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類
聚落建築群,是指中華民國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指定的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類)中的聚落類,指建築式樣、風格特殊或與景觀協調,而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之建造物群或街區[1]。包括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景觀風貌協調、具有歷史風貌、地域特色或產業特色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或街區,如原住民族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街、清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眷村、近代宿舍群及產業設施等[1]。
就已登錄之聚落中擇其保存共識及價值較高者,其級別為重要聚落建築群,其它者唯一般聚落建築群。
聚落建築群列表
# | 名稱 | 公告日期 | 級別 | 種類 | 所在地 | |
---|---|---|---|---|---|---|
1 | 望安花宅 | 2006/12/27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澎湖縣望安鄉 | [2] |
2 |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 | 2006/12/28 | 聚落建築群 | 日治時期宿舍區 | 花蓮縣鳳林鎮 | [3] |
3 | 五溝水 | 2008/05/19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屏東縣萬巒鄉 | [4] |
4 | 津沙聚落 | 2008/12/11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連江縣南竿鄉 | [5] |
5 | 鹿陶洋江家聚落 | 2009/07/16 | 聚落建築群 | 單姓客家傳統聚落 | 臺南市楠西區 | [6] |
6 | 望安花宅聚落 | 2010/04/14 | 重要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澎湖縣望安鄉 | [7] |
7 | 大埔聚落 | 2010/05/31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連江縣莒光鄉 | [8] |
8 | 芹壁聚落 | 2010/05/31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連江縣北竿鄉 | [9] |
9 |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 2010/08/05 | 聚落建築群 | 原住民部落 | 屏東縣春日鄉 | [10] |
10 | 寶藏巖聚落 | 2011/05/27 | 聚落建築群 | 近代宿舍 | 臺北市中正區 | [11] |
11 | 北投中心新村聚落 | 2011/08/23 | 聚落建築群 | 近代宿舍 | 臺北市北投區 | [12] |
12 | 金湖鎮瓊林聚落建築群 | 2012/12/25 | 聚落建築群 | 漢人街庄 | 金門縣金湖鎮 | [13] |
13 | 虎尾建國一村及建國二村 | 2015/06/01 | 聚落建築群 | 眷村 | 雲林縣虎尾鎮 | [14] |
14 | 玉里車站鐵道宿舍群 | 2019/06/10 | 聚落建築群 | 近代宿舍 | 花蓮縣玉里鎮 | [15] |
15 | Padain傳統聚落(高燕及射鹿) | 2019/08/01 | 聚落建築群 | 原住民部落 | 屏東縣瑪家鄉 | [16] |
16 | 原清水信義新村 | 2019/12/25 | 聚落建築群 | 眷村 | 臺中市清水區 | [17] |
17 | 原彰化郡(公有)宿舍群 | 2019/12/27 | 聚落建築群 | 其他 | 彰化縣彰化市 | [18] |
18 |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 | 2018/05/25
2020/05/11 |
聚落建築群 | 近代宿舍 | 臺北市文山區 | [19][20] |
19 |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 2020/05/18 | 聚落建築群 | 原住民部落 | 屏東縣瑪家鄉 | [21] |
20 | 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 | 2021/01/26 | 聚落建築群 | 近代宿舍 | 嘉義市東區 | [22] |
21 | 彰化中興莊 | 2021/03/16 | 聚落建築群 | 眷村 | 彰化縣彰化市 | [23] |
- 望安花宅聚落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醫務室
- 五溝水劉氏宗祠
- 津沙聚落
- 鹿陶洋江家聚落
- 芹壁聚落
- 寶藏巖聚落
- 北投中心新村
-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
參考來源
- .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 [201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 .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202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 [202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