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疾病

胆囊疾病与胆管疾病密切相关,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结石(胆石症)。 [1] [2]

胆囊疾病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显微照片,可见死亡且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
类型消化道疾病[*]biliary disease[*]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胃肠学
ICD-9-CM575.9、​575.8
OMIM609918、​609919、​611465

胆囊的功能,是儲存與濃縮由肝臟製造的膽汁,並在需要時將膽汁送進消化道以協助消化脂肪。由肝臟下行的總肝管與膽囊管會合形成總膽管,總膽管經過胰臟,與十二指腸相接,總膽管的末端有Oddi氏括約肌。膽囊基本上由神经激素控制,胆囊收缩素(CCK) 导致胆囊收缩,將膽汁送到胆管裡。其他激素則讓膽囊放鬆以儲存胆汁。 [3] [4]激素、膽道系統、胆囊發生病變,都會導致疾病。胆结石是最常见的問題,還可導致其他部分的疾患,例如胆囊炎胆结石阻塞胰管導致結石性胰臟炎[1] [2] [5]治療選擇應視病人症狀與整體狀況而定,可以採取手術也可採取藥物治療。

病徵和症状

胆囊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腹痛。疼痛通常是突發的,會投射到右肩和背部。疼痛可能持續,但也可能是陣發性,僅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这种疼痛稱為为胆绞痛。胆囊疾病和胆绞痛常伴隨恶心和呕吐。如為胆囊炎和總膽管结石等疾病導致膽絞痛,病人可能會发烧。 [1] [2]

理學檢查可見病人發生墨菲氏癥狀;檢查時醫師先找到病人右側最下端的肋骨下緣,握著肋骨以將手指深壓入肋骨下方。此時讓病人深吸氣,如引起加壓處疼痛則為陽性發現,顯示膽囊可能發炎。此外右上腹的單純深壓觸診,也可能引起疼痛。鑑別診斷包括腹膜炎以及其他鄰近器官的發炎。墨菲氏癥狀陰性也不能排除膽囊發炎的可能。進行腹部超音波時將探頭深壓並請病人深吸氣,也可能發現膽囊發炎病人的墨菲氏徵象,對於急性胆囊炎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超过 90% [2] [6]

胆囊疾病

  • 胆石症(胆结石)患者常無症状,但本症也可能引起陣發性疼痛,病人常伴有胆囊疾病的其他病徵與症狀,如恶心、呕吐,以及伴隨投射至背部的腹痛。切除膽囊可治癒本症。但要注意的是腹痛可能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 [5]
  • 胆囊炎可為急性也可能是慢性,首選診斷是超音波檢查,可見胆囊壁厚度增加。急性膽囊炎病人抽血可能發現白血球增加。在慢性膽囊炎病人,雖然切除膽囊可治癒此症,但在老年、高危險病人不適合手術時,可以用药物治疗作為替代。急性膽囊炎病人先以抗生素治療以預防發生膿瘍,並以藥物止痛,在手術前一般不建議進食。 [4]
  • 胆囊息肉是膽囊內的贅生物,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息肉。有些会引起上腹部疼痛,但有些並無症狀。治療取決於息肉大小和症状,較小的息肉可以固定追蹤變化即可,但大于 10 毫米的息肉,由於潛在的惡性風險較高,一般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 [7]
  • 胆囊癌(胆囊恶性肿瘤)大多為腺癌,且早期多無症状,常在晚期才被发现,因而预后较差。膽囊癌成因有多種假設,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种族、胆囊息肉、生活模式(如肥胖症)等等,可能較易發生膽囊癌。症状包括持续的右上腹疼痛、黄疸,已及觸診右上腹發現腫瘤。
  • 胆道运动障碍:胆囊释出胆汁的速度異常导致慢性膽道绞痛。診斷時要先進行常用於檢查膽結石的檢查,以及注射膽囊收縮速並進行 HIDA 核醫扫描,以判斷膽囊的排出速率。查看射血分数。这种激素会导致胆囊释放胆汁。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固醇、水肿、穿孔、瘘管)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罕见的胆囊疾病,雖然不是惡性腫瘤,但表徵類似胆囊癌。 [8] [9] 本症於1976 年由JJ McCoy, Jr. 及其同事首先發表。 [10]

诊断

應依照最可能的诊断安排檢查,一般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與和胰酶(如脂肪酶),但多在正常范围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胆囊炎)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可能会轻度升高。如果胆结石阻塞其他胆道,导致胰胆结石或總膽管管结石,病人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胰酶和胆红素升高。 [1] [2]

超音波是检查胆囊壁增厚、息肉、胆囊周围积液和胆结石的首选影像學檢查,在檢查時也可以用探頭取代手觀察病人是否有到墨菲氏徵象。 [7] [6]也可以使用核子醫學檢查,施予膽囊收縮素並评估胆囊是否发挥功能。 [1] 对于疑似總膽管结石,使用電腦斷層檢查可以評估膽管與鄰近器官情形,而內視鏡逆行性膽道胰管攝影(ERCP) 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可以清除阻塞總胆管的结石。 [2]

治疗

对于偶然发现胆结石或小息肉的无症状疾病患者,若無症狀可單純觀察而不进行进一步治疗。但如膽囊疾病造成症狀,或懷疑有惡性病變時,則可进行胆囊切除术。對於晚期膽囊癌,由于 5 年生存率低,因此是否手術應謹慎評估,尤其是已有区域淋巴结轉移的病人。 [7]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疾病的症状通常会减轻,但如腹痛是由其他消化道疾病(如腸躁症)引起,則症狀將會持續。 [4]

参考

  1. Corazziari, E; Shaffer, E A; Hogan, W J; Sherman, S; Toouli, J. . Gut. 1 September 1999, 45 (Supplement 2): ii48–ii54. doi:10.1136/gut.45.2008.ii48.
  2. Afamefuna, Simore Candidate Philadelphia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School of Pharmacy Suwanee, Georgia Shari N. Allen, PharmD, BCPP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armacy Practice Philadelphia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School of Pharmacy Suwanee. . US Pharm. 2013, 38 (3): 33-41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英语).
  3. Luo, Xiaoyu. .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7, 13 (9): 1384. PMC 4146923可免费查阅. doi:10.3748/wjg.v13.i9.1384.
  4. Behar, Jose. . ISRN Physiology. 24 February 2013, 2013: 1–15. doi:10.1155/2013/837630.
  5. Stinton, Laura M.; Shaffer, Eldon A. . Gut and Liver. 15 April 2012, 6 (2): 172–187. PMC 3343155可免费查阅. doi:10.5009/gnl.2012.6.2.172.
  6. Salati, Sajad; al Kadi, Azzam. . Journal of Symptoms and Signs. 2012, 1 (2): 53-56.
  7. Vogt, David. .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December 2002, 69 (12): 977-984.
  8. Makino, Isamu; Yamaguchi, T; Sato, N; Yasui, T; Kita, I. .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9, 15 (29): 3691–3. PMC 2721248可免费查阅. PMID 19653352. doi:10.3748/wjg.15.3691.
  9. Rao, RV; Kumar, A; Sikora, SS; Saxena, R; Kapoor, VK. . Trop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5, 26 (1): 31–3. PMID 15974235.
  10. McCoy Jr, JJ; Vila, R; Petrossian, G; McCall, RA; Reddy, KS. . Journal of the South Carolina Medical Association. 1976, 72 (3): 78–9. PMID 106327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