰線 奧伯斯戰役:第二次阿圖瓦戰役的一部分。
5月10日 東方戰線 來自匈牙利的軍隊在雅羅斯拉夫擊潰俄軍。利沃夫再次落入奧地利手中。
5月11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雙方要求停戰,理由是要埋葬死者。(更多)
5月12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德屬西南非首府溫荷克南非軍隊佔領。[52]
5月5日~25日 西方戰線 費斯圖伯特戰役
5月16日 – 6月23日 東方戰線 科納里戰役
5月23日 政策 義大利奧匈帝國宣戰。[23] (更多)
5月24日~25日 西方戰線 貝爾維爾德戰役:第二次伊珀爾戰役的最終戰役。
5月31日 – 6月10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第二次加魯阿戰役
6月 – 9月 東方戰線 俄羅斯從波蘭-加利西亞突出部進行戰略撤退
6月4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第三次克里希亞戰役,盟軍以再一次失敗告終。[50]
東方戰線 俄羅斯撤離普熱梅希爾。 (更多)
6月21日~23日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布科巴戰役
6月22日 東方戰線 麥肯森再次突破了俄軍在利沃夫的防線。(更多)
6月23日 – 7月7日 義大利戰線 第一次伊松佐河之役
6月27日 東方戰線 奧匈帝國重新擁有利沃夫。(更多)
6月28日 – 7月5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英國在安扎克灣溝壑戰役取勝。
6月29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恩岡代雷戰役
7月1日 空戰 載有射擊斷續器的戰鬥機在空戰獲得首場勝利。(更多)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奧塔維戰役
7月9日 非洲戰場, 西南非戰役 德屬西南非的德軍投降。
7月10日~26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馬拉茲吉爾特戰役
7月18日 – 8月3日 義大利戰線 第二次伊松佐河之役
7月25日 義大利戰線 意大利人佔領了卡布奇諾伍德。 (更多)
空戰 第一個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被授予給一位英國戰鬥機飛行員。(更多)
7月27日~31日 中東戰場, 高加索戰役 卡拉基利塞戰役
8月5日 東方戰線 德軍佔領華沙。 (更多)
8月6日~10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孤松戰役:八月攻勢的一部分。
8月6日~13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克里希亞葡萄園之戰:八月攻勢的一部分。
8月6日~15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登陸蘇維拉灣|Landing at Suvla Bay|登陸蘇維拉灣]]:八月攻勢的其中一階段。
8月6日~21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薩里拜爾戰役:八月攻勢的一部分。他同時是英軍最後一次試圖佔領加里波利半島,但最終沒有成功。[53]
8月7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內克之戰:八月攻勢的其中一階段。
8月7日~19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Chunuk Bair戰役:八月攻勢的其中一階段。
8月19日 海戰, U艇海戰 德國U艇擊沉阿拉伯人號。44人死亡,其中包括三位美國人。
8月21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彎刀山戰役:八月攻勢的其中一階段。
政策 義大利向鄂圖曼帝國宣戰。[23]
8月21日~29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六〇號山戰役:八月攻勢的一部分。
8月26日 – 9月19日 東方戰線 什文蒂尼攻勢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的其中一階段。
9月1日 海戰, U艇海戰 德國暫停無限制潛艇戰。(更多)
9月5日~8日 政策 反對歐洲軍國主義的全球社會主義支持者所舉辦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瑞士齊美爾瓦爾德舉行。
9月5日 東方戰線 尼古拉二世解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俄羅斯陸軍總司令之職,並親自擔任之。
9月15日 – 11月4日 西方戰線 第三次阿圖瓦戰役
9月19日 東方戰線 德軍佔領維爾紐斯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結束。
9月25日~28日 西方戰線 洛斯戰役:英國的一次重大進攻,但沒有成功。
9月25日 – 10月15日 西方戰線 霍亨索倫堡壘行動:洛斯戰役的其中一階段。
9月25日 – 11月6日 西方戰線 第二次香檳戰役
9月28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埃斯辛戰役
10月3日 巴爾幹戰線, 馬其頓戰役 盟軍的增援部隊登陸希臘塞薩洛尼基以支援塞爾維亞
10月7日 – 12月4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塞爾維亞被德國奧匈保加利亞入侵。
10月12日 政策 艾迪絲·卡維爾被處以槍決。
10月14日 政策 保加利亞向賽塞爾維亞宣戰。[23] (更多)
10月14日 – 11月9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摩拉瓦攻勢:同盟國入侵塞爾維亞的其中一階段,保加利亞軍隊突破了塞方防線。
10月14日 – 11月15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奧夫切波爾攻勢:同盟國入侵塞爾維亞的其中一階段,保加利亞軍隊突破了塞方防線。
10月15日 政策 英國對保加利亞宣戰。[23][54]
政策 蒙特內哥羅對保加利亞宣戰。[23]
10月16日 政策 法國對保加利亞宣戰。[23]
10月17日 – 11月21日 巴爾幹戰線, 馬其頓戰役 克里沃拉克戰役馬其頓戰役的第一場戰役。
10月18日 – 11月4日 義大利戰線 第三次伊松佐河之役
10月19日 政策 義大利俄羅斯對保加利亞宣戰。ref name=Duffy2009a/>
10月27日 政策 安德魯·費希爾辭去澳大利亞總理一職,並由比利·休斯繼任。
10月29日 政策 勒內·維維亞尼辭去法國總理ㄧ職,並由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繼任。
11月4日~6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巴尼奧戰役
11月10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親同盟國伊朗人從親協約國軍隊奪取設拉子,並逮捕該市的所有英國公民。
11月10日 – 12月2日 義大利戰線 第四次伊松佐河之役
11月10日 – 12月4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科索沃攻勢:同盟國入侵塞爾維亞的其中一階段,同時,塞爾維亞試圖攻進阿爾巴尼亞
11月14日~30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來自高加索的俄軍佔領了德黑蘭
11月17日 非洲戰場, 北非戰場 在德國與鄂圖曼帝國武力支援,利比亞的塞努西亞越過邊境並向埃及進攻。(更多)
11月22日~25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泰西封戰役,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境內。[55]
11月27日 巴爾幹戰線, 塞爾維亞戰場 塞爾維亞軍隊大敗。他們將撤離到亞里亞得海,並由法、義兩軍用船艦載走。(更多)
12月 – 1916年7月 海戰, 非洲戰場, 東非戰役 坦干依喀湖海戰
12月6日~12日 巴爾幹戰線, 馬其頓戰役 科斯圖里諾戰役
12月7日 中東戰場,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鄂圖曼帝國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庫特展開攻擊[56]
12月15日 中東戰場, 波斯戰役 俄軍佔領了哈馬丹
12月18日 中東戰場, 加里波利戰場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重大勝利與盟軍的「災難撤退」,加里波利戰役結束。
12月19日 西方戰線 道格拉斯·黑格取代約翰·弗倫奇成為英國遠征軍的總司令。
12月23日 非洲戰場, 喀麥隆戰役 卡爾·齊默爾曼下令喀麥隆所有的德國軍隊和平民撤退到西班牙的木尼河區

