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艦隊 (日本海軍)
第三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部隊之一。跟常設的第一艦隊・第二艦隊不同,只在有需要時編制・解散的特設艦隊,日俄戰争至太平洋戰争間共出現過六次。
大日本帝國海軍 | |
---|---|
![]() | |
官衙 | |
海军省 軍令部 艦政本部 海軍航空本部 外局等列表 | |
地方組織 | |
鎮守府 警備府 要港部 | |
艦隊 | |
聯合艦隊 北東方面艦隊 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 南東方面艦隊 南西方面艦隊 第十方面艦隊 支那方面艦隊 海上護衛總司令部 海軍總隊 | |
其他作戰部隊 | |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 海軍陸戰隊 | |
主要機關 | |
學校列表 | |
歷史與傳統 | |
日本海军历史 日本海軍軍服 | |
其他 | |
階級列表 艦艇列表 兵装列表 | |
初代(1903年12月28日新編~1905年12月20日解散)
1903年12月的臨戰編制,大本營直轄用以警備・哨戒的老朽艦集合。1904年3月編入聯合艦隊。支援陸軍部隊的金州上陸,波羅的海艦隊的探知,對馬海峡海戰當日的敵情報告等,為日本勝利作出很大貢獻。支援樺太作戰上陸時再編。1905年12月聯合艦隊解散式同時解散。
編制
1903年12月28日 新編時的編制
歷代司令長官
- 片岡七郎中將
歷代参謀長
- 中村靜嘉大佐 1903年12月28日~
- 齋藤孝至大佐 1905年1月12日~1905年11月2日(解散)
二代(1908年12月24日從南清艦隊改名~1915年12月25日解散)
1905年12月開始,本土常設第一・第二艦隊,中国大陸方面則以邦人保護為名目派遣「南清艦隊」。這個南清艦隊改名後為第二代的第三艦隊。因為是海外派遣部隊故沒有司令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勃發時,因中華民國政府宣佈中立,巡洋艦退去,河川砲艦於上海集合解除武裝、第三艦隊解散。
歷代司令官
歷代参謀長
- 飯田久恒大佐 1913年9月13日 - 12月1日
- (兼)飯田久恒大佐:1913年12月1日 - 1914年5月27日
- 吉川安平中佐:1914年8月8日 -
三代(1915年12月25日新編~1922年12月1日解散)
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臨戰編制,作為進出南方的第二艦隊的留守部隊。1917年俄国革命,成為壓制苏联沿海州方面的主力部隊。陸軍西伯利亞出兵時作船團護衛。尼港事件勃發時救援部隊派遣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西伯利亞出兵中止,华盛顿軍縮會議後因舊式戰艦廢棄而解散。
歷代司令長官
歷代参謀長
- 高木七太郎 少將 1915年12月13日 - 1916年4月1日
- 平賀徳太郎 大佐 1916年4月1日 - 1917年3月19日 (心得:1916年4月1日 - 8月1日)
- 飯田久恒 大佐 1917年3月19日 - 1917年12月1日
- 斎藤七五郎 少將 1917年12月1日 -
- 古川鈊三郎 少將 1918年12月1日 -
- 内田虎三郎 少將 1919年6月10日 -
- 田口久盛 少將 1920年11月20日 -
- 小松直幹 少將 1921年12月1日 - 1922年12月1日(解散)
四代(1932年2月2日新編~1939年11月15日改名第一遣支艦隊)
1932年1月28日第一次上海事變爆发,向中國駐留的第一遣外艦隊・第二遣外艦隊派遣增援部隊,此3支部隊統括成第四代第三艦隊。增援部隊包括「上海特別陸戰隊」。以河川砲艦為主體對揚子江流域進行監視。1937年7月日華事變爆发,再增援大量部隊,10月增援部隊新編成第四艦隊,和第三艦隊合併統率而成中國方面艦隊(支那方面艦隊)。第三艦隊司令部兼任艦隊司令部。1939年11月15日,3個艦隊分別改名「~遣支艦隊」,第三艦隊改名為「第一遣支艦隊」,司令部兼任解除。另外,第一遣支艦隊於1943年8月20日降格為揚子江方面特別根據地隊。新編至改名間7年9個月,是經歴代第三艦隊中最長。
編制
1932年2月2日 新編時的編制
歷代司令長官
五代(1941年4月10日新編~1942年3月10日改名第二南遣艦隊)
作為攻略菲律賓部隊而編制。支援陸軍登陸,黎牙實比市攻略作戰等,占領菲律賓後轉向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根據陸海軍協定,海軍負責占領,陸軍負責駐留。占領荷屬東印度群島1年後改名第二南遣艦隊。
1941年4月10日 新編時的編制
1941年12月10日 太平洋戰争開戰時的編制
歷代司令長官
- 高橋伊望中將 1941年4月10日~(改称後も留任)
歷代参謀長
- 中村俊久少將 1941年4月10日~(改称後も留任)
六代(1942年7月14日新編~1944年11月15日解散)
作為中途岛海战壞滅的第一航空艦隊的後繼部隊,以沒參加中途岛海战的翔鶴・瑞鶴為中心再建的機動部隊。
壞滅的第一航空艦隊長官南雲忠一中將和参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任第三艦隊指揮官。第三艦隊予定為空母六隻(翔鶴、瑞鶴、瑞鳳和飛鷹、隼鷹、龍驤2組)和戰艦2隻、巡洋艦4隻、長良為旗艦的驅逐艦16隻共計29隻的大艦隊[1]。菲律賓海海戰時失去旗艦大鳳跟大量艦上機飛行員,其後練成的航空機亦於台灣空戰中消耗,雷伊泰灣海戰時基本沒有艦上機,作為誘敵艦隊而参加。雷伊泰灣海戰後、殘存的空母集合至第1航空戰隊,附屬聯合艦隊(後編入第二艦隊),第4航空戰隊的航空戰艦伊勢・日向編入第二艦隊,第三艦隊廢止。其後、第4航空戰隊完成了北号作戰。
1942年7月14日 新編時的編制
1943年4月1日 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後的編制
1944年3月1日 第一機動艦隊新編時的編制
1944年4月1日 戰時編制制度改定後的編制
1944年8月15日 菲律賓海海戰後的編制
歷代参謀長
- 草鹿龍之介少將 1942年7月14日~
- 山田定義少將 1942年11月23日~
- 古村啓藏少將 1943年12月6日~(第一機動艦隊参謀長)
- 第一機動艦隊参謀長兼務 1944年3月1日~1944年11月15日 ※古村啓藏少將→大林末雄少將歷任
脚注
- 星亮一『南雲忠一 空母機動部隊を率いた悲劇の提督』PHP文庫p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