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德語:,德语发音:[ˈjoːhan ˈhaɪnrɪç pɛstaˈlɔtsiː] ( ⓘ),義大利語發音:[pestaˈlɔttsi];1746年1月12日—1827年2月17日)是瑞士教育家、教育改革家,要素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西方“教圣”、欧洲“平民教育之父”。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 | |
---|---|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 | |
出生 | 瑞士蘇黎世 | 1746年1月12日
逝世 | 1827年2月17日 瑞士布魯格 | (81歲)
时代 | 19世紀哲學 |
地区 | 西方哲學 |
生平
1746年1月12日,裴斯泰洛齐出生在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早逝,由寡母和女仆巴贝丽抚育长大。在苏黎世大学他结交了拉瓦特尔和改革党。他的早年投身于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计划。他朋友布伦奇利的死使他从政治转向献身教育。他二十三岁结婚,在新庄买了一块废地,试图种植茜草。裴斯泰洛齐丝毫不懂商业,计划失败。
在他开放农场办学校之前;写了《隐士的黄昏》(Die Abendstunde eines Einsiedlers,1780年), 接下来又完成了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年),描述一个善良而专心的女人所作渐进的改革,先是一家,然后是全村。这本书在德国广受欢迎,裴斯泰洛齐的名字不再默默无闻。
1775年在“新庭”(Neuhof)自費設立貧民學校,收容孤兒50餘人。 1798年法国侵略瑞士,显示出他真正的英雄品格。许多孩童离开翁特瓦尔登州没有父母、家、食物和住处,裴斯泰洛齐於施坦斯一个荒废的修道院成立孤兒院,收容孤兒尽力教养他们。在冬季他亲自用极大的热诚照料他们,但1799年6月该建筑被法国人征作医院,他的控诉遭到驱散。
1801年,裴斯泰洛齐写了《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Wie Gertrud ihre Kinder lehrt)一书,介绍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方法是从易到难。开始于观察,然后是知觉、讲述,再然后是测量、绘画、写作、数字和计算。
1799年他在布格多夫建立一所学校,直到1804年。1802年,他受托前往 巴黎,尽最大努力使拿破仑关心国民教育体系;但这位伟大的征服者说他不会为字母自找麻烦。
1805年,他搬到纳沙泰尔湖边的伊韦尔东,二十年之久按部就班地完成他的工作。所有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参观。他受到洪堡和费希特的赞扬。他的学生包括阿朗·卡尔代克、卡尔·尤斯图斯·布洛赫曼、卡爾·李特爾和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
大约1815年学校教师中爆发了纠纷,裴斯泰洛齐的最后十年是疲惫和悲伤交替。1825年他回到出生地新庄;完成他最后的著作《天鹅之歌》后,他死于布魯格。正如他所说,他一生真正的作品不是在布格多夫或伊韦尔东,而是他实践的教育原则,发展观察力,全人训练,以同情的方式对待学生,他曾在斯坦兹劳动六个月。他对教育的几乎所有分支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用尽。
被稱為平民教育之父。
死後墓誌銘被尊稱「人中之神,神中之人」。
裴斯泰洛齐全集1819年在斯图加特出版。
参考文献
- Biber, George Eduard. Henry Pestalozzi and his Plan of Education. Orig. pub. London: John Souter, School Library, 1831. Repub. ISBN 1-85506-272-0. Among the earliest and prob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19th-century account of Pestalozzi's work in English, this was widely read in America (for instance, by Bronson Alcott and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in England. Contains translated excerpts from many of Pestalozzi's works.
- Silber, Kate.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0. ISBN 0-7100-2118-6. Written by a German-speaking lifelong Pestalozzi scholar, this remains the most recent complete biography in English.
-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