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西方哲學(英語:),或稱西洋哲學,是指西方世界、相較於東方世界的主流哲學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古希臘哲學,與後來傳入的北美洲、澳洲等地,而是否納入北非與中東、俄羅斯等地的部分地區尚有爭議。
西方哲学史 |
---|
中世紀、文藝復興
|
參見 |
系列条目 |
哲学 |
---|
哲学主题 |
「哲學」(philosophy)一詞源自於古希臘的「希臘語:」,字面意思是「愛智慧」。奧古斯都曾言:惟有愛(philein)才能認識智慧(sophia)的光(phaos),因此便有了「哲學」(philosophia)一詞。[1]
起源
古代對哲學的理解與哲學家的著作,都是智慧的結晶。這包含了至今仍能理解的哲學問題;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其他的學術,像是純數學與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例如,亞里斯多德記述了以上這些議題;到了十七世紀,這些領域仍被稱做「自然哲學」的支派。)久而久之,學術專業化及特殊科學急遽的技術進步,使得這些學問不同學科的發展,並脫離哲學、自成一格:數學在古代成了專門的科學,「自然哲學」則發展成為科學革命的自然科學。
西方哲學支派
西方哲學家通常被分為數個主要流派。在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流派是斯多亞學派與其邏輯學、倫理學與物理學(對自然界的研究,包含自然科學與形上學)。而當代哲學中,專門領域分為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與美學(也包含價值論)。邏輯學有時被列為哲學的重要流派,有時被當作獨立的科學,有時則僅是指哲學中應用於其他流派的代表性方法。
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比較
現代新儒家如方東美、牟宗三等人認為,儒家哲學是內在超越的,西方哲學是外在超越的。安樂哲認為,西方哲學注重追求超越性的真理;而中國哲學注重追求道、創造自我。中國哲學的系統觀是開放的,是過程式思維;而西方哲學包括唯心主義、存在主義、怀疑主義 实证主义等等,是超絕的,是絕對的、獨立的、封閉的。當代西方哲學批判其超絕性而發展出來的新哲學思想,使兩者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总体上;西方哲学侧重于名辩(概念的思辨、推演)东方哲学不限于名辩,也包括非语言精神过程,(如:唯识论中的末那识,阿赖耶识等)。
參考文献
- 普賢多元文化網,20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