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瑪克里斯納

拉瑪克里斯納,或譯羅摩奎師那羅摩克里希那(本篇均簡稱拉瑪,孟加拉語: রামকৃষ্ণ পরমহংস,Ramkṛiṣṇo Pôromôhongśo1836年2月18日—1886年8月16日),原名Gadadhar ChatterjiGadadhar Chattopadhyay[1] (Gôdadhor Chôṭṭopaddhae),是19世紀極富影響力的印度神秘家瑜伽士[2]。他在青年時期就已有過神秘的狂喜經驗,曾就教於各種教派,包括時母女神、譚崔毘濕奴[3],以及不二論等。

拉瑪克里斯納
Ramakrishna
拉瑪克里斯納於達克希涅斯瓦寺
个人资料
出生
Gadadhar Chattopadhyay

(1836-02-18)1836年2月18日
英屬印度孟加拉省伽瑪爾普古爾
(現印度西孟加拉省)
逝世1886年8月16日(1886歲—08—16)(50歲)
宗教信仰Hinduism
國籍印度人
配偶Sarada Devi
** 拉瑪克里斯納的生日為印度教陰曆的Phalgun Shukla Dwitiya節。
哲学吠檀多
宗教生涯
上师Totapuri
荣誉Paramahamsa
** 拉瑪克里斯納的生日為印度教陰曆的Phalgun Shukla Dwitiya節。

拉瑪的言行舉止受到孟加拉社會菁英認可,視之為典範,因而促成拉瑪克里斯納傳道會的成立,這個機構由其大弟子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所創[4][5][6],該組織將印度教的現代教義傳揚到全世界。不二論繼承者Totapuri為他起了Ramakrishna Paramahamsa之名[7]

自傳

出生及童年

拉瑪1836年二月18日誕生於西孟加拉胡格利區伽瑪爾普古爾村的貧戶,儘管貧窮,這戶人家卻是虔敬的純正婆羅門血統。[8]伽瑪爾普古爾村遠離五光十色的城鎮,村內有稻田、高聳的棕櫚樹、皇貴的榕樹、幾座湖泊和兩個火葬場。拉瑪的生父和生母分別是Khudiram Chattopadhyay和Chandramani Devi。據其信徒所述,在他誕生前父母皆曾經驗到超自然事件和異象。他父親Khudiram在加雅夢到主神Gadadhara毗湿奴的分身)曉諭他將有一個不凡的兒子。其母Chandramani Devi則在異象中看見濕婆神廟有光進到她的子宮。[9][10]

拉瑪在伽瑪爾普古爾村住過的小屋(居中)。左邊是祠堂,右方寺廟是他的誕生處

拉瑪約有12年的時間固定會到村莊學校上課,[11]之後卻拒絕再接受任何的傳統學校教育,他說自己對這種「餬口教育」不感興趣。[12]伽瑪爾普古爾村位在由來已久的普里朝聖路轉接點上,這條路日後也將他帶往棄世者和聖人身邊。[13]他從遊方僧和卡薩克[14]口中聽聞《往世書》、《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及《薄伽梵往世書》,漸熟稔這些經典,也能讀寫孟加拉語。[11]官方傳記寫道,拉瑪之名係由時母廟的主贊助人Mathura Biswas所起,但也有一說是他的父母起的。

拉瑪回憶他第一次的狂喜經驗發生在6歲那年:他沿著稻田走著,一群白鷺襯著深色烏雲的背景飛過他眼前,這幅景象深深攫住他,他的心神不自覺內轉融入其中,在那個狀態之下體驗到無法言喻的喜樂。[15][16]

據說他童年時期還有幾次類似的經驗-當時他在濕婆節表演崇拜Vishalakshi女神(雪山神女帕爾瓦蒂的一個化身)、描繪濕婆主神。自他10-11歲起,拉瑪常陷入出神狀態,他生命最後幾年也幾乎每天都處在三摩地狀態[16]稍早,這些經驗被判讀為腦顳葉癲癇症[17][18][19][20]但他本人卻不以為然。[19][note 1]

