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赤坂線

美濃赤坂線日语: Mino-Akasaka sen */?)是一條連結岐阜縣大垣市大垣站美濃赤坂站,屬於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東海道本線的支線。

美濃赤坂線
日語原名
假名
羅馬字
概覽
營運地點 日本岐阜縣
起點站大垣站
終點站美濃赤坂站
路線代號CA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5.0公里
最高速度120公里/小時(大垣站-南荒尾信號場間)
85公里/小時(南荒尾信號場-美濃赤坂站間)
正線數目單線
車站數目3個
軌距1,067毫米
電氣化方式直流電1,500 V 高架電纜
閉塞方式自動閉塞式
開通營運1919年8月1日
擁有者東海旅客鐵道
營運者東海旅客鐵道(第1種鐵道事業者)
日本貨物鐵道(第2種鐵道事業者)

「美濃赤坂線」是通稱,正式稱呼是「赤坂支線[1][2]

概要

此支線將大垣站與美濃赤坂站連結,全長5.0公里,實際軌道由南荒尾信號場自本線分岔,大垣站-南荒尾信號場間3.1公里是與本線的重複路段,支線部分實際只長1.9公里[2]。南荒尾信號場-美濃赤坂站間是單線

以輸送美濃赤坂周邊產出的石灰石大理石為目的而在1919年(大正8年)開業。美濃赤坂站與1928年開業的西濃鐵道貨物線)接續[1]

該支線是日本的國有鐵道(鐵道省日本國有鐵道內燃動車的發祥路線[3],戰前的1930年(昭和5年)起已經有汽油列車(Kihani 5000型)運行。另外,至1945年(昭和20年)為止與西濃鐵道直通運行,也是國有鐵道柴油動車組第1次直通至其他公司路線[2][4]

路線資料

運行形態

旅客列車自2012年3月時刻表改正起由9時至20時的列車開始以一人控制為主[5]。另外,2013年(平成25年)3月時刻表改正以前設有與東海道本線名古屋站方向的直通列車運行[6],該改正以後所有列車只限在大垣站-美濃赤坂站間的支線內折返運行[7]。2013年3月改正時,平日有18.5班來回,假日有18班來回運行,日間每2至3小時1班,除此以外的時間帶1小時有1至2班運行[7]

國有鐵道時代的1960年代末期,在夜間開抵東京站的夜行普通列車(被稱為大垣夜行),以該支線的美濃赤坂站為終點站[8]

JR貨物的貨物列車在2014年3月改正的時候,石灰石的搬運是1日2班來回(週六、日是1班來回。臨時可追加1班來回)的專用貨物列車,美濃赤坂站接續的西濃鐵道市橋線乙女坂站開始,途經東海道本線美濃赤坂站-笠寺站間,運行至名古屋臨海鐵道南港線名古屋南貨物站[9]

歷史

  • 1919年(大正8年)8月1日:大垣站-荒尾聯絡所-美濃赤坂站間(3.1M≒4.99km)開業(大垣站-荒尾聯絡所間是重複路段)。美濃赤坂站開業[4]
  • 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荒尾站開業。荒尾信號場改稱南荒尾信號場。
  • 1958年(昭和33年)10月1日:電氣化[4]
  • 1987年(昭和62年)4月1日:國鐵分割民營化,由東海旅客鐵道繼承。日本貨物鐵道(JR貨物)開始以第二種鐵道事業者進行貨物營業。
  • 2012年(平成24年)3月17日:旅客列車開始一人控制運行[5]

車站列表

顯示支線內的車站、信號場與接續路線。

  • 旅客列車所有列車停靠全部旅客站
  • 所有車站、信號場都位於岐阜縣大垣市
  • 軌道 … ∥:複線路段,|:單線路段(荒尾站不可列車交會),∨:此起往下是單線
中文站名 日文站名 英文站名 站間營業距離 累計營業距離 接續路線、備註 軌道
大垣 - 0.0 東海旅客鐵道 東海道本線
養老鐵道養老線
樽見鐵道樽見線
南荒尾信號場 / - 3.1 (與本線的分岔點)
荒尾 3.4 3.4  
美濃赤坂 1.6 5.0 西濃鐵道市橋線(貨物線)

過去的接續路線

  • 美濃赤坂站:西濃鐵道晝飯線(貨物線)

參考資料

  1. . 鉄道ファン (交友社). 2008: 17.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2. 徳田耕一. . 七賢出版. 1998: 94. ISBN 4-88304-339-8.
  3. 『週刊 歴史でめぐる鉄道全路線 国鉄・JR 01 東海道本線』「1872〜2009 東海道本線クロニクル」、朝日新聞出版、24 - 35頁。
  4. (PDF) (新闻稿). 東海旅客鉄道. 2011-12-16 [2012-07-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4).PDF
  5. 『JR時刻表』2012年3月号、交通新聞社。
  6. 『JR時刻表』2013年3月号、交通新聞社。
  7. . 鉄道ピクトリアル (電気車研究会). 2004-09, (751): 65.
  8. 貨物時刻表 平成26年3月ダイヤ改正 (鉄道貨物協会). 2014: 95.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