1916年

1917年

參考資料

  1. Albertini 1953,第38頁.
  2. Keegan 1998,第53頁.
  3. Lowe 1994,第202頁.
  4.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11).
  5. .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8).
  6. . OnThisDay.com.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英语).
  7. Willmott 2003,第29頁.
  8.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14).
  9. . wwi.lib.byu.edu. [28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10. . encyclopedia.1914-1918-online.net.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11. The Treaty of Alliance Between Germany and Turk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August 1914, Yale University
  12. . 1914-1918-online.net. [28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13.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26).
  14.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14).
  15. Keegan 1998,第69頁.
  16.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06).
  17. . Switzerland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5).
  18. F.A. Kuenzli, Right and Duty, or Citizen and Soldier: Switzerland Prepared and at Peace, A Model for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National Defense Institute, 1916), 94.
  19. . Spartacus.schoolnet.co.uk.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
  20. . bbc.co.uk. [9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21. . ABC. [16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8).
  22. Neiberg 2005,第54–55頁.
  23. . elmundo.es. [28 March 2018].
  24.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21).
  25. . World History Project. [2016-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26.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28).
  27. Tucker 2005,第605頁.
  28. Tucker 2005,第374頁.
  29. Tucker 2005,第445頁.
  30. Tucker 2005,第459頁.
  31. Farwell 1989,第353頁.
  32. . World History Project. [2016-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33. . www.vokrugsveta.ru.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34. Creveld 1977,第121頁.
  35. Tucker 2005,第xviii頁.
  36. Tucker 2005,第316頁.
  37. .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8).
  38. Tucker 2005,第943頁.
  39. (PDF). [2021-07-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1-07).
  40. Tucker 2005,第407頁.
  41. Tucker 2005,第578頁.
  42. Tucker 2005,第1052頁.
  43. Tucker 2005,第299頁.
  44. Tucker 2005,第337頁.
  45. Tucker 2005,第564頁.
  46. . World History Project. [2016-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47. Tucker 2005,第652頁.
  48. Tucker 2005,第653頁.
  49. Tucker 2005,第721頁.
  50. Tucker 2005,第42頁.
  51. Tucker 2005,第1139頁.
  52. .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2).
  53. Tucker 2005,第323頁.
  54. Tucker 2005,第660頁.
  55. Tucker 2005,第464頁.
  56. Tucker 2005,第1061頁.
  57. Tucker 2005,第1431頁.
  58. Tucker 2005,第366頁.
  59. Kenneth O. Morgan, "7 December 1916: Asquith, Lloyd George and the Crisis of Liberalism." Parliamentary History (2017) 36#3 pp 361-371.
  60. Tucker 2005,第1092頁.
  61. Tucker 2005,第467頁.
  62. Tucker 2005,第1252頁.
  63. Tucker 2005,第344頁.
  64. Tucker 2005,第245頁.
  65. Tucker 2005,第854頁.
  66. Tucker 2005,第855頁.
  67. Tucker 2005,第434頁.
  68. Tucker 2005,第174頁.
  69. Tucker 2005,第632頁.
  70. Tucker 2005,第115頁.
  71. Tucker 2005,第1286頁
  72. .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73. Tucker 2005,第1283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