1843年拉瑪之父死後,家裡的重擔就落在他的兄長Ramkumar肩頭。失恃也讓他跟母親更親,而他也將時間花在家務、陣日膜拜家中供奉的神明,沉浸在諸如閱讀印度史詩等內省活動上。到了青少年時期,因家境變得更差,便在加爾各答起草開辦了一間梵語學校,同時也兼任家祭。1852年拉瑪與兄長Ramkumar搬到加爾各答協助廟祭工作。[22]

擔任達克希涅斯神廟祭司

達克希涅斯瓦寺,拉瑪成年後大半歲月在此渡過。

1855年拉瑪受任為達克希涅斯瓦時母廟的祭司,該寺是由加爾各答kaivarta社群一名富裕女人Rani Rashmoni所蓋。[23]拉瑪隨同他的姪子Hriday成為其兄Ramkumar的助手,他被派遣的工作是妝點神像。1856年Ramkumar死後,拉瑪取而代之成為時母廟的祭司。[24]

Ramkumar的死也讓拉瑪便得更加沉默寡言。他開始仰望時母的影像,視之為生母、宇宙之母。據說拉瑪曾在異象中看到時母即為宇宙之母,他描述道:「...房子、門扉、寺廟,其他一切都一併消失了,無論何處都是空無一物!我看到無盡無邊的光之洋,那光即為意識。舉目所及都是閃爍的波浪,一波又一波地向我湧來。」[25]

結婚

Sarada Devi (1853–1920),拉瑪之妻,也是他的同修

謠言傳回伽瑪爾普古爾村,說他在達克希涅斯神廟的靈修導致他精神狀態不穩。拉瑪之母及兄長Rameswar決定讓他結婚,他們認為婚姻能穩定他的心神,也能迫使他承擔應負的責任,讓他將注意力轉到日常事務,而非靈修和異象上。拉瑪本人則向他們提到能在伽瑪爾普古爾村西北方3英哩遠處Jayrambati鎮Ramchandra Mukherjee的屋子找到他的新娘。而他們也真找到一名5歲女童Sarada Devi,並在1859年拉瑪23歲那年舉行正式婚禮,在19世紀的孟加拉鄉野,老少配是很常見的。[26]他們隨後在伽瑪爾普古爾一塊兒待了三個月,Sarada Devi當時14歲,拉瑪32歲。拉瑪漸成為Sarada一生當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而她也變成拉瑪的虔誠信徒。婚後,Sarada繼續待在Jayrambati,直到18歲才前往達克希涅斯瓦寺和拉瑪會合。[27]

當他的新娘來找他時,拉瑪已習於桑雅士的僧侶生活,因此他倆也從未圓房。身為祭司,拉瑪負責宗教儀式Shodashi Puja,[28]Sarada Devi在儀式中會坐在時母的席位上受到膜拜。[29]拉瑪也將Sarada當作神聖母親的化身,尊稱她為聖母,拉瑪的弟子也以此名稱呼她。Sarada Devi比拉瑪多活了34年,在初期的宗教運動中扮演要角。[30][31]

拉瑪曾有段時間持續裝扮成女人,言談舉止也如同女人那樣。[32][33]

宗教實修和導師

婚後拉瑪回到加爾各答繼續主持寺務,同時也接續他的實修。根據拉瑪的官方傳記作者所述,他在譚崔導師Vedanta及Vaishnava的指導下接續他的實修。

羅摩奉愛實修

從拉瑪頻繁看見時母異象到他結婚的那段期間, 他開始進行dāsya bhāva實修 [note 2],其間,他以猴神哈奴曼的舉止姿態崇敬羅摩,在民間,猴神被視為羅摩的虔誠僕人。根據羅摩的說法,那段實修期接近尾聲時,他在異象中看見羅摩的愛人悉多融入他體內。[35][37]

貝拉維(Bhairavi Brahmani)及譚崔

1861年,拉瑪認身著橘袍的中年苦行女僧貝拉維(Bhairavi Brahmani)為他的導師。[3]她隨身帶著一顆象徵羅摩毘濕奴派諸神祇的石符-Raghuvir Shila[3]她深諳高迪亞毗濕奴派教典也修練譚崔[3] 按貝拉維所述,拉瑪經驗到是伴隨mahabhava的現象,即對聖神展現無上虔愛的態度,[38]她引述《奉愛經句》(bhakti shastras)所言,指出拉達柴坦尼亞·摩訶巴布等其他宗教的人物也有過相似經驗。[39]

貝拉維啟引拉瑪修練譚崔。譚崔致力於崇拜夏克提,而譚崔訓練的目標是超越聖俗的隔閡,作為達至解脫的方法,並視自然的一切面向為神聖夏克提的顯化。[40][41]在她的引導下,拉瑪通過了64套主要的譚崔實修,1863年終功德圓滿。[42]接著他開始投入japa、purascarana等曼特羅儀式和其他用來淨化、內控身心的儀式。其後他著手進行譚崔實修,通常包含了一組非正統的修練謂之左道性力,藉由食用烘穀、魚肉、酒、性交等達至解脫。[38]

相關著作

參見

  • 辨喜(拉瑪大弟子)
  • 拉瑪克里斯納傳道會
  • 拉瑪克里斯納福音書

註記

  1. 根據Anil D. Desai所述,拉瑪飽受精神運動性癲癇所苦,[20]或稱之為腦顳葉癲癇症。[21]有關腦顳葉癲癇症的特徵描述(包括篤信宗教等顯著特徵),請參見Devinsky, J.; Schachter, S. . Epilepsy & Behavior. 2009, 15 (4): 417–24. PMID 19640791. doi:10.1016/j.yebeh.2009.06.006.。也可參見賈許溫德症候群,了解部分腦顳葉癲癇症患者的顯著行為表象,以及Jess Hill的「在發作中找到神:腦顳葉癲癇症和神祕主義的關聯」,尋求癲癇誘發的「類異象和入神狀態」的第一手資訊。
  2. 毘濕奴奉愛派提出五種不同的實修心態[34],名曰bhāva,即一名虔信徒表達愛神的五種不同心態,分別是:śānta,平和的心態;dāsya,僕人的心態;sakhya,朋友的心態;vātsalya,母親對孩子的心態;以及madhura,一個女人對她愛人的心態。[35][36]

参考文献

  1. Smart 1998,第409頁.
  2. Georg 2002,第600頁.
  3. Sen 2001,第101頁.
  4. Clarke 2006,第209頁.
  5. Brodd 2009,第275頁.
  6. Smith 1976,第93頁.
  7. Jones, Kenneth W.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8. Heehs 2002,第430頁.
  9. Chatterjee 1993,第46–47頁.
  10. Harding 1998,第243–244頁.
  11. Jackson 1994,第17頁.
  12. Harding 1998,第248頁.
  13. Sen 2001,第92頁.
  14. 譯按:原意是說書人,古印度的一種社會階級,四處傳講、唱頌《往世書
  15. Zaleski 2006,第162–163頁.
  16. Bhawuk 2003.
  17. Smith 1982,第70頁.
  18. Vivekananda 2005,第482頁.
  19. Adiswarananda 2005,第65頁.
  20. Katrak 2006.
  21. Bennett 1962.
  22. Harding 1998,第250頁.
  23. Sen 2006,第176頁.
  24. Harding 1998,第251頁.
  25. Isherwood 1980,第65頁.
  26. Jackson 1994,第18頁.
  27. Spivak 2007,第207–208頁.
  28. 譯按:Puja,讀作「普迦」,是通過祈禱或歌頌展現對神崇拜的一種儀式,是教徒們對神的一種尊敬行為,也視為和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摘自「印度教法會禮拜儀式:普迦(PUJ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 Rolland 1929,第59頁.
  30. Spivak 2007,第207頁.
  31. Schneiderman 1969.
  32. Goldman 1993.
  33. 譯按:當時他正在進行毘濕奴奉愛實修,把自己當成黑天的愛人,摘自《辨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頁212。
  34. Spivak 2007,第197頁.
  35. Neevel 1976.
  36. Allport, Gordon W. . . Routledge. 1999: 180.
  37. Isherwood, pp. 70–73
  38. Neevel 1976,第74頁.
  39. Jestice 2004,第723頁.
  40. Jackson 1994, p.18
  41. Jean Varenne; Derek Coltma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151. 儘管被譴責為道德淪喪,我們知道某些譚崔實修旨在啟動能量,利用它來達到解脫、摧毀一個人根深蒂固的慾望。
  42. Neevel 1976,第74–77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拉瑪克里斯納
维基语录上的拉瑪克里斯納语录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拉瑪克里斯納(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